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卷二 十四寒 顗容王导 浚杀曲端


《龙文鞭影》卷二    十四寒  顗容王导  浚杀曲端


顗容王导  浚杀曲端

yǐ róng wáng dǎo  jùn shā qū duān

【注释】

(1)顗:周顗,字伯仁,西晋东晋时人,东晋元帝(司马睿)时官拜太子少傅、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

(2)王导:西晋东晋时人,是辅佐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的大功臣。

(3)浚:张浚,字德远,是唐朝名相张九龄胞弟张九皋的后代子孙。为南宋抗金的名将。

(4)曲端:字正甫,警敏知书,善属文,长于兵略,为南宋抗金将领。其父涣,任左班殿直,战死。端三岁,就被授给武臣的最低职级,之后顺序升迁。

【语译】

因为周顗的申辩,使得元帝宽容王导;由于见解不同,张浚冤杀无辜的曲端。

【人物故事】

西晋怀帝即位后,王导建议琅玡王司马睿离开战乱的北方,到安定富庶的南方去。王导的堂兄王敦也来到江南,两人齐心帮助在南方毫无知名度的司马睿建立声望,当时人形容他们是:“王与马,共天下”。

后来北方怀帝、愍帝先后被匈奴掳去,形同亡国,于是司马睿就在南方即帝位,建立东晋,是为元帝。王导、王敦因辅主有功而位高权重。王导在元帝身边辅政,十分敬谨;王敦则拥兵驻外,却喜爱遥控朝廷,常生叛变之心。而周顗私下对人说,王导好比是司马睿身边的管仲(管夷吾),朝政可以不用担心。

五年后,王敦叛变,进逼都城,元帝非常生气。这时有大臣建议元帝趁机除去权势过大的王氏,王导惶恐地领着随从跟子弟们在宫门外请罪。周顗匆匆去晋见元帝,极力申诉王导与叛变无关,请元帝不要降罪;出宫后仍不放心,又上书给元帝,请元帝务必相信王导的忠诚。最后元帝完全没有怪罪王导。而王导全然不知周顗的暗中相助。

其后王敦打败了王导、周顗等的军队,攻破都城,元帝只得忍辱让百官都去拜见王敦。然而周顗对王敦言词刚正,硬是让王敦说不出话来;每见到周顗,就会脸热到扇个不停,因此生起杀心。他问王导怎么安置周顗好呢?让他作三司(三公)吗?王导不作声。还是给他当尚书令或仆射?王导也不作声。于是王敦说:“那就只有杀掉他喽!”王导还是没吭声。就这样周顗被捕遇害了。

王导想起自己待罪宫门外,看到周顗正要往宫里去,就呼喊周顗为他家上百条人命说情。周顗却看都不看他一眼,只顾往宫里走,出来时对他同样不理不睬。虽然王导渡过了灭门的风浪,却放不下这股气怨。王敦叛变这年,元帝极度抑郁而死。两年后,王敦与司马绍交战,吃了败仗也气恨而死。王导终于在中书省看到周顗当年为他所上的表章,方知周顗之恩。

王导悲泣不已,对儿辈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晋书》里,记下了这段憾恨。

曲端的事迹见于《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八〉中。

能文能武的曲端有些恃才傲物。他很看不上他的长官王庶,每次王庶传来命令,曲端就设法避开不接,要不就阳奉阴违暗中拖延,他总是自有主张,不屑听王庶的。金国间谍得知两人不和,王庶调动不了曲端,就使计让王庶失援而弃守延安城。王庶无处可去,就带着百余人马去到曲端军营,曲端却更看不起他。

在军营里,曲端对长官王庶并不客气,甚至责怪王庶失守。两人交相责怪,曲端气得想先杀掉他再说。后来,这事被知情的人向朝廷揭发。众人议论曲端意图杀害长官,有叛变嫌疑。曲端百口莫辩。幸好张浚挺身为他辩说才没获罪。

张浚想藉曲端抗金的名声,来壮大自己的军威,于是延揽他,并举行盛大仪式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过后才发现,曲端的战略、见解都与己不容,就开始怀疑能不能用他。

曲端有个副将吴玠,常打胜仗。一次与金兵对阵,先是获胜,但金人整军重来,吴玠稍有退败,他以为曲端会前来支援,哪知曲端衡量轻重之后竟撤兵退守,金人就在该地大肆烧杀,损失惨重。事后吴玠质问曲端不援,曲端就弹劾吴玠不听节制,两人冲突很大。吴玠得知张浚正在用不用曲端上起犹豫,就表示用曲端不利张浚;这时王庶也从旁加以离间,而张浚都听进去了,因为他正担心曲端将来是否会受他的节制。

王庶又拿曲端过去写的一首诗,教张浚藉其中两句告发曲端造反,说“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是影射皇上的不是。曲端果真因此被下狱问罪,审讯他的人是康随。曲端一听是康随提审,就知道自己活不成了。过去康随曾经忤逆曲端,被曲端鞭打背部,早就恨之入骨。曲端果然在康随酷刑下被虐杀了,死时才四十一岁。

【说明】

世间爱恨情仇的纠葛是很复杂的。人很难摆脱种种情的牵扯,就会失去准则而铸下大错。

王导有惊无险地逃脱死罪,但他对周顗的冷漠很难释怀,故而在周顗的生死关头不发一语,以致国之忠臣死于叛贼之手。直到真相显现,王导自知恩将仇报,岂是愧疚终生可以抵偿!

曲端在军事上虽有谋略及才干,但自视高,每以自我为重,忽视他人感受,对上对下多生嫌隙,最终这些怨恨造成他无辜被害的结局。

王导因私怨而害人,曲端因私怨而害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