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爱上一座城
在这样一个小城,匆忙到极至的脚步是极少的。除非是恋爱中的人,带着花朵一样缤纷的心情奔跑。其他的人,上班的不上班的、赚钱的不赚钱的,大部分人,多是用中四的舞步,在小城的舞台上自由漫步。
小城的名字叫湄潭,这个名字与水有关,一条湄江河绕城弯环而过,像小城的眉毛,好看得不行;鳞鳞波光中,河流依偎在城市的边缘,碧绿色的潭水像小城的眼睛、一眨一眨的,也好看得不行。
所以有了这样的名字。
没有机会问琼瑶,她是如何想到要把这个贵州高原深处美如江南的小县城、把湄潭写进她的《菟丝花》?而在毛姆的作品《面纱》中,那个中国西南山水如画的小城湄潭府,是否正是借用了这座小城之名?总之,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这座小城和它的名字,天然具有一种悠远而宁静的魅力,能让来过的没来过的人,都心生向往。
和许多行色匆匆繁华喧腾的城市不同,湄潭给人的感觉是轻松雅致的,无论早晚,你很难找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行走在湄江河边的人们神色清爽,享尽二十里江边步道的繁花如织和江水如碧;步入乡村,三百里茶桂风情园茶色青青、丹桂飘香,茶人浅笑入画,远看以为是旅人,近看竟然是故人——原来,人在诗画般的湄潭,遍身人间烟火竟然也能修出了神仙气,这便是湄潭的好。如此,湄潭便成了一个神奇的所在,在这里,你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在这里,你分不清是城在茶园中、还是茶园在城中;在这里,时光从不曾将人辜负,岁月也从不曾老去。
他们说,是茶成就了湄潭,可是在湄潭这座充满回忆的城市里,我更感受到的却是湄潭成就了茶。
浪漫悠然的湄潭,这样的特质并非始而有之,20余年前,第一次走进小城的我,并不曾感受到小城的从容,我看到更多的是沮丧——那时正是走在巅峰的湄窑酒业因盲目扩产而马失前蹄、最终跌下神坛的时候。走在江边,湄潭人莫不伤感地告诉我——这条街是湄窑酒厂修的、这个球场是湄窖酒厂比赛用的、这个酒店也是酒厂建的……
我曾以为,一路开挂的湄潭将就此陷入困境,就像很多没人气的小县城一样,没了皇冠,扔进茫茫人海,从此连个泡都不冒。
然而我想错了,20余年,我站在湄江河岸,见证了湄潭人以怎样执拗的坚守,重振信心重新出发,将这座城的命运和未来系在一片灵动的茶叶之上,将初心和使命践行在每一行每一芽绿意中。
打不垮、压不倒。也许,湄潭就是这样一个坚韧的城市——当年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的它毅然腾房腾粮腾文庙接纳了浙江大学上千师生,并像母亲一样陪伴着王淦昌竺可桢苏步青李政道渡过了他们7年的金色年华,他们在这里工作学习、恋爱生子……7年间,湄潭与浙大师生一起共渡危难、不离不弃。名人在时,小城把最好的给他们;名人走了,小城不声不响地看着他们离开,照旧伴着日升月落,鲜无人知。这样的气度,不是谁都能模仿。而当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急需靠出口茶叶换取枪支弹药时,湄潭这个处于中国西南的偏僻小城,又再一次站立在中国革命的第一线——它的茶叶竟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物资,以单薄之躯,撑起中华民族换取抗战物资的重担。这样的铿锵,也不是谁都能模仿。因为只有湄潭,它天生具备在困境逆境中逆袭和涅槃的特质,湄潭的土地也天生具备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你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比如希望、比如辉煌。
知晓这方水土之神奇的湄潭人成了种茶人,这一种就是20余年,从一芽一丛到一行一山一岭、从4万亩到10万亩40万亩60万亩……冬去春来,可以记下的是时间,可以计量下的是面积,无法记录和计量的是爱与执著、信念与坚持。
2020年,湄潭县迎来了中国茶业第一县的殊荣,当朋友兴奋地打电话来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并不意外,那不就该属于湄潭吗?属于湄潭千千万万的茶人。20余年光阴足足滋养了一代人,今天我们看到的气定神闲的湄潭、悠闲自得的湄潭人,那气质,都是一杯杯湄潭翠芽一天一天养出来的。
或许,在一座城呆久了,就会深入到它的肌理和血液里去,成为它的一个细胞,与它同呼吸、同成长。所以,每当夏至未央、茶事稍歇时,站在天下第一壶的壶顶,看着对面星空下静默不语的象山,我的心头总会浮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象山是一片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圣山,它是中国现代茶业的发端之地,中国若干现代茶产业和科研的基地和项目均在这里进行。因此,它是每一位茶人需以叩拜和朝圣之心去敬之仰之的一座山岭。在象山,茶史在脚下绵延,从一丛丛明清时期的古老茶树下开始书写,一直书写到今天。站在象山看湄潭县城的夜色,别有一种意境,它是宁静的,却又是灵动的。它像一条发光的小鲫鱼,自由地游弋在北纬27°的绿浪中,一挥手便是满城星星点点的灯光与快乐,那是来自60万亩茶园的富足和恬意,来自每一位茶人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我无意于要为湄潭这座城粉饰什么,吹嘘什么,因为它已经成就了自己。今天,60万亩茶园带着湄潭人走出困境、走出贫困,又正引领着湄潭人走向乡村振兴的壮丽征程,纵观山河大地,它是少数以从容和悠然的姿态走向辉煌的城市,我喜欢它的从容,喜欢它每一叶茶芽中的芬芳。但我亦深知,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哪有今天的举重若轻;没有向深向细求道问道的坚守,哪有今天的悠然自得。
于是,更爱这座城。
肖勤,作家,贵州遵义人,女,1976年生。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得主,贵州省第十四,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曾多次荣获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全国年度小说奖,民族文学全国年度小说奖等。代表作有《暖》《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丹砂》等,已创作近两百万字小说,作品多见于《人民文学》《十月》《民族文学》《芳草》《山花》等,有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选载。有多部小说、诗歌入选中国各年度选本并译为英、韩、法、蒙古、哈萨克斯坦等文。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有《小等》《碧血丹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