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最聪明的一批人都是如何预测未来的?
企业家这个充满东方精神内涵的词汇,与咖啡、可乐一样是个舶来词。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中借来的,entre是注入、加入,preneur是资金。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领导军事远征军(武装探险、开拓殖民地冒险)的人。一个人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学会会计,但未必能在几年内成为一个企业家。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家们必须拥有超于常人的能力。在任何社会中,企业家都是稀缺资源,那么成为一个企业家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呢?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三代传人和领军人物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一书这么说:企业家就像每个行为人一样,他应付未来的一些不确定的情况,他的成功或者失败,取决于他对于这些不确定性的事情预测的正确与否。企业家利润的唯一来源是他对消费者将来的需求预料的比别人更准确,这种能力就是预测能力。
单独说预测能力好像过于虚无飘渺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产融结合的两个阶段,这种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又可以被细分——价值评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并购整合能力。1、价值评估能力
企业如果要在资本市场上运作,在产融结合的第一阶段就要认清自己的企业值多少钱,进入到产融结合的第二阶段要开始判断要收购的企业值多少钱。想要接触资本,估值是绕不开的话题。
企业家们本应是最了解这个行业的一批人,但是由于不少企业家没有受过专门的公司研究与投资训练,所以都是凭着自身的感性认识和个性经验积累进行的估值。如果经过了系统的、逻辑的学习和训练,投资结果的随机性就会进一步降低。
市面上的课程和书籍,要么只讲了商业模式,要么沉湎于复杂的数学公式与财务模型,这些对于企业家们来说都是不适用的。
马永斌老师从实践中整理出来了一套适合企业家的估值的逻辑,企业的发展周期和人的生命周期是一样的,会经历从孕育期、成长期、盛年期到衰退期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估值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产品阶段注重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运营扩张阶段主要评估的是企业的规模价值,进入持续经营阶段以后财务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当达到资本扩张阶段就需要重视企业的协同价值。在不同的发展周期所企业的价值是一个棱镜,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融合的状态。
企业的价值评估和资产评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除了要对这些资产进行评估之外,还要对企业一个带引号的资产,他并不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人”。这些人这些“人”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当然也是可以破坏价值的。所以对企业评估的时候,绝不能只对企业报表上的资产进行评估。
估值的“值”指的是对企业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的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由其现金流大小、现金流的风险(不确定性)、剩余收益预期增长水平和效率所决定,取决于定量的分析。而定价的“价”指的是市场价格,是在估值的基础上给予公司“溢价”或“折价”,取决于定性的分析:如何将你设计的商业故事融入到定价中。
所以估值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估值中,故事和数字可以相互借鉴。故事讲述者看到故事中不太可能实现或不可信的部分予以纠正,同时能使数字处理者意识到基于他们的数据而形成的故事出现了不合理和不可信之处。
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正是将故事关联到数字的过程。投资人通过企业家讲述的故事来判断企业的价值,再用数字来验证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双方通过谈判最终得出一个估值的价值区间。2、风险控制能力
“十四五”时期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发展都处在世界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处于当今世界大变局之中,正确认识到世界大变局和应对世界不确定性至关重要。中国企业家通常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他们往往更加看重结果,而企业最应奖励是那些优秀决策而非优秀的结果。如何进行优秀的决策,这就涉及到了企业家的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控制能力主要包含两方面,对内表现为控制权风险。企业面向资本市场最悲催的三件事是没上市就出局了/上市后没多久被人赶走了/上市后做的很好但被人抢了控制权。为了做好投融资和风险控制,避免企业陷入最悲催的三件事,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包括股权结构设计、公司章程和出资人协议、以及传统的治理结构。
除此之外,还要留住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细胞——人才。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企业是否上市、是否有上市计划、是大是小,都在琢磨着如何将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发挥更大的能动性。
风险控制能力对外则表现为应对资本市场风险,在上市之前主要是融资过程解决估值的分歧。上文中提到过企业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它的内在价值好像永远无法被准确计算,当估值出现分歧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呢?可以通过投资条款清单来进行调整,美国投行有句谚语叫做:“你定价格,我定条款,每次都赢你!”课程上同学们可以详细了解投资条款清单的内容,提升自己的谈判能力,避开融资过程中的“坑”。
上市后的应对的资本市场风险主要是如何进行市值管理。企业家们可以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三个层面去更好地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进行沟通。这种沟通能力的提升不是独立存在的,首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价值创造手段使得企业内在价值最大化;然后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媒体关系管理等价值实现方法将内在价值进行清晰地描述并传递给资本市场;当内在价值被资本市场低估或高估时,通过并购重组、再融资、大宗增减持和套期保值等价值经营工具使得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相匹配。
从哲学维度分析,“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才是应对风险最终极的奥义。
3、并购整合能力
注册制的制度红利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5年之内会有大量的企业IPO上市,10~20年之内A股的并购重组交易市场会极其活跃,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这一并购浪潮中,企业家们都面临着二选一的抉择:要么去并购别的企业,要么被别的企业并购!
