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 | 芳华援闽(三)

——1——

时代在前进,芳华也在发生变化。

1954年,芳华编入慰问解放军第四总分团第一分团,1955年,尹桂芳成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同年三月加入民主同盟。随着民间剧团登记程序启动,芳华转为国营,——实质仍旧是集体所有制,官方认的也是集体所有制,和上越或者南越这样的“国营”不是一回事。

1955年6月,芳华北上巡回演出。

以芳华的受欢迎程度,她在上海演个十年二十年就这样演下去好了,票房无忧,她有什么必要巡回演出。不过,既然剧团性质有所变化,当年非常流行的巡演,即令芳华亦不能免了,这也是带任务性质的,作为上海一块文化招牌。

此行查不到太详尽的纸上资料,但可以确认芳华一行至少经过了武汉,有当事人卫明写的一篇文章,提到芳华一边在演出,一边也在排戏,先想演《牡丹亭》,后改《珍珠塔》。尹桂芳在武汉拜会了早期男班老艺人花碧莲,向他虔心求教。

越剧坤生是划时代的,各方面需要从头摸索。尹桂芳最早就向各位男班艺人学习功架、台风,帮助摆脱女小生身上固有的脂粉气,时在先施乐园演出的花碧莲,就是其中一位。此外,支维永、王永春、谢碧云也是她的学习对象。

不过此时以尹桂芳声誉求教于同行前辈,情形自不可同日而语。老人非常感动,毫无保留地把《珍珠塔》的关子、俏头都告诉了她,并提供几页在过去被视为师授徒、单口相传的戏本,也即“肉子戏”。

尹桂芳的《珍珠塔》有全本录音,比起传统《珍珠塔》最大的变化是添出第一场,方卿落难,求讨于亲友之间,处处遭受冷眼。灰心之际,方母提出让他到襄阳投亲。方卿不愿意,说姑母家这么多年没想着来看看自家,多半也象那些势利亲戚一般。方母告诉他姑母是至亲,祖父于陈培德有恩,两家关系非比寻常,多年不来往只因世道不太平之故。方卿这才答应上路。

这一变化至关重要。原本方卿出场,就是个宰相孙子尚书儿子的小少爷,人穷下来了,依旧骄傲得象只孔雀。但尹桂芳的方卿,已然经历过种种人世沧桑。他对姑母家,虽因母亲一番言语提高了期待值,但最坏的情况发生后他也能以忍让为先,更没有把要借的三百两银子已先点点滴滴安排妥当了。姑母听见要借三百两,张口就骂侄子浪嫖急赌,不惮以最大恶意来揣想他。方卿未必不明白姑母德性,未必心中无恼,但完全没有显形于面,只好声好气解释。姑母穷形抠相,近乎诅咒,终于激出方卿一句傲辞,“不到京都便罢了,上京去,定得金榜中状元”。结果可想而知,咒他“讨饭倌”。第一次气得要走,小方卿已被姑母欺侮得只有哭的份了,哪有半点斗气,然而现实严峻,“我只有来的盘缠银,哪有回家路费银。常言道鱼若无水难活命,人无银财寸步难行。没奈何重进兰蕙堂,忍气回头再恳情。”哭到不行,此后一直用哭嗓来唱的。

等到花园见表姐,常见戏文方卿怨气很重,尹桂芳的方卿则“君子不出恶声”,稍许冷淡,不失礼仪,但已立誓发愿,绝不可能接受银两接济。表姐赠塔嘱咐了几句,戏较少,方卿更不会用民间俗语唱“芥菜籽肚肠量气小,势利母亲偏偏养着小气女钗裙”。

“九松亭”一场据说正是尹桂芳着意向前辈讨较来的肉子戏,和其他“九松亭”差别较大。气质与前一脉相承的,感受到表姐和丫鬟的好意,回望襄阳,心里只有感激和温暖。陈培德做媒,便没有坚辞,他和表姐之间没有误会。但一个宗旨不会变:信我,许我,待我功名得中,再来襄阳,依然不受资助。

