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1
《上下五千年》九十九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军进入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
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
那“使臣”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
他收下了弦高送给他们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灭掉滑国,回国了。
《离骚》二十九
凤皇既受诒yi2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受诒:指完成聘礼之事。
远集:远止。
浮游:漫游。
及:趁着。
有虞(yú):传说中的上古国名。
理弱:指媒人软弱。
导言:媒人撮合的言辞。
译文:
凤凰已接受托付的聘礼,恐怕高辛赶在我前面了。
想到远方去又无处安居,只好四处游荡流浪逍遥。
趁少康还未结婚的时节,还留着有虞国两位阿娇。
媒人无能没有灵牙利齿,恐怕能说合的希望很小。
离骚后世影响
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最易混淆的12组词
7、“而后”与“尔后”
而后是一个典型的连词,主要连接前后连续发生的事件或行为。而后”后面所叙述的行为或事件,往往紧接着前面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例如:他口吐白沫,身子晃了晃,而后跪在了地.上。
“尔”本身是一个代词,指代一个特定的事件或行为,尔后”相当于“此后”、“在这之后”。
“尔后”前面所述的是某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往往并不是紧接着发生。例如:我们是在飞机.上认识的。尔后,又通过几次电话。有时,尔后”后面叙述的是前面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例如: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三年前,尔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8、“法制”与“法治”
法制”表“法律制度”,而“法治”表“根据法律来治理”。
“法制社会”是说“有法律制度的社会”;法治社会”则是说不是“人治的社会”,而是依法来进行治理的社会。
法制观念”是指遵守法律的意识;“法治观念”则指不是依据长官意志,而是依据法律来进行治理的观念。
“健全法制”是说健全法律制度;“健全法治”,则是说健全依法治理的制度。
满庭花木饶生意,
一径竹篁见道心。
特立独行有如此,
进德修业须及时。
特:独特。
立:立身。
形容人志行高洁,行为独特,不随俗,不和众。语本《礼记·儒行》:“世俗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进德修业:修业指推广、扩大功业。
此句意思是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
“进德修业”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勖xu4学》:“进德修业,温故知新。”明沉鲸《双珠记·风鉴通神》:“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纯有英华为国宝,
贵无雕琢是天真。
出自宋代诗人吕陶《送刘仪甫职方东归二首 其一》诗。
英华:形容草木之类,原指美好的花木,后指优秀的人或物,精华或精英。
出自宋代陆游的《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译文
沈园里繁花似锦,这里的花多数都是认识我的。
我也知道你终会死去,只是无法忍受这美好的梦去的太快。
古歌谣
5.南风歌
佚名 〔先秦〕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译文:
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
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注释:
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
愠:含怒,怨恨,忧愁。
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
阜:丰富。
鉴赏: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明初,晋王朱(木冈)展扩太原城,新增修大南门,取《南风歌》之意,原南门命名为承恩门,即辛亥革命后的首义门,新南门命名为迎泽门。
此诗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3的《尸子·绰chuo4子篇》,全诗始出三国魏王肃收集编撰的《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家语》是王肃伪托之作,今人因而怀疑《南风歌》也是后人伪作。舜为传说人物,其“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很可能是小说家笔法。不过据考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今人逯钦立指出:“《史记》已言歌《南风》之诗。
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zhi4《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后,此诗传行已久。谓为王肃伪作,非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王力则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出:此诗“以‘时’‘财’为韵,这种古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汉语诗律学》)。当然,这首句式整齐、诗语明朗、抒情优美的《南风歌》,也不可能是舜帝时代的原作,而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润色的。
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怀。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
因此,前人大都从这方面来阐释诗旨。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善读诗者,当悟诗外之旨。其实,先民们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里,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不过,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中的舜帝口吻表达的。
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在艺术形式上,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重章复唱;辞达而意显,声曼而情婉,这是《南风歌》的主要特点。这种类似楚辞格调的艺术特色,同它在流传过程中得到加工润色的“第二重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修性以保神 , 安心以全身 , 爱憎不栖于情 , 忧喜不留于意 , 泊然无感 , 而体气和平 ; 又呼吸吐纳 , 服食养身 , 使形神相亲 , 表里俱济也 。
这是三国时代魏国嵇康《养生论》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爱也好恨也好都不萦绕在情感之中。忧也好喜也好,不要动摇自己的心意。总的来说,要想健康长寿,既不为爱憎所困,也不为忧喜所干扰,要心情坦然乐观,这样就能少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