但是,并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公司金融的终极体现形式,并购活动具有明显的多学科特性,涉及金融、经济学、战略管理、法律、税务以及公司治理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购实务的流程也非常复杂,并购决策、尽职调查、估值、谈判、交易结构设计、融资安排、支付方式设计、整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精心设计的交易就会无功而返;并购重组同时也是一次对买卖双方的股东、管理层和员工的利益平衡过程,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前功尽弃,提升并购整合能力迫在眉睫。
回到文章开头的论述,什么是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猜度未来的能力。企业家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度未来消费者的需求,然后组织生产、提供服务。企业家如果猜准了,消费者就会把钱送来,否则,就要蚀本。“企业家利润的来源,是他对消费者的需求预料得比别人更正确些的这个能力。”米塞斯认为,企业家不是一些人,而是一个确定的功能,其功能就是应对不确定性。
马永斌资本系列课程就是想要服务这样一群人——特别热衷于调整生产适应预期的变化,以谋取利润的人;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原创力、更多的冒险精神、更敏锐眼光的人;推动经济进步的人。
在私塾班的课堂上,马永斌老师把公司金融的各个零散的点有机地串起来,帮助大家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包括从上市前产融结合第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融资、股改(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到上市后产融结合第二阶段的市值管理、并购重组、公司治理等。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预习-课前阅读(Pre-reading)、讲授-理论结合案例(Case Analysis)、复习-私董会(Private Council)与练习-顾问式咨询(Consultation)。
私塾班的课程经过这一年来的市场验证,得到了非常不错的反响,许多同学反馈,马老师的私塾课程帮他们树立了很好的大局观,相当于说是把脑海里的知识分类并打上了标签,在未来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他们能快速的检索出相关内容,架起了一座与专业人士沟通的桥梁。除此之外,私塾课程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资本市场上许多行为的出发点,比如创始人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想法就截然不同,屁股决定脑袋,如果不去了解其他角色是怎么想的,那么你所作出的决策是没有办法实现共赢的。之前不少人也在其他的EMBA班上学习过,但是论起课程的系统性来说,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觉得私塾课程是最完整的。
不过也有不少同学表示,上完私塾课程后还有些意犹未尽。私塾班主要是解决企业从想要融资到IPO这个阶段遇到的问题,以及上市后基本的市值管理与并购的运作,但是对于未来的中国企业来讲,注册制对于企业上市的红利期只会持续5年的时间,5年之后,资本市场的容量有限可能达到饱和,优胜劣汰不可避免。未来的10-20年将会是并购的主战场,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那样,要么你去并购其他企业,要么被其他企业并购。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的起步比西方资本主义慢,并购的内容对于中国的企业家们来说,不比像股权融资一样那么熟悉。
为了给需要进行大量实务操作的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提供更详细的解决方案,帮助同学们抓住时代的脉搏,我们特在2021年的7月的杭州举办了一个为期四天四夜的【马永斌并购特训营】,这个课程秉承了《公司并购重组与整合》的脉络与马永斌资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为四个模块:《并购动机与作用》、《并购流程及关键问题》、《交易结构设计》与《恶意并购与反并购》。
无论是马永斌资本私塾还是并购特训营,我们都有意将人数控制在五十人左右,并且严格筛选生源,尽量控制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企业的比例,为的就是在达到充分观点碰撞的同时,也能做到帮助每个同学将课程的知识点转化为切实的能力。我们一直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除了以上的三个重要能力以外,我们还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塑造快速学习的能力,能够在短期内快速切入一个全新领域,并且能在不同环境中灵活运用。
愿成为您的朋友与您携手共进,一同走上健康的资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