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卷[juǎn]戏走进桑庄一初中

罗卷[juǎn]戏走进桑庄一初中

马秀华/摄影/撰文

就南阳人而言,

说到豫剧和曲剧,无人不知。

说到宛梆、汉剧,可能有人不知。

若说到罗卷戏,就是少有人知了。

(麻烦您把手机横着欣赏)

观看非遗罗卷戏的学生

邓州罗卷戏,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在迄今为止国家级非遗中,传统戏剧基本上都是体制内职业剧团,例如南阳3个国家级非遗剧种,内乡宛梆和邓州越调属于县办剧团。而今天要说的邓州罗卷戏,便是少有的民间剧团之一——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罗卷戏剧团。

我对罗卷戏本是一无所知,仅仅知道它是国家级非遗而已。5月19日,到邓州拍摄了“非遗戏剧进校园”,方对该剧略知一二,方对“非遗”进校园感知一二!

昨天,邓州罗卷戏应邀走进桑庄镇第一初中,演出了保留剧目“三升堂”。

(麻烦您把手机横着欣赏)

学生们观看非遗罗卷戏

罗卷戏,没有主弦,主弦就是唢呐,整场戏,一只唢呐吹到底,高亢、委婉、激越,有效地渲染了特定的剧情。特别是两军厮杀场面,所有吹奏乐器、打击乐器一齐奏鸣,闻之雷电交加、金戈铁马、气势壮观。这在其他剧种中不是少见,而是没有见过。

唱大戏没有弦子?我仔细百度了罗卷戏的渊源,方知其中的卷戏是道教、佛教界在做道场和佛事时吹奏敲打哼唱的一种音乐,人们称之为“卷调”,后来又和当地的一些民间小调与传说故事融合一起,逐步演变成了带有故事情节的卷戏。再后来又跟罗戏融合,便为今日之罗卷戏。

乐队一角

咋听唱腔,似熟非熟。有宛梆的旋律,有晋腔的声调,还有、还有,说不清。听着顺,感觉美。

乐队一角

说到今天演出的《三升堂》,该团团长王红雷说:过去也叫《三开膛》,就是开膛验子,以证清白。道具用的是红皮、羊肠,已经失传,我们正在挖掘整理。

演员们在后台说戏

王红雷说:我们剧团32人,基本是本村的演员,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文革”时期断档了十几年,一直在排练演出,哪怕是在最最艰难的年代。大家都有一个心愿,把老人家传下来的宝贝别弄丢了!这些年好了,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我们逐级申报直至到国家级非遗。有了“非遗”项目经费补贴,县局每年给我们30到50场的公益演出经费,我们办了罗卷戏中学生假期培训班,每年向南阳艺校输送三五个进修生,邓州戏校、南阳艺校对我们给予了特别的厚爱,这些促使我们更有信心把罗卷戏传承发展下去。

初中在校学生

假日罗卷戏培训学员

我问王团长:你们每年能演出多少场?他说:我们都是农民,还有庄稼活,一年公益演出、校园演出有六十来场,其他演出也就是百十来场,加上排练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就目前罗卷戏的传承情况,王团长告诉我:省级传承人一个,王荣焕,主要是表演。市级传承人12人,例如唢呐演奏的刘永强等等。我们还在加紧培养、申报,争取拿到国家级传承人。

省级唱腔传承人王荣焕

市级音乐传承人刘永强

2021年5月19日下午,邓州市桑庄镇一初中校园,800多名师生安静地坐着,没有人走动,没有人说话,近2个小时基本没见有人去卫生间。我在纳闷,在当今青少年的娱乐兴趣里,一台古装戏,俩小时延续,竟然有如此良好的秩序,是校方事前有硬性规定,还是传统的剧情吸引了学生、引发了学生兴趣?

学生们被剧情吸引

学生们被剧情吸引

看看学生们全神贯注的神态,听听学生们时有的笑声,我应该明白些什么了!

台上台下

演出结束,台上台下同唱一首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古”今穿越,一片互动。

结束,全体演职员,学校主要领导和学生们合影留念。

至此,这篇文儿也该结束了,然而,令人感动的一幕意外地发生了——

两位女生亲切地拥在“胡龙”怀抱里

两位女同学悄悄地问我:“老师,你知道谁是'胡龙’(剧中的一个人物名)”?

我摇摇头:对不起啊小同学,我还真不知道谁是“葫芦”。好在身边有剧团的人,指一指:那位演的就是'胡龙’。

两位学生奔跑过去,一边儿一个搂住'胡龙’的膀子,高兴得蹦着说:“你演得真好,演得真好!”

“咔嚓”,刚把这一镜头凝固下来,扭身,竟然一群学生围着“罗卷戏非遗传承人”王荣焕在学戏。

(麻烦您把手机横着欣赏)

学生们围在演员周围学戏

好啊,一个动作也可以,“可以”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总算在一代小青年人儿心中留下了一棵种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