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徒步常见蛇类识别
王锦蛇又称菜花蛇,属游蛇科蛇类,体大凶猛,无毒蛇,身体呈圆筒形,可达5~10千克以上。它动作敏捷,性情较凶狠,爬行速度快,会攀岩上树。主要以鼠类、蛙类、鸟类及鸟蛋为主食,在食物短缺时甚至残食同类。
栖息环境:秦岭山脉常见,主要生活在丘陵和山地,在平原的河边、库区及田野均有栖息。
玉斑锦蛇属于游蛇科,无毒蛇,别名美女蛇,已改名,玉斑丽蛇。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生活于丘陵山区林地,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
栖息环境:多见于秦岭山区森林以及常栖息于山区居民点附近的水沟边或山上草丛中。其生存 的海拔上限为3000米。
黑眉锦蛇(拉丁名:Elaphe taeniura)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黑眉锦蛇的主要明显特征是眼后有2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延伸至颈部,状如黑眉,所以有“黑眉锦蛇”之称。背面呈棕灰色或土黄色(地域不同颜色也不同),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黑色纵带直至末端为止,体后具有4条黑色纹延至尾梢。腹部灰白色,体长约1.7米以上,个别个体可以突破2.5米。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黑眉锦蛇善攀爬,生活在高山、平原、丘陵、草地、田园及村舍附近,也常在稻田、河边及草丛中,有时活动与农舍附近。
颈槽蛇颈槽蛇为中等体形的“无毒牙”类有毒蛇。最大全长/尾长603/138mm,雌716/111mm。头背橄榄绿,上唇鳞色略浅,部分鳞缘黑色;头腹面灰褐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杂以绛红及黑斑,鳞间皮肤白色;腹面砖灰色密缀绛红,后半尤甚。
栖息环境:生秦岭山区常见,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 近。以蛙、蟾蜍、蝌蚪和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
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us,游蛇科,有毒蛇,颈槽蛇属。俗称为野鸡脖子等。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颈槽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由于虎斑颈槽蛇的特殊习性,常出没于农村粪圏厕所,也被人们认为是蛇类中比较不卫生的一种。
斜鳞蛇为游蛇科斜鳞蛇属的爬行动物,无毒蛇。俗名气扁蛇、臭蛇、中华斜鳞蛇、大斜鳞蛇、草上飞。体 型:中小型蛇类,全长555-1282mm。头长椭圆形,与颈区分明显,吻钝圆;眼大,瞳孔圆形,鼻孔亦大。背面红棕色、黑棕色或黑灰色。头背有棕色斑纹或黑灰色斑纹,颈部箭状黑斑或棕色斑显著,唇及劲侧色淡或橘红色,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前部有棕黑色斑块,后部密布黑斑点。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常栖息于高原山区以及山溪边、路边、菜园地、石堆上。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700至2700米。
乌梢蛇是蛇目、游蛇科、乌梢蛇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蛇,俗称乌蛇,乌风蛇。乌梢蛇分布范围很广,是中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主要特征是身体背面呈棕褐色、黑褐色或绿褐色,背脊上有两条黑色纵线贯穿全身,黑线之间有明显的浅黄褐色纵纹,成年个体的黑色纵线在体后部变得逐渐不明显。此蛇头较长,呈扁圆形,与颈有明显区分;眼较大,瞳孔圆形;鼻孔大,呈椭圆形,位于两鼻鳞间,有一较小的眼前下鳞。此蛇躯体较长,背鳞平滑,中央2~4行起棱。腹鳞呈圆形,腹面呈灰白色。尾较细长,故有“乌梢鞭”之称。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
红点锦蛇全长在l 000mm以内,体重100-200克,无毒蛇;背鳞平滑,头有3条“^”形黑斑,一条在吻背,穿过眼沿头侧向后,另2条在额部沿枕部向后,分别延续为躯尾背面的四条黑褐色纵纹。体前有4行杂有红棕色的黑点,渐成黑纵线达尾背;腹面密缀黑黄相间的棋格斑。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红点锦蛇栖居于傍水的草丛内,也常在阴湿的山麓出现。受惊时常向石堆下或水域逃逸,能泳善泅。常在湿地捕食林蛙、各种鳅类和小鼠等;性较贪食,甚至有同类间为争食而斗,并能吞下比自身更大的动物。
赤链蛇全长1-1.5m,无毒蛇。头较宽扁,头部黑色,枕部具红色“∧”形斑,体背黑褐色, 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吻鳞高,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小,前端椭圆。额鳞短,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生活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田野、竹林、村舍及水域附近,在村民住院内也常有发现,以树洞、坟洞、地洞或石堆、瓦片下为窝,野外废弃的土窑及附近多有发现。赤链蛇以蛙类、蜥蜴及鱼类为食。性较凶猛,多在傍晚出来活动,属夜行性蛇类。晚10时以后活动频繁,白天蜷曲不动,常将头部盘缩在身体下面。
黑脊蛇为游蛇科脊蛇属的爬行动物,无毒蛇。鼻间鼻沟短于前额鳞沟;体细长,呈圆柱状,全长0.5米左右;体背面棕黑色,背中央有1条醒目的黑脊线,线宽占脊鳞及其左右各半鳞;腹面色浅。
栖息环境:生活于秦岭山区海拔1800米以下山里、丘陵地带,穴居。食蚯蚓。
翠青蛇属于游蛇科,翠青蛇属,无毒蛇。全长1000毫米左右,身体绿色,吻端窄圆,鼻孔卵圆形,瞳孔圆形,背平滑无棱。卵呈卵圆形,橙黄色,幼蛇身体带有黑色斑点。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多活动在耕作区的地面或树上,其活动海拔高度为200-1700米。翠青蛇性格极其温柔,通常不会主动进行攻击。夜伏昼出,主要于白天活动,夜晚则在树上睡觉;平时行动缓慢,但遇到惊吓时会迅速躲避逃跑,主要捕食蚯蚓及昆虫。
菜花原矛头蝮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有毒蛇。俗名菜花烙铁头、菜花蝮、菱斑竹叶青。菜花原矛头蝮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上颌骨具管牙,为有颊窝的毒蛇。背面黑黄间杂。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多生活于海拔620-3160米、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乱石中或灌木下以及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
高原蝮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雪山蝮、麻蛇。小型毒蛇,全长雄性约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颈部至尾部有米黄色或灰绿色不规则斑块,头背部有一“A”形深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腹面呈土红色,密布黑色斑点。
栖息环境:秦岭山区常见,多出没于多出没于梯田边的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以囓齿类、蜥蜴及蛙类等为食物。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432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