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洛水注》所涉甘洛城、洛阳县、刘聚等考略

A7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

《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於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记》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汉河南县城,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东西长1485米,南北宽1410米,周长约5400米,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勘察试掘.得知该城在东周王城基础上建筑,形制小于王城,城垣已全部淹没地下。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周公时所筑洛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即指此城.(见《洛阳发掘报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1]

上图摘自徐昭峰:试论东周王城的城郭布局及其演变,《考古》,2011年第5期

成周城,按新近考古成果,成周城有西周初成周城、西周晚成周城、东周敬王扩建后的东周成周城之分,但均须与东周王城区别开来。[2](2007年,徐昭峰先生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材料,对成周和王城作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也认为西周早期营建的洛邑和成周是一回事,位置在今瀍河两岸。2012年,魏成敏、孙波先生通过对洛阳盆地西周时期材料的分析,进一步论证洛邑成周在瀍河两岸的北窑一带[3]

甘洛城,亦称“鉴洛城[4],洛阳考古工作者认为鉴洛城即甘水东岸的甘国故城。该城位于甘水东岸,北对河南县故城。又因其位于洛河南岸,故亦名之为“洛南城”,位置在今洛阳市区西南的丰李镇东北[5]。【备注:春秋时期东周王畿内有甘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甘昭公有宠于惠后。”杜预注:“甘昭公,王子带也。食邑于甘”;《水经.谷水注》亦云:“余按甘水东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甘水又与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入于甘水。甘水于河南城西,北流入洛”。《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县“有甘城”。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鹿蹄山上远古时代的甘国故城(古石城)与甘水东岸的甘国故城(鉴洛城),这两处不同历史时期且地望不同的甘国故城给当时的郦道元也带来了不少困惑。[6]

千金渠,洛阳是曹魏、西晋、元魏(后期)的政治中心。为了保证首都漕运的畅通和城市用水的供应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在东汉张纯所建阳渠的基础上,派都水使陈协重修千金渠。除上述注文外,《读史方舆纪要》洛阳县千金堰条:“陈协凿运渠从洛口入,经巩县西至九曲渎,又西至洛阳东阳门,会于阳渠是也。”[7]

五龙渠即千金渠。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诰》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方六百里,因西为千里。《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马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故《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

洛阳县,此处经文所谓“又东过洛阳县南”之洛阳县应指秦汉洛阳县故城(治所约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汉魏故城处)。但上述郦注“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则是郦道元在援引史料时误将西周早期营建的洛邑(即早期西周成周城[8]、汉河南县故城处)与后来的秦汉洛阳城混为一谈了。

图表 3摘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城的考察及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的学术讲座,20190614于大同博物馆

伊水,洛水支流。源出河南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至偃师县南入洛水。《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二经》:“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9]

瀍水,古水名。源出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东南流经洛阳旧县城东入洛水。《尚书·洛诰》述周公经营洛邑,卜瀍水西,又卜瀍水东,即此。东汉初年凿阳渠,瀍水改入阳渠,后因阳渠湮废,复从故道入洛水。[10]

郏山,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逸周书·作雒解》: 周公作大邑成周,“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此。[11]

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长沙耆旧传》云: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午,紫云沓起,甘雨登降。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雨下。县则司州及河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后世因名司州焉。《地记》曰: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浮邱同游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

《长沙耆旧传》,书名。晋刘彧撰。3卷。已佚。《隋书·经籍志》作《长沙旧传赞》,《水经注》、《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并作《长沙耆旧传》。清末陈运溶辑录汉魏吴晋9人传记。[12]

祝良,字邵卿。东汉临湘 (今长沙) 人。顺帝时,为洛阳令,以公正廉洁称于时,盗贼匿迹,贵戚豪猾也有所收敛。[13]

洛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迳合水坞,而东北流,注于公路涧,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也。上有袁术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流,故溪涧即其名也。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迳刘聚,三面临涧,在缑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公路涧,偃师市大口镇引礼寨村东的半石山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水沟,名叫公路涧。因三国时期袁术而得名。公路,是袁术的字。[14]

光禄涧,储泰松认为“公路涧”被读为“光禄涧”,是中原地区把模韵读作屋韵一等。[15]

合水坞,具体不详引,但应距偃师市大口镇礼寨村不远。

袁术固,据当地学者实地考查,今公路涧桥南之“石家寨”。周围沟壑绝壁,陡峭峻险,旦无攀援之地,只有南边出入之一门,有可能是袁术固(崮)[16];因相关考古依据的匮缺,袁术固的具体位置姑且存疑,但亦应距偃师市大口镇礼寨村不远。

(0)

相关推荐

  • 乔仁卯丨活在洛阳(《洛水之阳》之三)

    作者:乔仁卯 诵读:乔仁卯  不敢说洛水有多长,按华里说,也就是八百里.八百里洛水从蓝田.洛南之洛源,从秦岭深处款款涌来,波涌浪翻,源源不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负,向东,向东,一 ...

