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撞人、捅人、四把菜刀砍同事:为何人会报复社会?
5月29日晚上9点,本是稀疏平常的夜晚,却在南京秦淮区一街口,发生了一起恶性故意杀人案:
身处南京,却无业、无固定住所的犯罪嫌疑人吉某某,因为感情纠纷等矛盾,开着一辆租赁来的轿车,撞倒了前妻、前妻男友,还有一位路人。
这本已经是恶意伤人,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接着,吉某某做出了更惨绝人寰的举动:
下车持刀捅伤前妻男友,上车再次碾压前妻,这才开车逃走。
但这依然不代表结束,吉某某在逃窜途中,再次撞伤一路人,并与另一车辆发生碰擦。
此时吉某某的车已经不能开了,他便持刀抢了一辆车,继续逃跑,结果再次发生交通事故,又撞伤两名路人,车辆又一次无法行驶......
要不是热心市民的围堵,和及时赶来的警察,真不知道,他还会伤害多少人。
犯罪嫌疑人虽已被捕获,可被伤及的人却还在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痛苦。
他的前妻,多处软组织肿胀、多处骨折,两肺挫伤。
上前制止他的路人“胖哥”,因为上前阻止吉某某的行为而被捅伤,做完手术进入ICU重症监护室......
真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因为感情纠纷,便要报复社会?
不管一段关系中发生了什么,一个人都没有资格去伤害另一个人的性命,更何况,还有无辜的路人。
为何总有人“借私情、伤无辜”
在互联网越发便捷的今天,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
2018年11月,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的韩继华,因为夫妻矛盾、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等种种琐事的不顺,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
于是,韩继华开着他父亲的车,在几十名学生结队过马路的时候,开车冲向学生,撞倒多人后,逃离现场。
虽然韩继华很快就被抓获,但依然造成了令人悲痛的后果:
6名学生死亡,20人不同程度受伤。
如果说,这件事依然可以让“感情纠纷”来背“锅”,那下面这一例案件,便和感情没有关系了。
2020年六月,苍梧县一小学的保安李小文,因为和同事之间发生矛盾,产生了报复的心理。
当天,李小文在布袋里装着四把菜刀,到学校门卫室后,趁那位同事不备,用刀砍向对方的头部。
后因听到校内幼儿园教学楼里学生的吵闹声,又先后冲进两个教室,追着学生挥刀,前来阻止的老师也被砍伤,最终导致结果:
1人重伤二级,7人轻伤一级,23人轻伤二级,10人轻微伤。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是生活的不如意,还是心理的不平衡,都不能成为其伤害无辜的理由。
而会因为某个契机,做出的恶劣甚至残忍的行为,我们把它称为是“反社会行为”。
当这种行为具有持续性时,便会成为“反社会人格”。
据统计,在100个人中,有四个人便存在反社会人格障碍。
在这类人的心里,基本没有同理心,也没有反省能力,一旦确定自己被亏欠,便会充满憎恨,并付诸行动,把所有的伤害当作理所当然。
也就说,反社会人格的人,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度攻击性,却又缺乏内疚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此黑暗的“人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沉睡的良知,
来自“乱套”
反社会人格的存在,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它由基因、经历、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
据研究统计,存在MAO-A基因低活性变异的儿童,有85%在成年后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因为MAO-A基因是调控单胺氧化酶A的开关,而单胺氧化酶A又影响到控制我们情绪的神经递质。
当MAO-A基因发生变异、活性增强等“乱套”的行为时,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就如心理学家南希博士所说,从小被看作问题儿童的潜在精神变态患者,很难通过养育者的常规渠道的爱和赞赏获得自尊。
但这并不是反社会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精神创伤,所受到的教育,周围的环境,也是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因素。
比如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极度缺乏关爱和关注,也会让孩子出现反社会行为,此时,孩子再感觉到来自周围人的“有色眼神”,便会将这种行为持续下来,最终形成人格的一部分。
要知道,不是毒花才会结恶果,缺少养料和修剪的花,也会带来恶果。
当基因、养育、环境等都“乱套”后,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就出现了。
这类人,就算不犯罪,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唤醒良知,
从认知处改变
在大多数人眼里,反社会人格障碍,便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让人谈到就惊慌。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具有潜在“反社会行为”时,有效帮助其抑制这类现象,哪怕是遗传。
有专家也表示,虽然反社会人格的基因可能会遗传,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积极的教育,也能够帮助抑制这种基因带来的影响。
首先,不要轻易贴标签。
因为影视剧的渲染,反社会人格的犯罪性被扩大,但根据统计,男女受刑人中,只有20%具有反社会倾向。
如果一个少年,因为漠视规则,便被轻易贴上标签,所有的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甚至避之不及。
久而久之,他便很容易放弃挣扎,“破罐子破摔”。
事实上,除了专业医生,谁也没有资格去给人下诊断;一个人也没有资格去定义另外一个人,给人脑袋上“贴标签”。
其次,当你真的发现孩子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时,记得陪伴他,接纳他。
当孩子想要干坏事的时候,不要一味去严厉制止,告诉孩子:“我和你一起,我帮你!”
当然,并不是真的和孩子一起干坏事,但孩子却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关爱,并因为这时的陪伴,杜绝干坏事的可能。
并且,要相信,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已经由单一治疗转变为综合治疗,有了很多的治疗效果。
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说的:“一个人的良知,就是他的力量”。
希望我们一起改变认知,唤醒每个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良知。
作者:问心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