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促进:儿童阅读的方法与目的

刘莘是一位哲学教授,却是我在儿童教育领域见到的用心最诚、用情最真、用力最深的一位专家。我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促成一位研究 政治哲学 的教授转向儿童教育、一位罗尔斯《 正义论 》的研究者成为“刘教授经典导读”丛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的作者,不过,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丛书背后思考的力量和爱的力量。

儿童阅读推广在中国已有数十年,最初在民间由一些父母和教师发起,他们看到了阅读的基础作用和对儿童成长的帮助,借助绘本等新型图书发力,同道者越来越多。声音渐大之后,政府开始提倡“全民阅读”,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阅读氛围,形成了民间和政府的良好互动。

不过,有些儿童阅读把素质教育倡导的理念,变为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例如,提倡 学生 的语文学习不要只读教材,应该阅读更多整本书的经典名著,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很快就有“热情”的商业机构进来,讨论“我们应该如何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最后想到的办法就是出题考试,比如:舒克把贝塔带到天上,与什么鸟展开了激战后见面的?孩子的阅读量似乎大了,但这种以细节性、事实性的记忆为主的 题目 ,这样以推广“整本书阅读”“大语文”为名进行的测试,反而挫伤儿童的阅读兴趣,把他们的阅读重点引向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时我们再回来想想推广阅读的初心,才猛然发现:不对啊,我们当时不是为了鼓励孩子阅读吗?可是为什么越推广,孩子的阅读兴趣越弱呢?

我们不禁要为这样的儿童阅读泼点儿冷水。可是这冷水又不能泼得太多,因为鼓励教师跨越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并不容易。路在哪里?刘莘教授的这套书给了我们方向,那就是封面封底一直出现的八个字:经典阅读、 思维 促进。“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图书是书面语言的呈现,图书的阅读就是对思想的吸纳和整合。所以,阅读力、写作力本质上是思考力,儿童阅读不只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再现,更应该考查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提升,而提升的标志是思维的深度、速度、锐度、角度、清晰度、流畅度等。如果学生读完一本书一片茫然,只记住若干情节,那就叫“读死书,死读书”。

刘教授在书中强调“深度阅读”。所谓“深度阅读”,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把孩子的阅读带向深度思考的空间。由此,我们在《爱与思: 儿童文学 经典解读》一书对《 小王子 》的阅读提问中,绝对看不到“小王子一共拜访了几个星球”之类的题目,而是这样的题目:对于小王子见过的五类有缺点的大人,你最害怕自己成为其中的哪一种人,为什么?在五种无趣的人中任选两种,给他们编一个小对话,使他们之间的对话越搞笑越好。

这样的题目不但把学生的思考带向深入,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和实践性。

《〈论语〉引导:进入 孔子 的精神世界》不是《论语》的注释,也不是孔子的传记,而是带领读者回到孔子的时代,走进孔子内心,把中学生们从文言文背诵的恐惧中拯救出来。《归去来兮: 安徒生 的童话世界》则主要是对安徒生的经典童话进行了哲学解读。作者强调安徒生童话的 人文主义 底色,提出了以安徒生童话做人工智能时代的 人性 试金石,让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也感觉角度独特。《宇宙的 真理 : 刘慈欣 科幻文学解读》则对刘慈欣 科幻小说 的 宇宙观 进行了深度解读, 目的 仍然是促进思考能力。在文后,作者甚至还为《 流浪地球 》续写了故事《乡关何处》,也让大家看到了哲学家的文学风采。这套丛书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庞杂,但在我读来目的只有一个:用经典作品促进读者思维能力的提升,拒绝浅阅读,拒绝读而不思。

我和刘教授认识四年,每年总有两三次见面机会,也总有机会面聆他对教育的理解,心中常生出“相见恨晚”的感慨。此套书的出版,算是刘教授这些年奔波中小学校推广儿童阅读的一个总结,其内容既适合成人,也适合学生——特别是那些不甘被刷题填满时间的中小学生。

(作者:王林 系儿童阅读推广人)

责任编辑:曹金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