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层出不穷,我们该如何给中学生做人生职业规划?
姚泽金
中国政法大学 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随着高考成绩即将发布,高考志愿填报成为众多学生及其家长的心头事,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天价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随即应运而生。而一些考生之所以在填报志愿时毫无头绪,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说到底,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的教育、影响与引导过程,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在初中、高中持续推进,最终延伸至大学。
主持人语
我们到底该如何给中学生做人生职业规划?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很多人不愿意给中学生做规划,说这样的规划是一种“爹味”十足的说教;还有人认为应该给学生规划,这样学生就不会迷茫。以下是三位在校本科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值得一读。
讲好职业平等观念
赛豪(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一些专业因为就业等问题被挂红牌,然而报考人数还是年年爆满。不少 学校 跟风开设相关专业,而不少同学也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合适而跟风报考,导致专业 就业率 始终在低位徘徊;另一方面则是部分领域高技能人才后备不足,出现人才断层现象。我们不禁思考,这一情况的出现是何原因。薪资水平吗?恐怕并不是,今天的不少 技工 在收入上并不低于 白领 人群,而且在工作压力和竞争程度上反而相对较小,那又是因为什么?恐怕归根结底还是由于 就业 观念的问题。
由于社会观念的问题,从家长到学生自己,往往对一些职业有着偏见或推崇,这也导致对不同行业工作者有着崇拜或轻视等截然不同的态度。而 职业生涯教育 ,正是要让学生理解到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辛勤劳动的人都值得尊敬。在选择职业时不能被自己的偏见指引,因为没有最“高档”的职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成为电焊工人和选择成为电气工程师,都是在为社会作贡献,不应该有高低之分。而选择进入大学还是进入 职业学校 ,也不应该只由分数决定,而是应该更多由学生自己的选择和对未来的规划决定。
职业选择应由兴趣主导
付洁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让学生们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是其目的所在。在中学阶段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我认为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对不同的专业、职业进行评估,在这一阶段,除了查阅相关专业、职业的资料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上,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生涯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等机会,与不同行业单位合作,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并能够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只有真正进入工作才能对职业有自己的认知,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很多家长倾向于引导学生走向 教师 、 公务员 、医生等职业,一味地要求他们走上自己希望的道路,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科特长、性格、职业兴趣等。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生涯规划,鼓励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认识到最初的职业倾向并不代表最终的选择,在不断地学习成长过程中,应不断适应自身和社会的变化,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亲身体验。职业生涯教育也应该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不能寄希望于用简单的一两次课程就让他们确定自己的生涯规划方向。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尽早推行到中小学教育之中,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特长并确定后天培养方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方向感、满足感,以达到 高校 培养要求和社会用人需求。总而言之,做好职业生涯教育,应让兴趣主导职业选择,而不是由分数决定职业方向。
职业生涯教育需破除“ 唯分数论 ”
雷露楠(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在目前的 学校教育 中,虽然大多数学校已经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范畴中,但依然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在一些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虽有所开展,但由于学校教学任务重,此类课程停留在了理论性的、短时间的全校大讲座。 老师 讲授时也仅仅只是给予了学生一些宏观指导, 照本宣科 。而学校的“敷衍”态度,也让学生们对此提不起重视,也将职业生涯教育视为了课外休息、小憩的“水课”。
反观部分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学校,不仅将这门课程排入课表、安排专门教师进行专业指导,甚至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另外,当下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只求分数提高,不知社会发展,高考和分数被学生、家长和学校视为了最高追求。在此背景下,家长和学校往往要求学生埋头苦学,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提高分数上,却对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缺乏了解,不了解与时代一同发展的前沿行业。直到填报志愿时,家长和学生们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专业才“傻了眼”,不知从何下笔,最后只能草草了事。
高考结束后,家长和学生们会对志愿填报产生焦虑情绪,这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他们往往会选择层出不穷的志愿填报软件、 培训中心 ,在所谓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填报志愿,将“不浪费分数”视为最终目的,却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志向和个人特点。
面对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环境,持续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刻不容缓,破除“唯分数论”的误区刻不容缓。对于社会、学校和家长而言,不应再将分数视为最高指标和判断标准,更应重视学生个人生涯规划和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 自我 认识和选择能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成长。
责任编辑:曹金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