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色
糖色
糖色是烹制菜肴的红色着色剂。烹制红烧鱼、酱鸡、鸭、卤酱肉,使用糖色后成菜红润明亮,香甜味美,肥而不腻。家庭可用油炒法制作。给原料抹糖色时,要趁热进行,这是由于原料经水煮烫后,皮层组织的毛孔扩散,糖色易于沾挂均匀,并能很快地渗透到皮层中去。
中文名糖色
口味香甜
主要食材食用油、食糖
烹饪用词
给原料抹糖色时,要趁热进行,这是由于原料经水煮烫后,皮层组织的毛孔扩散,糖色易于沾挂均匀,并能很快地渗透到皮层中去;同时由于皮面热时带有较多的黏性胶质,此时抹糖色也能沾得牢固,再炸制时糖色不会脱落,成品色泽红润,鲜艳美观;糖色不要炒老,否则发苦。
1. 放油:对于大多数菜肴来说,不需要太多油,一般素菜的油量即可;
2. 开火:记得火一定要小;
3. 放糖:一边搅动糖粒,一边观察火候,要不停的搅,看着糖逐渐消融,油中泛起小泡沫,颜色慢慢加重,转为微褐色;
4. 等锅中颜色变成浓褐色,泡沫由小转大后把火开大,把菜(多半是肉块之类)放进去翻炒。
蜜饯别称
糖色简介
糖色,一种历史悠久的江南美食,也是古时蜜饯的别称。不知起源于何时,在江南一带民间颇为流行。
糖,泛指制造蜜饯原料,色者,种类也,犹“各色人等”之“色”,糖色者,即各类糖、蜜制食品之总称,后来实指蜜饯。
据《杭州府志》卷八十一记载:“唐栖姚灿然糖色名于四方”。夏曾传《随园食单补证》有《补糖色单》,记录了清末时期流行的几十种蜜饯品质。乾隆年间,钱塘人朱点将当时杭州各种风物小吃编为《东郊土物诗》一书,就收录了茅德芬的《糖色》。
现有的蜜饯,按地方风味区分,可以为北、南、东等几种流派,北派以北京果脯为代表、南派以凉果为代表、东派以杭州的糖色为代表。
糖色按工艺分两大类:糖制、蜜浸。主要有糖水青梅、糖水枇杷、话梅、金桔、杏脯等几十味,而始创于1800年(清嘉庆五年)杭州百年汇昌的“糖水青梅”被誉为江南蜜饯之王,食之甜中孕酸、回味隽永。
糖色文化
明中期以后,杭州北郊的塘栖镇已为京杭大运河上著名的水路码头和江南重镇,“舟航上下,日有百千”,加上塘栖镇南的超山号称“十里梅海”,当地农民大面积种梅、桃等。水果经过加工生产后形成了塘栖特色的蜜饯——糖色,逐渐“京省驰名。”到了明末,塘栖蜜饯(糖色)随大运河外运,已是风靡两京的时令小食(休闲食品),清初北京地方志——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等书都记载:“蜜饯,塘栖荐新时品。”明末张岱《陶庵梦忆》、李渔《随园食单》及《顺天府志》《杭州府志》都有记载。而古时每到清明节前后,苏州、嘉兴、湖州等地大批香客要去乘船到杭州朝山进香,往返时都会在塘栖停船住上一宿。南来北往的香客们最为青睐的特色商品就是蜜饯(糖色)。当年最有名的商号有汇昌、恒昌和复昌南货店及“聚源昌”糖色店等,几百年来,塘栖蜜饯业持续繁荣,推动着当地的传统经济的发展——而“汇昌”就是数百年来塘栖蜜饯(糖色)业的代表。
清道光年间,“汇昌”栈的所产蜜饯被道光皇帝选为贡品,从此“汇昌”名声鹊起,生意愈做愈大。清朝末年,“汇昌”栈已经成为清朝皇宫(内务府)的“指定供应商”。在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汇昌”栈的糖色(蜜饯)系列产品获得特等奖(最高奖)。民国年间,“汇昌”掌门人陆亦梅、陈继明先生的好友——著名金石大师吴昌硕先生、现代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多次来到 “汇昌”,访友谈艺,品尝糖色(蜜饯)。目前,杭州“百年汇昌”的蜜饯(糖色)制作技艺已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