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清代铜印印谱之冠,录1000+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双虞壶斋印谱》精彩重现

双虞壶斋印存
吴式芬 辑藏 ▏吴重熹 编刊

有清一代铜印印谱之冠

1000+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

与陈介祺齐名的收藏大家吴式芬收藏本

原色高清影印

一本小书

提供上千种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资料

篆刻爱好者必备古印经典

双虞壶斋印存 序言
朱琪 / 撰文
清代金石之学蔚然成风,山左地区尤炽,古玺印逐渐成为金石收藏的大宗。晚清齐鲁地区的古印收藏家中,以陈介祺、吴式芬两家藏品最称宏富。吴式芬家族所藏玺印,辑为《双虞壶斋印存》。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号诵孙(颂孙),山东海丰(今无棣)人。清道光二年(1822)中举,道光十五年(1835)成进士,翌年散馆授编修,历任江西南安、建昌知府,广西右江道兼署按察使,河南按察使,河南、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陕西按察使,浙江学政等职,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吴式芬长于音韵训诂之学,工诗文,精鉴赏,富收藏,为清代后期著名金石学家。其金石学著作有《攈古录》《金石汇目分编》《舆地金石目录》《江西金石存佚总目》《陶嘉书屋泥封目次》《陶嘉书屋钟鼎彝器款识目录》《汉封泥考》等,多未刊行。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吴式芬出身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即好金石文字,“双虞壶斋”之得名即因吴氏家藏一对西周晚期虞司寇壶。吴母查氏的祖父查礼官至湖北巡抚,嗜金石篆刻,搜罗古印数百方。查氏父亲,即吴式芬外祖父查淳(篆仙)擅书法、篆刻,其于嘉庆四年(1799)集两世所藏为《铜鼓书堂藏印》,并请翁方纲、王文治作序,是乾嘉时期重要的古铜印谱。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在这样的家学熏染之下,吴式芬对金石情有独钟,不仅在宦旅之余广为罗致,更结交了何绍基、龚自珍、陈介祺、许瀚、吴荣光、刘喜海等金石同道,切磋探讨。吴荣光的《筠清馆金石文字》与陈介祺的《簠斋印集》等金石名著,吴式芬均参与校订。吴式芬与潍县陈介祺相交最契,次子吴重熹(仲饴)娶陈氏之女,缔结金石姻缘,传为佳话。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双虞壶斋印存》的辑藏正处于清中叶以后金石收藏的全盛时期,此书在清代金石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罗振玉评曰:“予尝评骘诸家谱集,自以陈氏《印举》为最博;而语其精,则以《双虞壶斋谱》为冠。”(《澂秋馆印存序》)清代古印谱中,此谱以审订精严、分类详尽为特征,代表了当时印学研究的较高水平。其后,罗福颐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中亦称:“其分数颇详尽,为近世作铜印谱者所宗。”又在《印谱考》中列举其分类:
《双虞壶斋印存》八卷,海丰吴式芬子苾藏。每叶印六枚,前无序目。签条分古玺、官印、古朱文、玉印、牙印、瓦印、姓名、姓名名、姓名印、姓名名印、姓名之印、姓名私印、姓名印信、姓氏名名、姓名字、复姓、一字、阑文二字、阑文三字、阑文四字、殳篆、朱文、朱白文、长方印、圆印、长圆印、六面印、子母孙印、子母印、母印、子印、二面印、闲文、吉语、斗检、花纹卅六类。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笔者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古代的印谱往往带有“稿本”的性质,即使是同一作者(编者)、同一名称的印谱,其内容也并不完全相同。吴氏藏印曾多次钤拓,故《双虞壶斋印存》实际存在诸多不同的版本,而无论哪一种版本,都没有序跋、目录,这就对印谱版本的鉴别和成书过程的研究造成许多困难。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根据笔者知见《双虞壶斋印存》的版本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可称为“篆体不分卷本”(习称“陈州本”),多为八册。粗黑版框,半框尺寸纵十八点五厘米,横十三厘米,四周单边,书口上端篆书“双虞壶斋印存”。每册首行题“双虞壶斋印存”,次行书“海丰吴式芬子苾考藏”,皆为小篆。正文每叶三行,每行分上下两部分,共六格,上端正方格钤印,下端长方格留空,或许是为书写或套印考释文字所预留。正文每叶一至三印,一般以三印为主,子母印、两面印、多面印则依次多录。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第二类为“仿宋体八卷本”(习称“福州本”),多为八册或十六册。半框尺寸纵十八点九厘米,横十一点三厘米,四周单边,粗黑版框(比“篆体不分卷本”略粗),同向双黑鱼尾,无界格。