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郁长福其人( 文/郁斌生 郁燕龙)
郁长福其人
文/郁斌生 郁燕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店背有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他热心公益,解人危难,无私地帮助救助店背郁姓族人,他谨遵睦宗族恤族人的祖训,为店背郁姓族人解困济难的善行义举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店背的晚生后辈,今天能为这样一位急公好义的老人提笔写上几个字,是应尽的义务和莫大的荣幸。这个对店背人的大恩大德至今常常有人提及念叨,他就是房伯郁长福老人。
店背村南行至西山庙上山经老山里翻界然后下山约二十里的深山老林中,有个名叫龙潭里的山旮旯,这里是房伯郁长福一家的住所。方圆好几十里的茫茫大山之中,有里坊,寄岭,陈山等山村散落其中,真正的云深不知处何有人家?其闻名全国的陈山红杉就出产自这群山峻岭之中。这里空气清新,若是炎热的夏天汗流浃背时,如果在这浓浓的树荫下或山涧小溪旁呆上几分钟,则暑气顿消,一股清凉之气,笼罩全身,像喝了一大碗冰镇绿豆汤一样,心底清凉舒坦。若冬天进山虽气温较低,凛冽的刺骨寒风被山峦、森林所阻隔,或砍柴或背木或担篾,只要做事将无丝毫寒冷之感。蓝天下满目苍翠,白云如跑似飞,无边无际的林海中传来几声鸟啼,增添了山里的幽深和寂静。潺潺溪水犹如婴儿的眼睛晶莹剔透,捧一手清凉可口甘甜无比。在一条引水的小圳上有自制的小水碓,吱…呀…咚的舂米声几里外清晰可辨。门前层层叠叠的梯田,高低错落有致而格外显眼,屋后几十箱对出对进的蜜蜂嗡嗡声,让空气凝成了蜂蜜味,深吸一口气则满嘴喷香津甜,灿烂的山花漫坡盛开,花丛中成双成对的蝴蝶起舞嬉戏,好一幅深山幽居图,这里就是长福伯的家。
长福伯精明能干得山里天时地利,加上十分的勤劳辛苦,收入确比在店背作田要丰厚些。山里的竹笋,蜂蜜,香菇,木耳等山货挑到洋茶墟上就是抢手货。有了一些结余之后,长福伯首先想到的是帮助周济店背的郁姓族人,那时候大家都不宽裕,紧巴巴的凑合过日子。娶亲办喜事,嫁女添嫁妆,生病就医,还有老人走了要安葬这些急用钱的人,都找长福伯借钱,只要开了口,少则八元十元,多则几十元,只要是店背人来借钱,立马就给从不推诿。1963年,我家和燕龙叔家,铁民叔家以及我叔叔家四户共住的一栋5直共有十多间的老房子,乃明代建筑。因时代久远,经风历雨几百年已严重向东倾斜,眼瞅着就要倒塌。又是燕龙叔他爸友发公倡头修建,大家都拿不出钱,咋办?一商量决定进山找长福伯借钱,长福伯一听立马拿钱,还嘱咐,抓紧时间赶快动工,千万不能让房子倒了。还是友发公请师傅,做小工,买材料,借工具一手操持尽责尽力,不多久就修缮好了。此老房子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各户都陆陆续续建新房,搬出老屋后而无人居住失检盖,时间一长雨漏蚁蛀梁朽而倒塌,这是后话。总之长福伯只要店背人有困难急用钱时,他都尽力相帮,那些年有困难找长福成了当时的金句名言,也是当年真实写照。那时候我虽小,但也多次随父进山背竹担篾,随行的叔伯有借钱的也有还钱的,所以略知一二,长福伯这种解人急难,救助乡亲是为店背郁氏族人为不能忘记他的理由之一。
我父亲是篾工,每年为生产队需要多次进山去破篾。篾工原料为大毛竹,精华在外一层为竹青,内侧竹黄无大用弃之回归自然。进山破篾就是把竹青与竹黄分开,然后卷成圆圈分两头挑回家。背竹只能背一根竹,而担篾则可以担到两根甚至三根大毛竹的竹青,所以破篾划算。每次进山或三四人或七八人,甚至更多到了龙潭里己是晌午,长福伯母见店背人来了,马上准备中饭,长福伯则约一下人数。背竹的去砍竹,背木的则去找木,时间不长,竹也砍好木也找齐,长福伯母的中饭也已准备就绪,或一桌或两桌,只要进了山都一一招呼吃中饭。