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位于公历2月18-20日,农历一般在正月十五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今年是闰年,立春来得较迟,雨水在农历的正月廿六。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这时的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逐渐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向北移动。于是,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水獭开始捕鱼,一般先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二候鸿雁来,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三候草木萌动,再过五天,经过春雨滋润的草木开始发出嫩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雨水节气到来,气候从“七九”的第六天进入“九九”的第二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渐退、雨量渐增,除西北、东北、西南高原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寒冬之中,其它许多地区正由冬转春,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
“庄稼要好,底粪要饱。”“春天粪筐满,秋天粮仓满。”“春天比粪堆,秋后比粮堆。”农村正是抓紧开展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做好春耕春播准备工作的大好时节。农户都会开始大量备肥,只不过现在备耕所用肥料主要以化肥、复合肥为主,也仍有少数地方农户按照传统方式备农家肥,其中有一种火粪(又叫火土)也非常实用。首先将荒坡上的树枝、草皮集中铲成小堆,上面覆盖厚厚的泥土,用火点燃下面的树枝草皮,几天过去待一切烧尽,再用竹筛滤下泥土,拌上饲养家畜积攒下的农家肥,盖上杂草或者塑料薄膜发酵一段时间,就成为肥力很强的肥料。这种肥料对土地无任何污染,还能有效减轻因过多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的程度,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农民在耕种实践中的智慧结晶。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这个节气前后,北方冷空气活动仍然相当频繁,气温变化大,虽不再是寒冬凛冽,但人体对风寒之邪的抵抗仍然较弱,容易感邪致病。古人便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提出了“春捂”的养生原则,提醒人们不要立即大量减少衣服,以免着凉而发生流感等疾病。
人们还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雨水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与后续天气变化的关系规律,并形成大量天气谚语。如根据雨晴来预测后期天气的有“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雨水明,夏至晴”;根据冷暖来预测后期天气的有“雨水冷,惊蛰暖;雨水暖,惊蛰冷”;根据有无起风来预测后期天气的有“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有的地方在雨水节气前后还有“找干爹”的习俗。过去乡下喜欢给年幼的儿女算命求卦,如果五行不全或者命较薄弱甚至有可能多病多灾,就要找一位外族家庭成员作干爹以辟邪驱灾,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先要请当地有名望、懂命理的“高人”测算日子、时辰和方位,一家人如期带上孩子在相应方位找到一处有小溪沟、有小桥的路口,躲藏在附近的树林里,待选定的时辰一到,只要有人路过并刚好经过小桥的时候,就马上点燃鞭炮,迅速来到桥头,让孩子磕头“认干爹”。被认作干爹的人必须现场拿出身上的随意物件作为礼物送给干儿干女,有的还要现场给小孩取一个名字以免灾祛病,然后点烛焚香,两家从此结为“干亲家”。如果干爹居住在近处,两家便建立起长久的亲戚关系;如果干爹是远处的过路行人,可能从此不会再有往来,便称之为“过路干亲家”。如果有多人同时路过,则认走在最前面的一位为干爹。如果路过的是一位女性,同样也要被认作干爹,即使是没结婚的女子也必须收下干儿干女,于是在乡下时不时传出“闺女打亲家”的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