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吨级油田3天发现2个,石油资源真的用不完?专家:还是省着点
近段时间以来,接连出现了几个不好的消息:甘肃白银马拉松事件、广州个别区域受“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影响而封闭、湖北十堰燃气爆炸等等,新冠疫情之下,这些坏消息一次次地撞击着国人的心。
而这两天,终于迎来一个重磅好消息,让国人一扫前面的阴霾,那就是“油田大发现”,而且3天内发现2个,等于说是喜人的“双黄蛋”,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看。
6月20日,中石油宣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一个超过10亿吨的整装大油田,这是国内首个地质存储量超过10亿吨的页岩油大油田,无独有偶,前两天也就是6月18日,中石油刚刚在塔里木盆地发现10亿吨级的超深大油气区。
石油资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是非常紧缺的资源,而为了节约资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推出了“碳中和”、“碳达峰”政策。
目标很明确,就是在于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同时也是减少对石油等资源的消耗。
喊了几十年的口号:石油资源面临枯竭,是否属实?
“石油资源枯竭论”这样的言论在几十年前就出现在各大媒体或文章中了,甚至还会具体到年限,石油再用50年就会枯竭、再用80年就会枯竭、最多只够用100年等。
实际上,油气开采未必会导致资源最终枯竭,上述言论显然是没有理解“储采比”的含义。在化石燃料统计中所用的“储采比”,是指在给定的区域内,年底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的比值。
在说“储采比”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石油的形成机理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一种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而“石化油”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看出石油的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般要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更久。
石油的形成历史可追溯到亿万年,而开采也仅仅只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短期内应该不会枯竭,而且地下油气资源不是一个常数,而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技术进步不断变化。
如今发现的两个大油田,也说明了这一点,说明中国在石油勘探领域,又一次实现了技术上的改进和突破。
所以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说石油资源枯竭实属不够严谨,其实所谓的“石油资源的枯竭”是建立在“已探明存储量”的基础上的,因为拿着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这个“变量”去与一定时期内已探明的储量“定量”做比较本身就不够科学。
如今,越来越多的油田被发现,石油是不是可以实现用油自由了呢?
两个10亿吨油田的地质储量加起来就是20亿吨,不少网友觉得没有概念,只觉得“很多很多”,这下是不是能实现用油自由了呢?所谓的新能源是不是可以慢慢推广,不用急在一时了呢?
根据现有的数据显示,我国石油资源储量约为1040亿吨,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
经过地质普查,发现有300多个可供勘探石油的沉积盆地,沉积岩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4%。
除了陆地石油之外,我国还拥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的岛屿岸线,根据近几年的勘查结果,先后在渤海、黄海南部、东海、台湾省的浅滩、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等海域发现了7个油气盆地,所以初步预测未来我国近海石油的储量不亚于陆上石油的储量。
总体来说,在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我国还算是“石油大国”,但是中国石油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采和消费的高强度。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5%,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5%,但消费量却占世界总量的8.2%;到2019年我国石油产销率高达260%,石油需求旺盛,而石油生产相对不足,严重依赖进口,所以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石油供应能力。
两个10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无疑会缓解国内石油资源压力,但是我们来看一组国内石油“消耗”数据:2011年消耗量为4.7亿吨,2012年消耗量4.93亿吨,2014年消费量为5.08亿吨左右,可以看出呈每年都在增长的趋势。
而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达6.96亿吨,2020年在2019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约7.3%,首次突破7亿吨,所以两个10亿吨级的石油全部开采也仅够两年多的消耗,石油资源紧缺(短缺)的局面仍然无法彻底解决,除了国内开采之外,“节约”和“进口”还得“双管齐下”
总结
所以说,石油资源的紧缺,仍不会因为两个10亿吨级的油田被发现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无论石油是否是可再生资源,请大家牢记一点,那就是无论哪种情况石油的产生都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无节制地开采使用,别说是石油了,任何矿产资源(化石能源)都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从长远角度看,仍是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才是长远之计,所有专家的话不能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