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的巨大变迁
在五岳独尊的泰山西南约10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辽阔的水域,这里常年碧波荡漾,白帆悠悠;夏日莲朵飘香,秋天芦花飞扬;绿树青山,环绕秀水,天然一段佳丽,这便是东平湖。
东平湖坐落在东平县境内。东平,可谓历史悠久之地。唐虞夏商时期称东原,周代时境内置须句、鄣、宿等诸侯国,战国时期设无盐邑,历史上流传的“无盐娘娘长得丑,能使齐王罢干戈”名典,即出于此。东平自秦代在境内设立县的建制,迄今已2000余年。由汉至清,历代王朝多在境内设县以上政权机构:汉设东平国;东晋设东平郡;宋设东平府;元称东平路,立行台,领54州县,那时的东平,其地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省会城市济南,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在当时的中原地区,皆领一时之盛;至明代设东平州;清代则先后为直隶州、散州。民国初年,改州为县,其名沿用至今。
东平历史上曾经英贤辈出,高标士林。魏晋时的大文学家刘桢、唐代开国功臣程咬金、北宋父子状元梁灏、梁固和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南宋大画家梁楷、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有“小汉卿”之称的戏剧家高文秀、民国时期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设计者吕彦直等,都出生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东平还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故乡,全国“十大杰出农民”之一的高慧娟,也是此方人氏。历史上,许多知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如曹刿、阮藉、高适、韩愈、柳宗元、李商隐、司马光、辛弃疾等,都曾在东平宦居或隐居。前贤诗文中早就有“古来名郡数东平”、“东平人物鲁衣冠”之赞誉。据有关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都巡视过东平,明成祖朱棣、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为加强其统治,巡视江南时,也曾路经东平、乾隆皇帝下江南还曾在东平停留驻驾。至今,县境内及其附近地区仍有诸如安驾庄、接驾山、护驾村一类地名在使用。
这片宽广美丽的土地之所以文明早慧,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东平西有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万里黄河,东有从崇山峻岭之中日夜不息流淌而来的大汶河,南有横贯南北的古京杭大运河,堪称众水交汇之所,向有舟车四通之利。中华民族的祚们曾经“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东平大地上的先人们居住在大河之畔,依山面水,土地肥沃,造物主馈赠给人们的生存条件如此优越,文明的种子自然会落地发芽,长成参天高树,开出满枝繁花。
东平的地形构造十分独特。它处于鲁中山区向鲁西南平原倾斜的过渡带上,其构成北部为山区,中南部为平原,西南部为滨湖洼地,山、水、田三分天下,大体上各占其一。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部泰莱山区众多河流的归宿之地。特别是境内西南部地区,由于地势低平,古来即为汶、济二水汇流之区。唐代诗人高适在《东平路大水》中写道:“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就是那时的真实反映。东平地势东高而西低,众水所归,久汇不涸,于是形成了天然湖泊东平湖。
东平湖位于黄河南岸,上距三门峡约600公里,下距黄河入海口约430公里。湖区东西宽20多公里,南北长30多公里,总面积约627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水面为124平方公里,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全国特大型平原水库之一。
历史上,东平湖经历过许多次重大的变迁。
古代的东平湖最初叫“大野泽”。它因古地质时代的褶皱运动,在鲁中山区和鲁西南平原接触带上形成低陷构造的条状洼地而成湖。关于东平湖的最早记载,见之于我国古籍《左传》,其中所记“春,西狩于大野获麟”,说的就是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到大野泽行猎的故事。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有“大野即潴,东原底平”的记载,东平之名由此而得。据清初学者胡渭考证,东原属大野泽的一部分,大禹治水后,水源补给减少,水患缓和,大野泽内,部分土地涸出可以耕种。这是有关东平湖地区进行开发治理的最早记录。当时的东平湖水域在中国极负盛名,《尔雅·释地》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把大野泽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湖泊之一,可见其水域面积之大,水势之浩瀚无际。
秦汉以来,大野泽又称“巨野泽”。《汉书·地理志》载“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说:“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指明了古代之在野泽即汉代之巨野泽的具体方位。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现在的东平、梁山、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济宁一带的平原洼地,都是古巨野泽波及的范围,其地域之广阔,水势之浩大,可与洞庭湖、鄱阳湖相比。唐朝诗人苏源明曾把它比做“小洞庭”。北宋大臣韩琦途径该地时作过这样描述:“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可见那时水域之广。巨野泽曾屡遭黄河决口泛滥,据《史记·河渠志》记载,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河南省濮阳),东南注巨野”。对这次罕见的洪水以及造成的危害,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在《东平路遇大水》中曾作过如下写实:“傍沿巨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西城不可求。”这次黄河泛滥,使巨野泽更为浩渺无际。但黄河一再决溢,大量泥沙淤积,使泛区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宋代时,巨野泽洼地已逐渐向北移形成了以梁山为主要标志的湖泊,故五代末已不再称巨野泽而称“梁山泊”了。《五代史》载:“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环梁山合于汶水。”《宋史·宦官传》云:“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渔之利。”这时的水势依然很大。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讲述的故事,即以此为地理背景。书中说的“蓼儿洼”“山排巨浪,水接遥天”“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水乡景象,就是对当年梁山泊的真实写照。1958年梁山农民在山脚下修建水利工程时,曾在30多米深的地下挖出一条25米长的战船,船上有刀、枪、剑、铳等物,铳上铸有“大明洪武五年造”字样,可证当时水势之大。但在历史上,梁山泊的浩瀚水势,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大决阳武,在梁山泊分流长达近百年之久,遂造成严重淤积,以致济水湮没,菏泽垫平,湖水逐渐涸退,水泊面积大为缩小。《金史·食货志》载:“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广。”
明代时,古梁山泊剩下了马场湖、南旺湖、蜀山湖、任庄湖、安山湖等五个分散的积水湖,史称“北五湖”。《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州西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后人曾考证,“安山湖即昔日之小洞庭也”。《大明一统志》载:“梁山泊在东平州西,宋江为寇尝保此,中有黑风洞。”旧县志云“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决兰封,灌入县境,安民山屹立洪波中……民田汇为巨泽,”这是黄河的又一次大变迁,它结束了长期南流汇淮入海的局面,在东平夺大清河至东阿县鱼山处奔腾东去布入勃海,是近代东平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黄河改道淹没了大片土地,它造成的淤积使“北五湖”中的多数湖泊成为陆地,只剩下安山一带积水成灾地区,因积水区绝大部分属东平所辖,因而有“东平湖”之称。
1958年,东平湖经国务院正式命为今名。
春秋有代序,沧海变桑田。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大野泽,到巨野泽、梁山泊、北五湖、安山湖,又到今日的东平湖水库,这就是它的盛衰变迁史。它不仅证明东平湖的历史是那么悠久,源远流长,还证明,那些风云千载,传诵百代,水浒英雄们演兵水寨,替天行道的故事,就埋藏在这片神奇的波涛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