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武山县博物馆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东临甘干谷,西界陇西。境内佛教遗存以水帘洞石窟群、木梯寺石窟群最为著名。

渭河流域是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远古先民居住生息的理想之地。武山在渭河的滋养下,形成了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以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遗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丰富的武山地域文化。

武山县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及标本3000多件,藏品中200多万年前的剑齿象化石、披毛犀化石、旧石器时代的“武山人”头骨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西周、战国时的青铜器、汉代陶庄院,唐代鎏金镶银铜碗,宋金彩绘、模印画像砖,元代琉璃舍利塔,“十八族安抚司”铜印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武山乃至渭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016年踏访水帘洞石窟群、木梯寺石窟群之际路过武山县城,特到博物馆浏览一番,今在此简单记之。

元代舍利塔

“舍利”,梵语Saria 的音译,也有译作“设利罗”、“ 室利罗”,意为身骨或灵骨, 佛门的圣物。佛舍利坚硬异常“击之不坏,焚亦不焦”,亦称“坚固子”。《金光明经》卷四云:“舍利者, 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聚!舍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 甚难可得, 最上福田。”《大智度轮》卷五十九云:“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福报无边”。故而,舍利作为佛教的圣物一直受到世人的瞻仰和崇拜,人们通过敬奉舍利的方式以求接近佛,祈求佛的保佑,得到幸福。

武山县博物馆馆藏的元代琉璃舍利塔,出土于桦林镇高河村,为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日本、韩国等国进行巡展),通高100厘米。通体由塔刹、相轮、塔身、莲台、四方座组合而成。塔刹上部为桃形,中部有两圈凸旋纹,下部为一覆钵体反扣于相轮顶上。相轮顶部为一圆盘形宝盖,相轮为圆锥形,塔身上部为坛城形,钵体顶对称四铺兽,衔一周波浪形宝珠纹,中部为一圈凸旋纹,缀对称流苏及宝珠纹各四,扣于束腰俯仰莲台上,莲台置于一四兽形足四方座上,通身饰绿釉。

中国佛教的舍利信仰,是早期源自印度的一种佛教信仰方式。它是由对释迦佛的圣骨崇拜衍化出的佛教信仰体系。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梵文StPua,中文译为“浮屠”,“浮图”代表堵坡。当初印度筑塔是为了埋藏佛的舍利,有三义:坟、庙、高显处。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相结合,呈现出新的特点,舍利塔的半球形主体的意为“蛋”,也意为“内含种子的子宫”,在佛教学说中,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涅槃的象征,不是指向死,而是意味着生。因此,形式上是坟,但在内容上塔所代表的不是陵墓,塔里有佛的圣骨,是神的居所,塔就是佛的象征,在舍利信仰中,塔是供奉舍利的外在建筑标志;舍利又是塔的宗教灵魂。两者为依存关系。因而,成为信徒祈福礼拜佛陀的圣地。

舍利崇拜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就己出现,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到唐代,中国的舍利信仰达到了高潮,皇室曾先后七次迎奉佛指舍利,《旧唐书·彭宗本纪》载:“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声震地,上(爵宗)登安福门迎礼之”。当时的场面十分壮观,朝野上下都表现出了对佛骨的极度虔诚。到了宋代佛教经历了”三武一宗”的灭法运动,佛教及其依存的寺院经济基础受到严重打击,再加上儒教与道教的步步紧逼,造成佛教复兴后急需扩大自身的信众基础。为此,不得不融入许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其它具有象征性的物质形式作为舍利进行供养,产生了舍利泛化现象,以适应信众的祈福纳详的需要,到了元代,忽必烈即位后,明确以西藏地区的著名僧人八思巴为帝师,命其掌管全国佛教,并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此后,元代诸帝一直以喇嘛为帝师,喇嘛僧不仅负责管理全国佛教,而且还享有一些政治经济特权,推动了喇嘛教在蒙藏地区及北方汉地的传播。喇嘛教享有国教的地位,元朝的统治者之所以给于喇嘛僧如此的厚遇,除了信仰本身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试图利用喇嘛教稳定西藏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对汉民族的精神钳制。《元史·释老传》指出:“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其俗而柔其人。”

本区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的根据地,该家族笃信佛教,不仅造就了陇上“祈福圣地”水帘洞石窟的兴盛,也促使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喇嘛教在本区迅速扩大,供养和礼拜喇嘛教舍利塔是本区当时流行的佛教祈福主题,今天武山及邻县陇西还散见小型元代喇嘛教舍利塔,这些舍利塔多以灰陶或琉璃制成,个别还有铭文。