这个方卿非常饱满,非常君子,非常忠厚,正是尹桂芳的路子。【金育青、李德村等齐齐表示反对。】

后半部分依然“后见姑”,理解尹桂芳是为了不过于悖逆传统,她未必不觉得如此方卿人设有割裂,但如果索性拿掉“唱道情羞姑”,观众可能有意见。【我竺索性拿掉“武松杀嫂”,她就相当任性^-^】尽管如此,方卿与姑母针锋相对仍少一些,实况没有,但她《珍珠塔》连环画上有一幕情景:表姐责备他不急着寻母却来戏弄姑母,方卿立即道歉。这个细节非常好,方卿人设不好,和姑母半斤八两,戏曲界应早有公认,省锡现如今的《珍珠塔》就让陈翠娥不接凤冠,指责表弟。但尹几乎把方卿人设从头重做了一遍,棒棒哒。

尹桂芳极善于把传统戏做更符合时代审美的修改,后来芳华王君安主演的《玉蜻蜓》亦为一例。虽则这戏导演鼎鼎大名,但我依然认为《玉蜻蜓》内容大改,有出于她的创意,申贵生和志贞的爱情源起于“知己”,徐元宰想要寻母却怀不忿,无论人心和情感都比原来合理、高超,简直能从中体会尹桂芳本人的人生况味了。《庵堂认母》改的幅度略大,其实《前见姑》改的幅度又何尝不大呢。有很多新的东西,却也不失旧的美,这是尹桂芳能做到的平衡。

但有缺点。姑母人选显然远不及上越了,演员工丑角,来演姑母,当然丑化得极,不知道是否因为大改方卿人设,怕针尖对麦芒的效果不到,选择丑化姑母。演员唱功也一般,数次辱骂所用词句皆是所谓过去的“关子”,很搞笑也很精采【单指词儿】,完全可以在节奏上大做文章,唱快板念流水变着花样搞,可一样也没唱出来,全程除了俗鄙毫无亮点。

——说实话,我还是不理解尹桂芳,哪个角儿不巴着求着请好配角呢……这已经不是“骄傲”一词可蔽之。

这感觉在颐和园

芳华北上所携剧目,《宝玉与黛玉》和《屈原》。在京掀起热潮,田汉召集了文化界人士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屈原形象更得到诸如俞振飞、周信芳、田汉和赵丹等业内大咖极力称赏。俞振飞说:“曾有友人贻余《屈原》昆剧本,余亦忍俊不禁,跃跃欲试。嗣观桂芳同志所演三闾大夫,刻画传神,深厚极致,余自愧莫及,乃作罢论。犹如黄鹤楼头,已有崔颍题诗在前,不敢措手矣。”

又诗云:

词宗万古楚灵均,呵壁问天愤不伸。

崔颍在前应俯首,题诗焉许后来人?

夸宝玉的这首诗更著名:

红楼昔见哭潇湘,平淡天然最擅场。

正是丰神称独绝,于无声处断人肠。

芳华离开没几个月,南京实验越剧团也巡演来到了北京。

——2——

欣赏一下五十年代……算穿越剧不,《真假神仙》

上海以其经济和工业能力之强领先全国,为支援全国建设向多地辐射支援了诸多力量,包括人才、技术和设备等等,据不完全统计,1950-58年,支援工农业劳动者达150万人以上包括技术性人才不下30万【培训的也算】,机器、原材料等难以尽数。【摘自:《上海支援全国》】

终于也轮到文艺。作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地方剧种,越剧在这个运动里外迁得最多,成为了名副其实最受欢迎又分布最广的剧种。

据统计,1956至1959年间,共有18个越剧团应邀支援外地,原则上是为了"既促进剧种的发展和省市间文化交流,也使上海本地剧种、剧团的布局更加合理"。

当时外迁剧团,有较为大型的,比如高剑琳领衔的上海新新越剧团为主,抽调十六个文艺团体共一百多人【注:来自西安越剧团官方介绍,我觉得这个数字难道把家属也囊括进去了?】,于1956年元月即出发西安。8月,尹树春领衔的春光越剧团落户甘肃兰州。

