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小品|月姥姥,黄巴巴:穷苦时代的伦理情

大家好!今天的歌谣小品,我们共同分享这样一则皖北歌谣:月姥姥,黄巴巴。

月姥姥,

黄巴巴;

爹织布,

娘纺花。

小毛头,

要吃妈,

拿个白馍哄哄他。

爹一口,

娘一口,

咬住毛头的手指头。

从前,皖北的孩童称呼月亮,就叫月姥姥。哪怕几个月怀里抱的孩子呢,晚上抱出来,大人都指着月亮,说那就是月姥姥。刚刚开始呱啦话的孩子,口齿不清,干脆就说成“姥姥”。

那时代,月亮之于孩子,就是个美好的象征,既明亮又慈祥。因此,很多皖北人的记忆深处,都有着对月亮的美好畅想。至于嫦娥、玉兔、月宫的传说,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学习得来的知识了。

俗话说,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月姥姥,黄巴巴”,是整首歌谣的背景铺垫:那是一个穷苦的时代,更是一个充盈着人间烟火气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歌谣中的人物,爹,妈,毛头,次第出场。

爹干啥?织布;娘忙啥?纺花,也即纺棉花,就是皖北人俗称的纺线。这个线,才是织布的原材料。跟男耕女织相比较,纺线织布,同样也是农耕时代的典型场景。只不过,一为农忙,一为农闲了。

简短接说。农闲时的一个月色淡淡的夜晚。爹织布娘纺花之时,偏偏自家的孩子——小毛头,又哭着要“吃妈”。这里解释一下。过去很多皖北人,称母乳喂养为孩子“吃妈头”,也简之曰“吃妈”。

怎么办呢?拿个白馍哄哄他。从前,皖北人把麦面馍,就叫作白馍。能经常吃得上白馍,已是上好之家了。普通人家,偶尔蒸一回白馍,已属难得。因此,拿个白馍,就已经够得上慷慨大方了。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明明是哄孩子的白馍,怎么会爹一口、娘一口地吃了呢?甚至还有点儿抢着吃的意思。在我看来,一方面,因为劳累,爹娘也确实感到有些饿了,咬一口好吃的白馍,填填肚子。另一方面,爹娘放下手中的活计,围拢在孩子身边,也喘口气歇一歇。也不过就这么一小会儿,他们都没忘了逗一逗孩子,取个乐子。

爹一口,娘一口,咬住毛头的手指头。一争一抢一咬之间,所谓人伦之乐,伦理之情,都在其中了。那是怎么样的一幅画面呢?日子虽然穷苦紧吧,但温情四溢,温馨怡然。今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人家,对那样的场景,我猜,该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