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地久天长》

这是獭祭鱼的第三篇影视作品吐槽,正式成为“不喜欢”系列(这更新频率,基本属于年更了……)。

此前我吐槽过电影《一出好戏》和电视剧《大江大河》,它们和《地久天长》的共同点,是都有一大波人说好,而我看了却不喜欢。

我喜欢写吐槽文,因为要李菊福地说一个作品不好,远比客观报道和主观称赞难。

《地久天长》是我3月27日晚上花钱去电影院看的,在此梳理一下自己的不满,算是纪念25元的票钱吧。

下面进入正题……

迟来的关怀

电影里,主角夫妇俩的半生之痛,是计划生育+中年失独带来的。如果这部电影在2013年二孩政策刚出台时创作出来,带给人们的反思会很强烈。当然,如果是更早的时候,像小说《蛙》那样正面刚,对社会的意义会更大。

偏偏是现在放出来,哪都不挨着,很难激起中国百姓的集体共鸣。不过对于遥望中国的欧洲观众来说,这也许还是挺特别的题材。

标签化的老国企

《地久天长》所涉及的中国八九十年代老国企职工的故事,已经被拍成太多电影,随便列举,就有《少年巴比伦》《黑处有什么》《六人晚餐》《八月》《任逍遥》《二十四城记》,还有神剧《金婚》。这些作品不说多么优秀,至少都能从一条缝隙楔入那个时代,譬如《黑处有什么》的性骚扰悲剧,背后是那个时代压抑扭曲的逻辑。

而《地久天长》里的工厂车间、职工宿舍,更像是拼贴各种印象化的标签——我本人是老国企子弟,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故事跟老国企其实没有实质联系。

空洞的三十年

电影的叙事跨越主角夫妇的三十年人生,理想的状态,是由人物看到时代,也是由时代看到人性。

主角夫妇晚年无后、迁居异乡的命运,是计划生育、国企改制这样的宏观政策,与生活中偶然事件叠加的产物,如果能深挖军事化老国企对传统家庭伦理的重构,本片是可以由人物看到时代的,遗憾的是,《地久天长》没有这样做。

反过来,由时代看人性呢?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种种变故,主角夫妇是被动和退让的,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江湖儿女》郭斌和巧巧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强烈意志。《地久天长》的结尾偏偏还要为这样被动隐忍的人生笼上一层温情的窗纱。

总之,《地久天长》里的时代和人生都如雾里看花,这样的三十年拍了三个小时,让人感到空洞、拖沓、俗套。相比之下,被导演斥为“太长”的《大象席地而坐》简直是冤枉。

题外话。最初听说这部电影,我以为是由王小波同名小说改编的,倒是挺期待那样一部《地久天长》。

獭祭鱼

微信:dailyfish

一个文化记者的日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