到1958年上海市区划归国营及区属剧团总共14个(包括上海越剧院一团、二团、青年团)。【注:数据出自《上海越剧志》,这个数据显然不包括民营团体。】

这个过程中,也并非被指定的每个团的当家演员都必须外迁,这里还有分别。除却芳华这样的大团,很多剧团不够单个支援,往往与他团合并,比如60年支援为冶金文工团主要由光明、天鹅、合众三个团组成,天鹅的筱月英换团没去。【注:天鹅领衔有陈琦,但她在上越一团迁北京时已经在列,天鹅团外援在上越一团之后。所以她在此前就进了上越了。《上海越剧志》没法深究,仅资参考。】

不过,很显然,不论一团或几团,作为此行领衔,比如光明的陈少卿,想来是必须要在列的,不可能中途寻求调转。【盲猜:筱月英能免,是否因为孙正阳的工作调动目标更大些。毛猜猜,别介意。筱月英简介称60年剧团改组为春泥,时间点对上了。】

……当然了,无论怎么个动荡,也不管原来剧团布局怎么个“不合理”法,事先谁也没会想到芳华这张沪上剧团的王牌会成为外迁一份子。

《红花村》

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尹桂芳在zz上已不象之前那么幼稚了。加入民盟也是逐渐建立起相关意识的一个证明。民盟里文化界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众多,对她们而言,是比较方便选择的对象。尹桂芳、陆锦花、戚雅仙皆如此,陆不知何故进入上越后一直没有变化。

57年反Y风,民盟遭遇严重挫折。戚雅仙在纪念尹桂芳去世的文章里,说了这么一件往事:

我又难忘,1957年反y,我因为曾到北京开会,受到民盟罗隆基的接见和宴请,就在上海民盟越剧支部的pipan会上受到追问。当进,我和尹大姐都是盟员。尹大姐正直无私,敢于顶住“z”风,面对事实,并陪着我一起去见市文化局领导,澄清是非,使我免去了一场“含冤受屈”的“大灾难”。我当时“zz幼稚”,只会哭泣,是尹大姐帮我渡过“厄运”,我怎能不终身难忘。

看起尹桂芳尚然无忧。1957年上海文代会,她还曾作为戏曲界代表发言,主题是多演好戏、多说好书,并与演坏戏、说坏书的现象作坚决斗争。这发言报上肯定有底稿,期待有心人找一找。

在演出方面,她也上演了符合时代节拍的《红花村》,整个上海的服务行业包场观看该戏;上文提到的《真假神仙》(就哪吒下凡输给工人师傅那个),一眼看去便知DYJ产物;总体而言在形势上跟得也还可以。这些戏的真实卖座和演出周期不值一提,当然像《红花村》这样能引起官方包场的足够回本至盈余。

但也许有一道阴影彰示了她不可避免的命运。

尹桂芳一生四演贾宝玉,最受欢迎、最轰动的《宝玉与黛玉》,此时已经不敢再上演。据称,当时上海的最高领导就甩了一句话:尹桂芳这个戏怎么还在演,真是靡靡之音。

注:最后那句话何时说的,谁说的,都有疑问,因为最激烈的关于越剧“靡靡之音”的指责还在后面,但我倾向于这个说法,因为各个方面来看,《宝玉与黛玉》1958以后她不敢再演了,形如禁戏。如果没有领导层非常尖锐的批评,她会放弃她这个五十年代最成功的戏吗?更不可能去演非原创的《红楼梦》——关于原创的问题,在竺水招系列里我会详细讲到。

再注:《宝黛》在李金凤回忆里60后出现过一次,但老人的回忆对于这些细节,我基本态度保守一点,总归先打个问号。

旧时光 | 芳华援闽(一)

旧时光 | 芳华援闽(二)

竺音清响 | zhuyinqx
(0)

相关推荐

  • 相聚一刻 共品尹韵 4月5日陈丽宇《芳华越剧团与尹派艺术》主题讲座回顾

    杭城四月展"芳华" 4月5日下午13:30百越文创首届长三角越剧优秀剧目邀请展"台上一分钟"主题讲座暨越剧电影展映活动在杭州蝴蝶剧场黑匣子剧场举行.福建芳华越剧 ...

