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教育当中语文的后感如何让写作懒成技?

我好歹也看了来自全国各地百八十篇读后感作业,就说说最普遍的“五大懒”。

第一懒技,名为“好好读书法”。

这也是昨天重点提及的技法:不管读了啥书,看了啥展,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现实主义的还是科幻的,巴黎圣母院还是哈利波特,都会写到“我要好好读书,争取一个好成绩”上。

它的表述方式是:

在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好好读书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每道题目……坚持不懈背单词……争取有个好成绩。

这一招很有迷惑性,但其实它就是个“不用读作品也能扯下去”的套路。可能有些老师看了会很高兴,但我是看不大惯的。这种小聪明,哼。

第二懒技,名为“好句摘录法”。

用这一招的我也很服气。它的表述方式是:

书中的这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XXXXXXXXXXXXXXXXXX……”(省略300字)

不是说不能直接引用,但……总得有个限度吧?一篇七百字的读后感,好家伙,直接照抄了一半,人体复印机吗?

概括啊亲!

第三懒技,名为“表扬作者法”。

这一招也很有迷惑性。但仔细一琢磨,就有点哭笑不得。它的表述方式是:

这一段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言语生动,展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能力,这个人物描写得非常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你搁这儿批改作文呢?

对作者写作技法的评论,确实在文艺评论的体系里,可能也属于广义的读后感,但学生的能力终究有限,最后就变成了很水的表扬,遣词造句基本上属于“同学互批作文”的水准。

这种内容放在文章里,也是很典型的“凑字数”。

第四懒技,名为“过度描写法”。

说到凑字数,当然就少不了这个招数。

虽然文学的原则是“描写为叙述服务”,但因为描写在应试阶段容易拉开差距,所以有同学就绞尽脑汁用。它的表述方式是:

读完这一段,我推开了我家卧室明黄色的门,躺在我蓝色的小床上,看着天花板上刚刚擦干净的吊灯,心里不由想……

你后面要讲的是“现在生活好安逸”也就算了,问题是没有啊!那你直接想不就得了?你家吊灯擦没擦干净和文章没关系啊?门是黄色的还是白色的也不是很要紧啊?如果是几千字几万字的小说,可能需要场景带入,但几百字的读后感,必要性不是很大啊?

用这一招的,常常是平时成绩还不错的。这个做法吧,相当于牛排太小了,就在盘子里倒足黑胡椒酱,看上去满满一盘,问题是吃不饱啊。

第五懒技,名为“莫名互动法”。

不知道是不是脱口秀大会看多了,还是营销号的帖子看多了,有那么几个孩子,总喜欢在文章里CALL读者。它的表述方式是:

我认为书中的XX就是XX的人,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呢?你们也一定是这样看的吧!

对XXX,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疑问、设问、反问确实是写作的常见手法,但不是这么用的。如果你们的文章没有面向广大公众,只是面向老师,也没评论区,不需要通过用户反馈来调整接下来的内容,是没必要追求互动的。

它其实还是“水词”:自己写不出观点,抛个互动,文章就可以收尾了;场子不热,要个反应,后面的包袱就能抖下去了。它绝不是一个可以频繁使用的技法,不然就特别像在商场的促销大会上搞主持。很热闹,但回想一下,压根没讲多少东西。

其实,真想让我看作文,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懒”是第一要戒的东西,反倒是那些“笨拙但勤勉”的习作,会让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讲解。

应付的技巧到处都是。写作的意愿,才更值得呵护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