世说新语 | 新闻篇:古今中外最精彩的话语、最经典的故事
世说新语
---- ——古今中外最精彩的话语、最经典的故事----
编著/古月
01
米兰.昆德拉讲他与新闻记者打交道的想法,很是遗憾:一,记者只问他感兴趣的问题,不问你感兴趣的问题;二,他只利用你的回答中那些对他胃口的部分;三,他把这部分转移成他自己的语言,他自己的思维方式。他甚至仿效美国新闻界,不愿屈尊就他要你说的话征得你的同意。这样的访问记发表了,你安慰自己:人们会很快把它遗忘的!根本就不会:人们将征引它!甚至连最审慎的学究也不再区分哪些是某作家写下的并签了字的话,哪些是被报道出来的他的话。1985年7月,我断然决定:不再接受任何采访。从那时起,除了和我共同编辑、并附有我的版权的对话,所有我的被报道的言论,都一概被视为伪造。
02
新闻与谣言似乎是拜把子兄弟。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的过程中(collective transaction)产生的即兴新闻(improvised news)。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一个“谣言公式”:R=ixa/c,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除以公众批判能力。这说明谣言产生于大众普遍关心且认为重要的事情上,而谣言能量的大小,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
“谣言”在中国,有其特殊性,不少情景中,“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先是被定性为网上谣言,不久真相大白,又成了预言。
03
新闻学大师李普曼说:人活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大众传媒塑造的“拟态环境”。
04
戴季陶办过报纸,尽显耿正本色,他在编辑室墙上写上大字: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
05
任何一部新闻史,都会重笔浓墨写威廉.拉道夫.赫斯特,他是新闻业界的成功人士。后人总结他的成功法宝,很简单:重新精神+黄色新闻。赫斯特曾明目张胆大言不惭地宣告:宁要不是事实的新奇,而不要不新奇的事实。
庄子《齐物论》有言:“成也,毁也。”古今中外很多人皆然,不择手段违法乱纪事业成功了,大赚了钞票,道德上却败坏堕落了。值得么?
06
报载,有一个民工因无钱看病而疼死在某医院的走廊里。这一幕被一个叫祁利刚的保安看到。为此民工家属将某医院告上法庭。为防止祁利刚这唯一的证人,保安公司警告他:“该说真话时,说真话;不该说真话时,不能说。”并把他安排到外地休假,同时由三名保安全程“陪同”。最后,祁利刚冲破了对他的围堵出庭作证,代价是丢掉了工作。
坚守做人的原则是有代价的——这正是许多人不坚守原则的主因。
07
2020年3月下旬,电子云端漂游着公众号网媒海王文化推送的徐景安的文章:《方方的“哨音”与王城的“哲学”》。
在这篇文章里,徐先生回忆往事:复旦大学新闻系原主任王中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党报既有党性,还有商品性。理由是一张党报是要老百姓花5分钱买的,就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如果读者不愿意买,党报所体现的党性就传播不出去。王中因此而被打成右派。
2008年10月14日徐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班演讲:“如今正规的媒体可以分为三类 ,大多热衷于抢新闻、抓热点,没有兴趣发掘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流媒体。发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制度、理念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这是二流媒体。将人们不注意的冷点变为热点,从而影响社会、推动进步,这是一流媒体。”
“媒体工作者有可能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制造了大堆无用的文字垃圾、影像垃圾,这是浪费生命;也可能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制造了一大堆有毒的垃圾,毒害人的身心,那是有害的生命。也可以花费毕生的精力去影响社会、推动进步,那是有益的生命。”
本书编著者看完徐文,担心很快被删除,赶紧付诸楮墨,记录在册。
08
2003年爆发了非典SARS,死了没有暂住证的孙志刚。刚到杂志社做记者的潘采夫决定做卧底探访遣送收容站。探访过程有败有成,收容站里有个人写了日记,记录在遣送收容站的生活,其中有几句顺口溜:“狼狗天天叫,蚊子嗡嗡飞,菜里没有油,天冷无棉被。”
后来,潘回京写了一篇《收容站站长的“养鸡”论》。
潘记者大概认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其实站长之“论”了无新意,警察对性工作者早已是先养后宰了。
09
伏尔泰1758年在《咏里斯本灾情诗》前言中说:“最严格的审查制度的特点是:他们会相信自己要抨击的意见。”
10
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在1977年2月16日的《大学每日堪萨斯报》上说:“当有人说到一个国家,发现报纸只言好事时,那他就能确定好人被关进了监狱。”(欢迎出版机构与本书编著者联系洽谈出版事宜,作者电话微信13409312258)
参考书目暂略
作者简介
胡军民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