  • 周公营建洛邑和洛邑建都的象征意义

    早在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就决定建都于"天下之中"的洛阳.他对周公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嵩县),北望岳鄙,顾詹(瞻)有河,粤詹雒.伊,毋远 ...

  • 乔仁卯 丨根在河洛(《洛水之阳》之一)

    作者:乔仁卯 诵读:乔仁卯  我爱洛阳,我常常为她的每一道山川.每一条河流.每一朵盛开的牡丹.每一处文化的积淀而常含泪水. 说到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条江河,能像洛水这样,承载了一个民族长达五千年 ...

  • 景色最美的地铁站,周边都是皇帝遗迹,曾经还是洛阳市中心

    洛阳地铁1号线共有18个站点,贯穿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和洛龙区白马寺镇. 其中有一个地铁站,景色最美,它就是周王城广场站. 周王城广场地处西工,中州路横贯其中,北边金果园路直通洛阳火车站,南 ...

  • 卷一百六十三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三 河南府[二] 古蹟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县东北三十里即故成周城也书序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眉作洛诏曰我又卜瀍水东 ...

  •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洛阳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白马寺东1公里.大运河回洛仓遗址东13.4公里.汉魏洛阳故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免费参观. ...

  • 瀍龙入洛

    瀍龙入洛 谷水,原写作穀水,又名涧水.古时候,谷水水势很大,在洛阳西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个湖泊一是有涧水注入,二是有新安县东南部山中的乱流注入,这个巨大的湖泊当时名为慈涧.为了疏导分流慈涧的水量 ...

  • 一城阅千年|洛阳,我该怎么称呼你?

    LUO   YANG 洛阳作为行政区划治所的称谓 在汉魏洛阳故城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建城史上,因朝代更迭,洛阳的行政建制.区划发生变化,其称谓亦随之改变. ★ 行政区划治所 ★ 三川郡 "三川 ...

  • 《水经·洛水注》所涉巩县故城、河图洛书等辑释

    A9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五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 五道泉,又作明谿(同" ...

  • 《水经·洛水注》所涉南鄩(上鄩)、袁公坞等考略

    A8 △又东过偃师县南. 洛水又东迳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又直偃师故县南,与缑氏分水.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迳穴山南,而北与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 ...

  • 《水经·洛水注》所涉北山、清女冢、三王陵等考略

    A6 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临亭川水,颇疑即今水兑河东的那条较大的洛河支流. 北山,尽管有当地学者按宜阳虎头寺北 ...

  • 《水经·洛水注》所涉宜阳县故城、共水、陆浑(西)山等考略

    A5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 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 ...

  • 《水经·洛水注》所涉蠡城邑、阳市邑、孙登等考略

    A4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 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黾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迳金门坞西,北流入于洛.洛水又东合款水,有二源并 ...

  • 《水经·洛水注》所涉鹈鹕涧、龙骧城、屯城等考略

    洛水又东,迳黄亭南,又东,合黄城溪水.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援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颠,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溪水东南流,历亭下, ...

  • 《水经·洛水注》所涉卢氏城、高门关等考略

    A2 △东北过卢氏县南. 洛水迳隖渠关北.隖渠水南出隖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 ...

  • 《水经·洛水注》所涉讙举山、玄扈山、阳虚山、获舆山、龙余山、蛊尾山、鹿蹄山、冢岭山、竹山等考略

    A1 ○洛水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 洛水, 又名洛河, 古称雒水. 为黄河下游南岸大支流,发源于陕西蓝田县,流经洛南,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至洛阳南.偃师.巩县洛口以北,入黄河.长420公里.在偃 ...

  • 《水经.淄水注》所涉稷下学宫、葵丘等考略

    A7 左思<齐郡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戊戌,伐雍门之萩,乙亥,焚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濰,南及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晋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