(文/武山县博物馆  裴应东)

| 相关连接 |

丝路遗珍-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丝路佛光-武山木梯寺石窟


   广而告知    |  

山西文物遗迹众多

有些乡野石窟因地处偏僻难以拜谒

致使很少有人问津

这次

特带您领略

散落在晋中大地的三座石窟

欢迎扫码加入


广大佛教艺术爱好者的福音

中国佛教艺术学者金申先生所著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第三次再版

此版距第一版已近30年

此版为增补修订版

内容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

文笔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是学者,文博专业,收藏爱好者,艺术专业学生

及各类业界人士都不可或缺必读之物


《东洋镜:中国雕塑史》

中国雕塑艺术”四大名著“之一

中国雕塑通史奠基之作

全世界率先在大学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授

本书即初版于1915年的《中国美术史·雕塑篇》,是大村西崖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全书由正文和附图两部分组成,共收录50余万字,1000余幅珍贵的图片。正文以时间为轴,上至太古时期,下至五代时期。作者在实地考察、观摩实物的基础上,详尽搜辑历史文献,全面完整地阐释了金石纹饰、陵墓雕塑、宗教造像等中国雕塑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附图大多是相关文物现存最早的影像资料。今天,图片中的很多珍贵文物或毁于战火,或流落异国他乡,更突显其珍贵。


《梵物志》

《梵物志》属于漫谈性质的经验分享,是太阳很大(阳新)多年来对造像研究的总结整理,书中有理性的分析,也有很感性的描绘,关于造像的审美认知、断代、真伪鉴别等等。

此书装帧设计精美,色彩总体很沉稳,不燥,非常符合这本书的气质。在预售期间就受到书友热捧,几近脱销。现本平台为没能预约到的广大书友争取到部分存书,数量有限!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所有圈内大咖都在关注的平台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0)

相关推荐

  • 马蹄寺千佛洞

    第二天早起,天空难以描述地晴朗和蔚蓝,从张掖市区往南60多公里,进入祁连山区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然后再到自治县下面的马蹄藏族乡,来到临松山下和马蹄河畔,就到了集石窟艺术.佛教文化.祁连山风光.裕固族民 ...

  • 来自古丝绸之路上佛国的微笑——探寻水帘洞石窟群

                 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                       长城.古迹.石窟.陵寝.塔庙                               浅吟低唱岁月的模 ...

  • 【陇上风貌】武山水帘洞

    武山水帘洞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 ...

  • 民间有没有“舍利子”?民间私藏舍利子鉴赏!

    舍利子呢,其实就是舍利中的一种,是指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又被称为"坚固子".这是舍利子最初的意思,但后来因为佛教的发展,导致舍利子脱离了自己的本意,被认为是佛陀或者高僧火化之后的球状 ...

  • 甘肃武山拉梢寺摩崖大佛特点探析

    Ad 印象中国·文明的印迹·石窟 作者:读图时代 当当 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位于县城东北25千米的鲁班峡谷中,始建于北周,隋.宋.元.明等时期续建重修,据文献记载曾有"七寺五台"的规 ...

  • 石雕经幢塔与舍利塔在造型与意义上有何不同

    塔作为寺庙里重要的石雕建筑,而塔有的是舍利塔石雕,有的是经幢塔,以及各种造型的佛塔.那么有的人就会有疑问,经幢塔和舍利塔有着什么区别呢?它们在造型上,意义上有何不同呢?我们今天来一起了解下. 石雕经幢 ...

  • 舍利塔的每个结构部分都有不同意义

    舍利塔是佛塔中的一种塔,舍利塔中供奉着的物品不是别的,正是佛祖释迦牟尼或者其他高僧的舍利子.舍利子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佛教僧人死后火化形成的晶状体.佛典认为僧人生前因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舍利子,而佛教徒 ...

  • 寺庙供奉的佛祖舍利塔

    在古代时期佛教的流传,以至于现在人们对佛教的都很重视,而佛教的存在就是通过各种寺庙的建立而流传,因此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可以说寺庙是非常多的.每个城市,每个乡镇或者每个农村都能见到各种寺庙,相信大家也 ...

  • 鸠摩罗什寺

    进了酒店安顿,稍事休息,吃了晚餐,天色渐暗,但大家仍然意气风发,同行的人提意傍晚去参观鸠摩罗什寺,因为去的晚其实已经过了闭园时间,但门却开着,还没人管,我们也就沿着大门进去参观独家VIP夜场了.来河西 ...

  • 佛教舍利塔的雕刻

    佛教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安置佛舍利之宝塔,称为舍利塔. 舍利是佛陀坐化之物,石雕舍利塔自然也就象 ...

  • 走进武山 神游古国

    走进武山 神游古国 --甘肃华夏春秋(天水·铁笼山)文化旅游影视产业基地巡礼 文 / 李文祥(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甘肃草圣张芝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书画评论委员会主任) 武山,不是一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