  • 流金知雅|萧雅的《盘妻索妻》拾趣之一

    "拾"就是把遗落的东西重新捡起,"拾趣"嘛,就是把那些遗忘在发黄时光里萧老师美好的唱段重新分享给大家.<盘妻索妻>是尹派的经典剧目,不少唱段都脍炙人 ...

  • “花脸泰斗”茅胜奎老师的越剧往事

    茅胜奎老师谈少年学艺 前言 2017年6月28日,我驾车重游第二故乡福州.在福州的日子里,在福建芳华越剧团叶茉莉老师.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曲爱民导演的协助下.我先后采访了芳华越剧团老一辈艺术家茅胜奎.袁少 ...

  • 百年回眸 芳华依旧 人民艺术家尹桂芳诞辰101周年

    1919年12月1日的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百年后的今天,伊人已逝,但她一生心血所成的越剧尹派艺术却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薪火传承,熠熠生辉.她就是人民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旧时光 | 芳华援闽(一)

    唱段:我为四海庆升平 前言&说明 我来写芳华援闽这段故事,但大抵还要从五零年代开始写,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就横插进来这一段的原因.竺那边再往下写,两者时间拉开得远了,我好不容易出来的手感又要没了 ...

  • 旧时光 | 芳华援闽(二)

    前言&说明 尹桂芳系列还得说说,因为她的形象固化比较严重. 以尹桂芳为主的书大抵有,<越坛折桂,百世流芳>,<德艺双馨尹桂芳传>,<一代风流尹桂芳>,以及& ...

  • 旧时光 | 芳华援闽(四)

    --1-- 意外发生得猝不及防. 同时,也是个永恒之谜. 查看了很多资料,说法似乎都很一致.福建方面要一个越剧团,上海这边先给出了一个,对方不满意,不要.之后是对方提出的,抑或上海方面给出的选项,不得 ...

  • 旧时光,梦两三,画中游

    长按封面扫码播放高清MV幻灯 作者:Karotto 糖粉编号:046269  青岛糖粉 拍了好久的外拍,特别想尝试一下棚拍,于是从网上弄了两个灯和一块幕布,想拍一组民国风,倒腾了一些小物件,伞,书本, ...

  • 品味旧时光——吃茶会丨AMNUA三周年庆

    欢迎大家12月19日来美术馆吃茶 "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 ...

  •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041】三枚“坏蛋”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旧时光品牌故事] 世上最快的事,莫过于时光的流逝.然而在似水流年.清吟浅唱中,必然有一段记忆,一种回味,在飘忽的岁月里流韵,恰如花开,明媚过后,成为永远,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温暖, ...

  • 【“回首旧时光,放歌新时代”征文054】三枚“坏蛋”续

    邵东市人民欢迎你 [旧时光品牌故事] 世上最快的事,莫过于时光的流逝.然而在似水流年.清吟浅唱中,必然有一段记忆,一种回味,在飘忽的岁月里流韵,恰如花开,明媚过后,成为永远,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动和温暖, ...

  • 苑祝标(签约作家)丨旧时光·老情绪(三首)

    旧时光·老情绪(三首) 作者:苑祝标(签约作家) (一)忘不了 忘不了 黄昏下 我们漫步于溪边 看溪水抱着落日 跳跃着 跳跃着 粼粼的波光 宛若你笔端一幅幅绚丽的画图 忘不了 月光下 我们那次畅谈 足 ...

  • 【游在渝中】老建筑唤醒旧时光

    有人说 渝中半岛很小 一转身就和它擦肩而过 也有人说 渝中半岛很大 千姿百态 包罗万象 从巴县衙门到抗战陪都 "母城"渝中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 你经常会邂逅一些 让人眼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