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在清朝为何如此登峰造极?
我们在福州
我们了解寿山石
对于寿山石雕的历史而言,清代诸多文人关注、参与寿山石雕艺术活动,加之皇帝的特别垂注和闽地文化的发达,无不使得福建寿山石雕深受影响。可以说,寿山石雕在清代,一开始便站在了一个极高的起点上。除了玉以外,恐怕还没有哪一种材质遇到如此好的机遇,这是清代寿山石雕发达到极高水平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皇帝们的闲章
故宫现存的寿山石类文物中清代印章种类繁多,而且所占比重最大,印章之外,次重印料。
在清代皇帝宝玺中,一般政务及宫殿印多为玉质,以显等威。在闲章中以寿山石章居多。故宫博物院帝后的闲章中,尤以雍正皇帝寿山石印数量最丰、镌刻最佳。其原因是康熙时期是寿山石开采和雕刻的鼎盛时期,雍正时期寿山石充足。
在这一点上,现故宫收藏田黄石乾隆皇帝三联印最有代表性,印文分别为“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印及链是由一块田黄石雕刻而成,为现存唯一一件田黄石三联印。
石质印章自明、清以来大兴,虽然时代较铜、玉等印晚,但因为制作方便,反映内容广泛而受到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的亲睐。特别是寿山石制印成为清宫帝后闲章的首选。
故宫现藏清代寿山石印章较早的为康熙时期,胤禛为太子的印章。而雍正即位后制作的寿山石印最为突出,不仅石质好,印钮雕刻精美,篆字变化多样。
雍正时期的宝玺雕刻的印钮多为瑞兽钮,有的印台四周雕刻浅,起地浮雕,华美厚重。
乾隆喜欢将印章制作成一套几件,并盛装在一盒内,嘉庆也继承之。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完整的欣赏到这些成套田黄石印章,即田黄石三联链印。
在故宫的寿山石文物中,还有1套60件的寿山石“元音寿牒”组印,印文均从乾隆御制诗文中选出带“福”和 “寿”字的诗文辑成,镌刻成不同质地的印章并均附有印谱,印谱名为“宝典福书”和“元音寿牒”。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时,文华殿大学士和珅、工部尚书金简进献各1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组印章,因此清宫内务府又制作了1组,共4匣(每匣60件)分为2份,即分别为“宝典福书”2匣,“元音寿牒”2匣,每份各120件,其中只有一匣“元音寿牒”为寿山石,均表达祝寿之意。
此外,故宫珍藏的寿山石藏品中还有一些印料,即雕好印纽,还没有镌刻印文的印料,如:田黄石兽钮长方章料、寿山石马钮长方章料、田黄石狮钮方章料等。
受人敬拜的“罗汉工”
故宫收藏的寿山石类文物中,佛教人物题材的藏品占有很大比例,其中寿山石罗汉像最为常见,其次为达摩、观音、弥勒菩萨像,此外还有寿星及官员、诗人、农夫等凡俗世人。
清乾隆时期为安抚蒙藏势力而极力推崇藏传佛教,此信仰尤以宫中为盛。
于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的十八罗汉,不仅与佛和菩萨一样成为宫廷崇拜的对象,而且以之为题材的的绘塑作品在帝廷内苑多有供奉收藏。
寿山石适中的硬度,柔韧易攻,加之绚烂的色彩,使它成为雕刻家们非常喜爱的材质,也使艺人们充分施展其艺术才华成为可能。故宫中清代早期的寿山石雕刻在人物表现上都颇有独到之处,匠师们往往技法精湛,造型丰满浑朴。
在衣纹的处理上,这一时代多使用阴型钩线以表现衣饰的褶纹,线条洗练,寥寥几刀便把衣服的飘动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真切自然之感。
在衣服的边缘,则用细密的线条,流畅的运刀,刻绘繁缛有致的花纹,就连极微细的水纹锦地、海风纹地也刀刀清晰,密而不乱,与衣褶的阴钩纹形成鲜明的对比。豪放与婉约,粗犷与细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人物面部的表现上,注重以目传神,胡须、眉毛和头发往往用点刻或短冲刀,层层而施,轻重恰到好处。这些部位及眼仁多染墨,与寿山石温润的质地产生强烈对比,增强了其艺术效果。
御案上的寿山石
由于清代皇帝对汉族文化的喜爱,宫中对文房四宝的用量很大,故而制作也极多,其中许多是用寿山石制作的,如笔头、笔架、压纸、水丞等。
文房用具都属于小型器物,作为案头清供,要求清雅脱俗,具有较高的品位。而寿山石既有绚丽的色彩,又温润剔透,雕出的作品堂皇而不俗媚,艳丽而不失秀雅,符合宫廷的欣赏口味,故而被广泛用于文具的制作。
清宫档案对此也屡有记述。这些文具所用寿山石有红、白、花等颜色,造型或山峰、或动物、或植物,其上所雕纹饰都是具有诸如福禄寿、节节双喜、年年有余等含义的吉祥图案,制作极为精巧。
同时,皇帝们对此也时时关注,从造型的选择到材料的使用,经常把自己的意见传给工匠。皇帝的想法和要求与工匠们的高超技艺结合在一起,这才产生了一批艺术价值如此之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