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大师陈从周教你如何欣赏一个园林
注:本文是小蚂哥结合陈从周先生《园林谈丛》中《春游季节谈园林欣赏》一文为骨架改编而成,有一些观点和例子和陈先生有所不同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很早就想写一篇游览园林的科普文章,每次去园林感觉走马观花的是大多数,真正懂得欣赏园林的又不会出来和大家普及。所以今天这篇是写给去园林游览之前的你的,无论你是普通游览者,还是园林爱好者,或者是园林的从业人员,相信你都需要一个观园指南,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一个园林无论大小,必有一个总体。当我们游颐和园时,印象最深的是昆明湖和万寿山,
游北海则是海与琼华岛。
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
扬州个园形态各异的四季假山
这些都是园林在总体上的特征,形成了各园特有的景色。几年后你可能记不住园林里的某座建筑,但一定对园林最具特色的部分记忆犹新。
有同学就会说,我也去了园林,为什么我回来就记不住呢,感觉每个园林都长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真问过很多人,大部分的回答都感觉园林中有一片水池,水池周围都是建筑,池中有红鱼,池边有水榭和小桥。
画下来大概是这样的(请原谅我这天才般的画功):
其实这本身就是对于园林的整体印象。你只是没有深入每个园林,了解各自的不同罢了。
总体印象
“总体印象”在古代造园术上,称之为“因地制宜”。我们去从未去过的园林时,应先了解一园的总体,不然就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茫然无所对了。
那么应该怎么了解总体呢?其实也不难,景区门口的导览图,可以免费拿走的地图册,有些资料展中的园林模型都是最好的资料。
可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它们至少提供了以下几种信息:
1、园林的大体结构
2、我们游览时候的定位
3、园林基本信息的介绍
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建立基础的总体印象发挥重要作用。接下来我们就要快速浏览平面图或者模型,找出一个最为关键的信息点。
在园林中,山水为骨架,植物为点缀,建筑提供功能与视点。所以只要把握住山水,心中自会有总体。
园林中有以山为主的,有以水为主的,也有山为主水为辅,也有以水为主山为辅的,我们观察山水所占平面的面积即可得知园林的基本构架,以山为主体的大多表现山林野趣,以水为主体的更多表达自然水系的序列。
比如沧浪亭开门便是大山,颇有些晋代“抱膝长啸于山林”的风骨。
寄畅园从二泉引水,先模仿溪流做成八音涧,又汇入大湖形成锦汇漪。
但水有聚散之分,山有峻岭平冈之别,这就不能只观察平面,要在游园的时候带着问题去观察,在观察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分。也要注意甄别。
网师园的水适合静观,所有景物都围绕这池清水布置。
拙政园被称为动观之园,图为小飞虹,你只有在不断地走动中,才能获得最丰富的游园体验。
这个过程其实特别有趣,因为你已经带着之前的对于山水的主观判断来探索园林了,所以任何一处意料之外的景色都是惊喜。
鹤所和石林小屋是小蚂哥最惊喜的留园建筑。鹤所既是游廊也是建筑,同时在古代还真的养过仙鹤,是留园东部建筑区庭院内外变化的精髓。
因此评价某园的艺术水平高低,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特色,不落常套。
了解了总体,你可以大致把握园林的整体特征,便于你带着一个基础印象去欣赏园林,下面我们来聊聊具体的观赏技巧。
空间观赏技巧——借景
古代的园林大多是私人的,封闭的,园林的四周都有墙垣,景物藏至于内。但内园毕竟面积有限容纳的景物也是有限的,古人就在思考,能不能将园外的景物纳入到园内来呢?这就是所谓的“借景”。
颐和园主要组成是昆明湖和万寿山,但如果你去过颐和园,你会发现站在万寿山上远眺近处的玉泉山和远处的西山都被纳入到园中,好似一片大好江山。这就使得园景扩大了很多倍。
鹤鸣九皋1摄
南峰愚公摄
视觉将有限的空间扩展到周围的景色,这种手法属中国园林玩得最妙。
借景的案例很多,我回头在讲孟兆祯的借景“六法”中细细解释。
空间观赏技巧——对景
“借景”是借用园外的景物,那么园内的景物相互借用又叫做什么呢?没错这就是对景,我们在园中走,偶然发现园中景物两两对照,这就是对景。
比如在拙政园中有个枇杷园,从园中的月洞门向外望,就能看到大园池上的雪香云蔚亭,这就是典型的对景。空间观赏技巧——大园包小园
既然说到了园中园,我们就来聊聊园林中的大园包小园。这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手法,可以使得园林层次丰富,也在空间上更加幽深婉转。
颐和园中包含谐趣园,
北海中包含静心斋,
拙政园中的枇杷园,留园中的揖峰轩,何园中的片石山房等等都是园中园的模式,这不仅给了园林开朗与收敛不同的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不同大小形态的建筑,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
西湖中三潭印月还有大湖包小湖的做法,这更是园中精华所在的地方。所以我们一旦游览到了这些地方,一定不要等闲视之,要细细地品味。