书口上端有小篆“双虞壶斋印存”,下标卷次。卷首题“双虞壶斋印存”并卷次,次行书“海丰吴式芬子苾考藏”,皆为宋体楷书。正文单面钤印,一般每叶一至两印。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第三类可归为“其他散见版本”。如“十钟山房印举本”,亦不分卷,扉页书“双虞壶斋印存,海丰吴式芬考藏”(篆体,分题正反两面),书口上端印“十钟山房印举”,下端印“簠斋藏古之一”,实为沿用十钟山房印笺纸钤拓。再如“亚字版框本”,多为六册,不分卷。雕版刷印蓝绿色“亚”字形框,首页题“双虞壶斋印存”“海丰吴式芬鉴藏”,皆为隶书。此外,还有吴重熹孙保锴(次衡)所辑《海丰吴氏双虞壶斋印存(谱)》(习称“天津本”)等衍生版本,为晚出者,兹不赘述。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前两类版本成书时间为早,且存世略多。1940年,王懿荣幼子崇焕(汉章)曾以娱堪老人署名作《印林清话》,将第一种版本的《双虞壶斋印存》称为“陈州本”,第二种为“福州本”,并述其成书过程甚详:
阁学之子仲饴中丞重熹守陈州时,曾印木板黑匡之本,钤成印谱五十部,分贻同好,未几即罄。后由苏臬调闽省时,又有上海鸿宝书局石印细匡之本。在闽由中丞之子阗生都转崶、稼生太守豳兄弟手打百部。前者为陈州本,后者为福州本。上海西泠印社曾据福州本影印行世。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此间透露出的消息,对探考《双虞壶斋印存》的成书时间与经过十分重要。《双虞壶斋印存》的成书时间一直众说纷纭,以往著录时多以罗福颐《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记“清道光间钤印本”为依据,从者有王敦化等人。但后来罗氏又将成书时间改定为同治初年,张鲁庵亦认为是同治年间所辑。日人横田实在《中国印谱解题》中将时间推定为道光二十年(1840),实无准确依据,却影响最广。由《印林清话》可知,《双虞壶斋印存》所收虽系吴式芬藏印,但正式钤辑成谱时吴式芬已过世,真正的刊行者乃其子吴重熹,这一情况正与《封泥考略》类似。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双虞壶斋印存》一书署名“吴式芬考藏、吴重熹辑”更为准确。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据翁大年记载,吴式芬生前辑有《陶嘉书屋藏印》,然流传极稀,当系供同好间欣赏研究的“稿本”。他逝于咸丰六年(1856),故《双虞壶斋印存》初次钤辑绝非出于其手,而是吴重熹任陈州知府期间辑成。结合陈介祺借吴氏藏印钤辑《十钟山房印举》(癸未本)的时间下限,可知“篆体不分卷本”的成书时间在光绪十年(1884) 至光绪十五年(1889)之间(“十钟山房印举本”成书时间亦在此际)。“仿宋体八卷本”成书则又在“篆体不分卷本”之后,是由吴重熹之子崶、豳二人主持钤拓的,但这一版已非雕版刷印,而是采用石印的方法印制版框,与《封泥考略》(1904年刊行)版框最接近。成书时间为吴重熹在闽任职之际,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后。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罗福颐曾称赏:“至谱中诸印则选择至精,尤为有清一代铜印印谱之冠。盖吴氏以鉴别古彝器之法,以甄选古铜印,宜乎得超上乘。”当为的论。他还提出《双虞壶斋印存》首次将古玺官印列于秦汉印之前,这种编排方式为后世印谱所从,代表了当时对古玺认识的进步。然据《双虞壶斋印存》正式成书的时间来看,这一观点实待商榷。但《双虞壶斋印存》的分类排列方法明显带有《铜鼓书堂藏印》的遗痕,可能正是因吴重熹继承了吴式芬的辑谱思想。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双虞壶斋印存》收录古玺、官印的数量不少,颇有仅见之异品,私印也多为精品,不仅有助于考证职官、地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篆刻爱好者取法借鉴。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各种版本《双虞壶斋印存》所录印章数量不同,但总体出入不大,大多在一千枚以上。藏印的来源,绝大部分为吴式芬亲自购藏,也有部分为吴氏后人续购。吴式芬曾在河南、陕西任职,两地素为金石渊薮,罗振玉认为吴氏藏印“出于宦游其地”,颇有见地。此外,据王克盟考证,吴氏藏印还有少量来自宛平查氏铜鼓书堂与王毂(莲湖)旧藏等,但比重很小。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吴式芬藏印在同治年间曾由陈介祺借拓,辑入《十钟山房印举》,后归还吴重熹。1940年,吴氏后人将藏印售与天津周叔弢,20世纪50年代经罗福颐手由国家文化部文物处收藏,今归北京故宫博物院,散失数量甚微,可谓印林幸事。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保存金石,研究印学”是西泠印社的百年传统。方今照相、印刷技术先进,以往秘阁深藏的诸多印学文献,能够以原貌化身流传,供研究学习之用,正是我辈福祉。
双虞壶斋印存 内页
本次出版《双虞壶斋印存》,系以嘉树堂陈郁先生所藏早期“篆体不分卷本”(八册)为底本,重新编排,高清影印,可谓仅下真迹一等。兹参考学术界较新的研究成果,略述原委,以为弁言。
——朱琪

