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一测|粽子藏着你的隐藏人格!爱甜更友善,吃苦易变态?
一个人喜欢吃怎样的粽子,可能正隐藏着他真实的性格哦~
快来试试看,超准!
1.如果要吃粽子,不考虑现实条件下,你会去哪里购买?
点击空白处
查看答案
▼
选A最多:沉静、认真、注重规则的传统型,
选B最多:爽朗、大气、坦诚果断的奔放型,
选C最多:内敛温和、喜欢照顾人的温婉型,
选D最多:有原则,也勇于尝试的个性型,
ABCD都选:有点迷糊、口味百变的奇葩型。
(不准?哈哈哈~别认真~下面才是真硬核科学哦!)
你是甜粽党,还是咸粽党呢?
对于同一系列食物的甜咸之争,简直如同月经贴一样,永远也过不去。
走了月饼来元宵,走了元宵来粽子,就算不过节,吃个豆花也要斗一斗“到底谁才是邪教”。
毕竟我国实在广阔又富饶,各地小伙伴的口味也是千差万别。
东北的烧烤南方人吃起来总是咸的要多喝几杯水,江浙的炖肉却也能把北方人甜出一个跟头。
那么对于现在越来越奇怪的粽子口味,豆沙、枣泥、蛋黄鲜肉、白粽早就不算什么了……螺蛳粉味、松茸火腿味、榴莲味、泡椒凤jio味、佛跳墙味等等……千奇百怪的不知道各地的小伙伴能不能受得住?
毕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对于粽子的甜咸分布,大局已定!基本定下了“南咸北甜”的格局。
其中最喜欢甜粽子,并嫌弃咸粽子的是山西人民。(大概,因为酸酸甜甜就是你~?跟醋更搭吗)
昭德心理原创插画@阿贵
相反,最钟爱咸粽子的则是海南人民(坦白讲,吃过海南的海鲜肉粽之后,真的是YYDS,绝了!)
昭德心理原创插画@阿贵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的小伙伴们相当“平和”,甜咸都爱,譬如云南和安徽(一口咸一口甜一口咸一口甜,吃不腻却也要小心粽子吃多了可是要消化不良哦~)
昭德心理原创插画@阿贵
当然不光是粽子,网上还一直盛传的“吃东西口味”对人们的心理有影响,这件事真的靠谱吗?
爱吃甜更容易开心,也更友善?
首先,确实甜味会影响我们的多巴胺分泌,从而提升快乐幸福的感受,缓解部分负面情绪。
生理心理学上都认为“甜味减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因为当我们感觉压力巨大,或者愤怒、难以自控时,额外的葡萄糖能帮助抑制冲动。
这项研究被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经过“柠檬汁实验”得到了验证。喝下添加天然糖分的柠檬汁的那组志愿者,更加能较为平静地面对研究人员的“故意挑衅”。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糖”确实在为大脑提供生物能量的同时,也帮助人们可以更加“理性”,减少了激烈的情绪波动对身体的影响。
动画《Larva》
在美国的另一项关于甜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钟爱吃甜食(巧克力)的人,相比较不喜欢的人,更加容易给人留下亲切的印象,心理更加健康,也更愿意参与公益相关的活动。
但为什么吃到甜味我们就会觉得开心和舒服,甚至会变得友善呢?
这恐怕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因为我们人生中尝到的第一口母乳的味道,就是甜的。因此在未来无论人如何成长,对于母乳般甜味的安慰和奖赏作用,都是始终存在的。
甜味的安慰和幸福效果,往往是由我们最初的婴儿时期的感受决定的,它使我们联想到最亲近的母亲、温暖的怀抱和饱餐的感受。
不爱吃甜爱吃咸,就不快乐了?
我们普遍会认为相比爱吃糖,伴随血糖的升降和多巴胺的分泌起伏,爱吃咸的人往往情绪上会更加稳定,对事情的发生也相对更淡定。(所以真的应该控糖哦,当然盐也不能吃太多!)
而说到“吃盐”,有一个“食盐效应”也挺有趣的。
社会心理学上的“食盐效应”指好东西也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就像是盐,是我们日常最基础也最不可或缺的调味,没有了咸味往往什么食材也难以凸显味道。但是同时不可缺少却也绝不是多多益善,要适度、适时,就像是给予他人的帮助,要帮到点儿上,才是最好的。否则就可能是“帮倒忙”。
张艺兴在《向往的生活》中本想大展身手却帮倒忙
爱吃苦味,容易心理变态?
英国的《每日邮报》就曾经报道过心理学家发现,特别偏爱“苦味食物”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冷酷、虐待、自恋、缺少同情心这些心理问题。
同时他们也似乎更倾向于两面派的个性,甚至会热衷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电影《小丑》
这是真的吗?
这项实验针对1000人的样本观察,研究者企图验证苦味食物爱好与性格黑暗面中是否真的存在一些关联。
平均年龄在35岁的这些参与者,面对同等数量的甜、咸、酸、苦食物的名单,在其中选择自己的喜好,并给出从1到6不同喜欢程度等级的分数。
而后这些参与者又回答了两份问卷调查,一份是关于自己是否时常存在自恋、利己主义、破坏与攻击性等阴暗面的自我打分;而第二个则是更加客观的“大五人格”相关的问题试卷,以判断他们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等相关数据。
结果确实显示,对于苦味食物的偏好,与“黑暗性格”高的人,有着巧妙的重合度。而这种来自苦味的“虐待快感”也似乎与“虐待他人”所能得到的愉悦感有着类似。
看到这里不知道热爱吃苦瓜、苦苣、苦茶的小伙伴内心是不是充满了惶恐,担心自己是不是要“变态”了?其实也不用过度紧张,毕竟也有心理研究表明,人在幸福快乐的时候吃点苦味,反而会更开心健康哦。
这正是心理学上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探索发现的现象。
向上滑动阅览
“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联系,举例而言,就是指人们在快乐时会微笑,在微笑时也会变得快乐;在伤心时会哭泣,在哭泣时也会变得伤心。
认知是具身的,其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
第二,认知的内容也是身体提供的。“人们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为语言和思想部分地提供了基础内容。”
第三,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embedded)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