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上海人,大都在假装生活
毫无疑问,虽然都拿不到户口,也买不起房子,但在上海拼搏的外地人们,始终都保持着对京漂、深漂、穗漂们的优越感。
北京是美食荒漠,深圳毫无文化底蕴,广州比前两者好些,但气候炎热,城市又稍显破烂了些。上海,唯有上海,才是中国唯一的国际大都市,真正的天选之城。
1999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的少年郭敬明,在人生中头一遭抵达了上海。他为此地的车水马龙所震惊,不由得发出马可波罗式的惊呼:上海,遍地黄金。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虽然自贡的后缀是“市”,但在上海人看来,那里无疑是农村。
十年后,郭敬明先生写出了名垂青史的巨著《小时代》,该书素有中国版《了不起的盖茨比》之称,将上海的纸醉金迷事无巨细地呈现在全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眼前。此书中,郭敬明先生更借女主角顾里之口,道出了上海人的娇嗔:我出了内环就会过敏。
这本书如同一枚精神原子弹,在青少年中引起了轰动,多少彼时的少年人,立志在学成后奔赴上海,做十里洋场的人肉干电池,也是缘于此。如果此生不能在上海体验一把《小时代》式的生活,那,年轻又有什么用呢?
沪漂们爱说,姆们上海的繁华,你们有么?
诚然,站在国金中心旁边的高架上,上海的繁华尽揽眼底。桥上巨大的LED屏上翻滚着全世界各大证券和期货交易所的实时数据,天际线上是各种高耸入云欲与天公比高的写字楼,脚下是飞驰而过五光十色的豪车,从桥上匆匆掠过的行人个个人模狗样,姑娘们踩着十厘米的细高跟鞋,也能箭步如飞。
此等繁华很难让人心中不生出一股凌云壮志,多少沪漂在心里发誓,在这个东方纽约,在这一片万家灯火中,未来总有一盏,不,好几盏灯,会是属于自己的。
然而大多情况是,他们匆匆从天桥走过,一回头钻进了二号线地铁——要赶在末班车前赶回世博附近的上南新村。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上南新村,你知道它是与北京天通苑齐名的亚洲超大型小区就行了。
有家能回算是好的。曾有段日子,很多打工族回到家后,结果发现自己的群租房已经被拆了。
沪漂们爱说,姆们上海的时尚,你们有么?
诚然,全世界的当季时尚新品一股脑地涌向恒隆广场,越来越多的时尚品牌选择将亚太总部安家在上海,人们早就忘了维密上海秀的轰动,因为LV、Dior、Gucci都会在上海走秀了。上海刮风是时尚,下雨是时尚,连上海人的一呼一吸,仿佛都浸染着时尚的气息。
多少沪漂到了上海的第一件事,便是省吃俭用,买一套像样的衫,买一个漂亮的包,这样才能算是融入上海。毕竟,姆们上海是敬衣不敬人。若是dress code不过关,可能连餐厅大门都进不去的。
多少沪漂陷入这个时尚的黑洞,昨天有pop up店,今天有限量款;明天是联名合作系列,后天是网红潮牌。虽然住所在上南新村,但姆们沪漂的战袍一点也不输人,无论走到什么场合,绝对都是全场最光鲜靓丽的那个。
然而大多情况是,你留在老家的那个小学同学,每天穿着你最看不上的优衣库,已经在五年前买了房子,如今价值已翻倍了。
而你数数出租屋里的各大时尚单品,似乎价值也有好几十万了,但没什么用,因为堆在门外的外卖包裹提醒你,这些单品已经过时了,要融入上海,还得拆开包裹迎接新潮流才可以。
沪漂们爱说,姆们上海的美食,你们有吗?
诚然,上海汇聚了世界各地的正宗美食,除了上海菜,啥都好吃。这也是沪漂们敢于在其他什么漂面前挺直腰板的最大底气:是啊,买不起房,安不了家,我下馆子吃两顿还不行么。我享受到的是高品质的现代美食,你们这些乡下人,享受过么?
任谁都得承认,上海美食密度的确较高——这其中也有上海面积仅有北京一半不到的功劳。但谁都有资格说上海美食多,唯独在互联网上呼声震天的外地人们没有。
您说说,您吃的那叫美食么?
铺面装修抄抄ins上的西洋风格,请几个“最帅服务生”“最美调酒师”,主厨在东京香港混过一两年,便有了回上海来开出人均两三千餐厅的胆子。抖音小红书花点钱买广告做营销,门口就排起了两三个钟头的队。
大伙儿也不是冲着吃饭去的。三个小时后,可算排到座了,匆匆点两个菜,拍五十张照片,精修九张,在微博、朋友圈、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各大平台打卡,宣告世界:我来吃过了。
食物究竟美不美不重要,重点是拍照。没拍照,这饭跟没吃过一样。
上海有没有生活?或许是有的。
这生活可能在某个经营了数十年的弄堂小海鲜酒楼里,可能在街角坚持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可能在手牵手路过长乐路某高级网红餐厅,仍打算回家自己做饭小情侣的出租屋里,但绝不在那些花团锦簇、烈火烹油般的互联网上。
城市像一个磁场,它会吸引和它意气相投的年轻人。北京吸引神经兮兮的文艺青年;深圳吸引立志把生命献给公司的小狼狗;上海吸引的,是想穿上一身华服,缓缓走过十里洋场的精致生活家们,他们为着上海的精致而来——可生活没有给他们华服,大多时候,只给了一地虱子。
他们拥有了上海的繁华么?
没有。生活只给了他们上南新村。偶尔在周五放工后,去TX淮海的夜店蹦个迪喝杯酒,出门后问问出租司机,听说车费要三百,立马吓至浑身清醒,唯有骑车到四公里外的地方呼唤网约车,再花费两小时赶回出租房去。
他们拥有了上海的时尚么?
没有。上海的时尚从来不由他们说了算。冥冥之中有一双大手推着他们在魔都游走,在耳边低喃:你该去买衫了,你该去看展了,你该去某欧洲小国新来的芭蕾舞剧团汲取艺术的精华了。所有人都懵懵懂懂地去了,大多时候他们都不明白目的和意义所在——但其他人都去了,所以我也该这么做。
他们拥有了上海的精致么?
可能有吧。多年以后,当他们回顾人生,会发现自己知道哪个非洲小国的咖啡豆最醇正,知道什么温度下酿出的葡萄酒最可口,知道上菜后多久下口的牛排最肥美多汁,所有的外地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啧啧称赞:真不愧是在上海待过的!
但上海本地大妈对此表现十分平淡,她们只会在人民公园问你:侬在上海有房不啦?没有啦?那不行哦。什么?在松江?不可以啰,我家囡囡不能去那种乡下地方的啦。
他们以为在上海拥有了生活,但最终拥有的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这座拥有3000万人的远东大都市里,生活的只是少数人,而绝大多数,只是假装拥有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