农闲时进山的人多,前面一波人刚吃过中饭,第二波人才进山,长福伯母又要重新准备中饭,从来没有哪个店背人进山要自带午饭或者空着肚子回来,虽是家常饭菜,但必然吃饱。那时候家里要添家具结婚的,嫁女添嫁妆的,还有小孩子上学做个写字桌椅等等,进山去背木。还有家里用的农具用具或修补或添置进山背竹。为此店背人每年都要好多次进山。我父亲更是一年要四五次进山,一进山就要住四五天,最多只带几升米而已,其他什么也不要带,带了长福伯还会骂人,说进了山我连一餐中饭都招呼不起吗?凡是店背人进山都到长福伯吃中饭,小数大算,一个月下来,一年下来,长福伯要招呼店背人进山吃中饭的花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其粮食油盐菜蔬那一样既花银子还费气力,而伯母每次煮饭忙碌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闪动。这也是店背人不会忘记长福伯的理由之一。
从店背进山到长福伯家有二十里路,进山后十五里山路崎岖比较难走,不但难走,而且路两边的茅草疯长荆棘丛生,若无人走动,用不了几天,脚下的茅草很快就会没膝,头上还有芦苇垂藤蜘蛛封路,时间稍长,旧路则无处可寻。店背人背竹、背木要进山,砍柴要进山。那时家家户户煮饭烧柴,煮猪食烧柴,冬天烤火更要烧柴,而且耗量很大,老山里是店背人的柴山,所以,那是经常去的地方。这山路难走人人皆知,芦苇刺篷柴坨垂藤挂扯是进出山的无奈。山里雨水多,山水大,有些路段,还会被冲垮冲毁,在接近界下的观音崖下这一段路又陡又有水渗路面打滑,前后还得转几个之字弯,若背竹稍不留神没扶稳肩上的毛竹,嗖的一声毛竹脱肩下滑似箭一般直冲涧底,要把毛竹重新拖回到路上,是一件很麻烦很累人的事,不但要费九牛二虎之力,还得有同行的叔伯相帮助力才能把毛竹重新拖回到路上,非把人弄得精疲力尽不可,我就曾经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
常言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长福伯为了店背人进出顺畅,也为了自己进出的方便,每年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请人伐路修路,都是长福伯出资,当我背着毛竹或担着柴火在这修好的山路上往回走时,路两边无任何扯挂,肩上的担子仿佛轻了十斤。喝水不忘挖井人,走路怎忘修路人,这也是店背人不会忘记长福伯的理由之一。
有一年我回店背过春节,我母亲准备了一把时新蔬菜和一些鸡蛋,嘱我去看望一下长福伯。那一年长福伯年纪大了,己从山里搬回店背居住,住在三房马路边那几间屋里。进门我喊他,他有气无力的应答,看来长福伯体衰多病大不如前,一看烧火凳上还坐着店背顶上的让珍伯,他先我一步来看望他。我说明来意,嘱他多注意身体,长福伯说:“店背人到底是自己的血脉相连,经常关心照顾我这个老头子,这是店背人还记得我,今天送这个,明天送那个,实在不好意思。”让珍伯说:“你年轻的时候帮助救济店背人,现在店背人个个都记得您的恩情。”我插言道:“伯伯的为人有口啤在,你真是店背难得的大好人。”让珍伯转过头来对我说:“坚牛牯,你可能不太清楚,他可是店背的大恩人,他这一生世对店背人有大恩大德的。”他例举了某某有病住院,某某老人走了没钱安葬,都找长福伯借钱度过难关。随后说:“就是我这一生也不知道有多少次过不去的坎,都找长福援手。”让珍伯最后说:“作为店背的后一辈你们千万不可忘记长福伯对店背人的大恩大德。”
告别出门,长福伯的形象渐渐在我脑海里高大起来,这血浓于水,宗亲之情相护相帮铁一般的事实,把两代人的距离迅速拉近了许多,一种血脉相连的亲情从心底里由然而生,长福伯值得我们后人铭记于心。
长福伯离开我们已近40年了,他依祖训济族人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能为店背郁姓族人曾拥用过这样因为做善事行义举的长福伯而引以为自豪。
01作者简介
02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