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读论语译论 | 原宪请教孔子什么是可耻的行为?

【原文】宪问十四·宪问耻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竹注】
一、宪:人名,孔子的弟子原宪。
二、耻:可耻的。
三、邦有道:国家政治清明。
四、谷:薪酬。
五、克、伐、怨、欲:好胜、自夸、怨恨、贪心。
六、不行:不表现出来。
七、难:难能可贵。
【筱译】
原宪请教什么是可耻的行为?孔子回答说:“国家政治清明,应该做官并拿薪酬;国家政治黑暗,仍做官拿薪酬,是可耻的。”原宪继续问:“好胜、自夸、愤恨、贪心这四种缺点抑制住不表现出来,就算是仁了吧。”孔子说:“可算是难得的,是不是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帆论】
当下中国社会,最缺乏耻感文化,人的脸皮超级厚,为了钱,脸不仅可以吃饭,可以被打,还可以不要。从上到下,从官场到民间,处处可见无耻之徒,例子不胜枚举。如何重建礼义廉耻的道德体系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命题。
原宪问在做官这件事上,什么是可耻的行为?
孔子回答“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句话有几层含义,最基本的是人们所理解的,上述译文里提到了重心在后句,国家政治环境昏暗,做官领取工资是可耻的行为。其实,这句话里还可以这么理解:
一、邦无道,仍然积极进取不知舍弃,为无道者服务而领取薪水,是可耻的。
二、邦有道,如果不积极进取有所作为,领取薪水,也是可耻的。
关键并不是领不领取薪水的问题,而是选择做不做官的问题。孔子讲究用行舍藏,孟子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认为只有颜渊与自己在行与藏上能做到恰如其分,其他的弟子都不行。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原宪是属于狷介一类的人物,懂得在无道时有所不为,而不太清楚在有道时该如何进取,所以孔子是在勉励他出去做官,伸张志向,而有所作为。
接着,原宪问了第二个问题,“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间接地否定了他,抑制住这些毛病,对于修身来说,很难得,但不能算作仁。
仁作为观念,很复杂,在《论语》中答案很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贡问仁,先抛出一个问题假设“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回答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颜渊问仁,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回答是“仁者其言也認。”
子张问仁,回答是“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孔子自己陈述关于仁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此不列出。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原宪说的克伐怨欲,即好胜竞争、自负自夸、抱怨愤恨、贪心不足,是人心中的四大固疾,如他所说通过遏制不显露在外表的行为上,但心中仍然有其根源在,治标不治本,所以不是仁。仁不是做作出来的,如孟子说的内烁,由内向外生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