空间观赏技巧——对比
我们知道很多园林的营造都利用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那么作画中的一些技巧自然地也带到了园林的营造中。这就是“对比”“衬托”
我们先说对比。对比是一种均衡的比较,将两个景物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比如颐和园的前山是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凉的自然景物,这两者给游人完全不同的体验,两者之间相得益彰。
颐和园前山的苏州街
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堤六桥
所以我们游览留园,前面冗长阴暗的通道和疏朗明亮的庭院就是一种典型的对比,两者相互加深了彼此的特色。
留园入口狭窄的通道
listen_SH摄
留园经过冗长阴暗的入口豁然开朗的景色
空间观赏技巧——衬托
衬托其实也是一种对比,只不过突出了主要的景物,使得主次分明,比如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景山五亭横列
白塔和佛香阁都是园林的主题建筑,即便体量不大也要通过周围景物层层衬托显得众星捧月般高大隆重。
当你知道了这些空间的欣赏方法,我们再来看看园林中各个元素怎么来观赏。
元素观赏——建筑
建筑是园林中主要的构成部分。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样式多元,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听上去很复杂对不对,但其实每种建筑所在的环境都基本上是固定的。
比如榭除了凌于水上,用来观鱼,就是置在花中,用来赏花。
退思园的水香榭显然是用来观鱼的
亭一般放置在水边,用以观水,或者假山顶端,用来远眺。
拙政园中荷风四面亭四周水面种植荷花,是赏荷花的好地方
长廊和云墙一般在园子的边缘一同出现,园内分隔的墙面上一般都会有漏窗等等。
退思园区分宅院和庭院的廊道围墙上的漏窗
这些建筑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其本身也是园林中的一道风景。
元素观赏——植物
说完建筑,我们来讲讲植物,“好花须映好楼台”。一些植物不仅仅衬托了建筑,还增加了园林中的文化内涵。
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与建筑高低相称,疏密有致,掩映成趣。
颐和园乐寿堂的玉兰与四周廊屋形成了一幅玲珑绚烂的构图。
北京丁帮学摄
园林中常常使用的“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常被指代文人的高尚品格。
元素观赏——立峰
园林中除假山外,还有立峰。这些是单独欣赏的佳石,造型上一般都“玲珑剔透”。姿态上可以“入画”,才能与园林相配。
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留园的“冠云峰”都是湖石中的极品,不仅提高的园林的名气,也赋予了园林独有的气质。
这块在苏州十中校园的瑞云峰是公认的湖石立峰之冠
元素观赏——命名与楹联
说完这些具体的元素。我们来聊聊园林建筑的命名和楹联。园林建筑的命名一般是园主对于园林意境营造的初心,读懂了它,你基本上可以想象园主当时的心境
比如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楹联更可以给园林增色,其内容大量引用了历代著名的诗词,也有将诗句重组或者自己写上两句的。
终极观赏——季节
不同的季节,园林也呈现出不同的风光,古人说过:“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状,冬山惨淡而如睡”,所以“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个园中的四季假山,在色泽上,春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用灰色的湖石,秋用褐黄的黄石,冬用白色的宣石。
好了知道了这些基本的知识,相信你再去园林的时候,不会茫然无措了,什么什么你居然没怎么仔细看文章,就划到了这里,那么好,让我给你总结一下吧!
想要了解一个园林难,但不妨碍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欣赏一个园林
1.首先拿出平面图观察山水的总体布局,确定这座园林大致的主题,带着这种主观印象去游览
2.再用借景、对景、对比、衬托等空间手法去欣赏园林的空间之美;
3.然后玩味一下建筑的形态布局,植物和置石的文化内涵;
4.再来欣赏一下园林中建筑的命名和楹联,感受园主的心境和情绪;
5.最后再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有什么季节性的景色有待发掘……
嗯这就是我看完陈从周先生这篇文章总结出来的东西,我想说园林是一个综合艺术,要欣赏园林不仅需要你有对美基本的感知,还需要有文化积淀,空间审美,建筑常识,可以说想要真正欣赏一个园林是有门槛的,但这恰恰成了欣赏园林的障碍,陈从周先生对园林研究颇深,但还是会深入浅出得普及园林常识,真是一件伟大的事情,相信即便你对园林如数家珍,看完这篇文章,还是会有所收获。
这篇文章就到这里吧,我是小蚂哥,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