双虞壶斋印存

吴式芬 辑藏 ▏吴重熹 编刊
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3
书号:9787550833685
装帧:精装32开200页
定价   150元
售价   120元
实拍书影

有清一代铜印印谱之冠

1000+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

与陈介祺齐名的收藏大家吴式芬收藏本

原色高清影印

一本小书

提供上千种先秦古玺、秦汉官私印资料

篆刻爱好者必备古印经典

(0)

相关推荐

  • 百年西泠印社名家巡礼之——吴隐

    吴隐(生于1867-卒于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遯盦,又号遁庵,斋名籑籀簃,自称"山阴吴氏竹松堂",祖籍浙江绍兴. 1904年吴隐(吴石潜)和丁辅之.叶品三.王 ...

  • 广东印谱知见补略

    清季大力提倡经学,其他『弦外之音』伴随着『文字狱』的大兴而消亡.汉族士人遂不问政治,专注于治史.研经之学.利用金石学的考证来建立严谨的经史学术研究体系是有清以来士人最为常见的治学方式.因此,经学的提倡 ...

  • 荐书 ll《得贤精舍藏印选 - 活页印谱》

    <得贤精舍藏印选活页印谱>目録 戰國私璽 01椁相如 02事(立+旬) 03肖從 04肖忻 05徐疕 秦私印 06杜得 07冀印 08李徙 09李胥 10女須 11任猩 12上官儋 13司 ...

  • 篆刻观察——“吴赵对峙”的赵叔孺

    陈巨来<安持精舍印话>有论:"迩来印人能臻化境者,当推安吉吴昌硕, 及先师鄞县赵叔孺时桐先生,可谓一时瑜.亮.然崇昌老者,每不喜叔孺先生之工稳:尊叔孺先生者,辄病昌老之破碎.吴. ...

  • 186品古玺秦汉原印!

    秦玺汉印精品来自黄宾虹的收藏,所收藏的古玺.官私印等已达二千余钮,数量与质量,都丝毫不输前贤.这些古玺印与他收藏的其他文物书画在他临终前全部捐献给国家. 战国·楚 平阿 战国·楚 安里之玺 战国·楚 ...

  • 优秀!中国古玺(篆刻)印精选

    查看篆刻知识技巧 中国古玺印精选(鸭雄绿斋藏)一书为日本著名篆刻家菅原石庐所著.其所收藏品共400方,由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官印数量大,尤多罕见珍品,而铜.银.玉.石等各种印材,龟 ...

  • 古玺秦汉印原印精品,高清图186幅

    秦玺汉印精品来自黄宾虹的收藏,所收藏的古玺.官私印等已达二千余钮,数量与质量,都丝毫不输前贤.这些古玺印与他收藏的其他文物书画在他临终前全部捐献给国家. 战国·楚 平阿 战国·楚 安里之玺 战国·楚 ...

  • 186幅!经典!古玺秦汉原印,每一方都耐琢磨

    秦玺汉印精品来自黄宾虹的收藏,所收藏的古玺.官私印等已达二千余钮,数量与质量,都丝毫不输前贤.这些古玺印与他收藏的其他文物书画在他临终前全部捐献给国家. 战国·楚 平阿 战国·楚 安里之玺 战国·楚 ...

  • 黄宾虹收藏:古玺秦汉原印鉴赏(高清)

    秦玺汉印精品来自黄宾虹的收藏,所收藏的古玺.官私印等已达二千余钮,数量与质量,都丝毫不输前贤.这些古玺印与他收藏的其他文物书画在他临终前全部捐献给国家. 战国·楚 平阿 战国·楚 安里之玺 战国·楚 ...

  • 先秦古玺73:栎阳乡印

    战国时期秦系鉨印存世数量较少,这方应是秦统一前的官印. 秦系鉨印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点即称"印"而不称"鉨". 此印印面呈长方形,虽然残破较多,但线条厚重有力 ...

  • 古玺临摹:追求印面气息活泼,要如何打破和找到平衡

    这是我们古玺临摹作业的第16方(共50方),再看一方燕玺. 燕君是西周初期召公奭的后裔,东周时期,是较为弱小的国家.到了燕昭王时期,招贤纳士,得乐毅为为帅,出兵攻击齐国得胜,从此燕国一跃成为北方强国. ...

  • 篆刻学习:从两方楚系古玺到楚系印风

    今天来看两方楚系古玺印,楚系文字是王国维东土文字体系中的一种,在春秋时期,楚国就已经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了.它的地理位置基本跟秦国独处西方一样独处于南方.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兴起于荆楚大地的楚部落, ...

  • 篆刻学习:齐系古玺经典的朱文印“左桁廪木”与另两方“烙木印”

    要问战国玺印里面最著名的白文玺,可能大家争论比较大,但若论起战国玺印里最著名的朱文印,我们基本相信,大家一定会公认是燕系的朱文大玺"日庚都萃车马"如下图: (日庚都萃车马) 这方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