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甘石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24g 炙甘草5g
【用法】水煎,去滓,分3次,温服。
【主治】热饮壅肺,喘咳气粗,发热,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苔黄有津,脉象滑数。
【证析】喘咳气粗,是本方主证;风寒束表,入里化热,或风热之邪,自上而受,是此证病因;热饮壅肺,肺失宜降,是此证病机;发热口渴,苔黄脉数,是肺热辨证依据。风寒束表,虽经发汗,邪仍未解,从皮毛经腠理内舍于肺,肺卫宣降之机受阻,气郁化热,津凝为饮,热饮壅肺,遂呈喘咳。何以知其属热?从身热口渴,苔黄脉数知之。何以知其属饮?从苔黄有津,或见腻苔知之。审察舌苔可窥津液盈虚,此证苔黄有津,显是饮邪为患而非热盛津伤。
【病机】热饮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涤饮,清热降逆法。
【方义】水饮与热邪壅肺而呈喘咳,法当宣肺降逆,清热涤饮。热去饮,气得宜降,喘逆自平。本方用麻黄疏泄表邪以消除病因,宣降肺气以恢复功能,津气并调以疏通腠理,使邪去而肺功可复,气宣而水津得布,气降而水道通调,津行而肺无所滞,一药三用,故是主药。然而,肺失宣降以致气郁化热,辛温的麻黄显然与病性不符,配入石膏之寒以清郁热,才符肺热病理。
麻黄、石膏并非各行其是,又有相须相制关系。麻黄因受石膏监制,始能减弱其发汗力量,充分发挥宜肺降逆与行水涤饮效力;石膏得麻黄之辛散为助,才能更好发泄肌腠与胸中蕴结郁热,二药相须相制,相反相成,所以石膏也是主药。辅以杏仁辛开苦泄,协助麻黄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功。佐炙甘草之甘以缓急,亦有助于平喘;其和中作用又可防止石膏寒凉害胃,有利无弊。此方药仅四味而疗效显著,是常用名方之一。
学习此方应当澄清两个疑点。
1.此方所治,属热盛津伤还是津停为饮?津液盈虚是决定立法组方的依据。此方属于饮邪为患,不是热盛津伤。得出上述结论的根据有四:
①本方所治,无论原著还是后世应用,都以津为其主症。所治喘证,每兼咳吐稀涎,舌苔每呈黄腻或津液饱满;借此治疗鼻塞流涕或小便频数,更是水液壅阻所致。
②麻黄发汗利水之功早为仲景所习用,《金匮要略》以麻黄甘草汤治疗水肿即是。此证若系热盛津伤,养阴犹恐不及,仍用麻黄发汗利水,有是理吗?
③越婢汤治疗风水水脚,与本方相较,仅少杏仁而多姜、枣;越婢加术汤治疗里水水肿,仅少杏仁而多姜、枣、白术,越婢加半汤治外邪内饮的咳而上气,仅少杏仁而多姜、枣、半夏。同类方均治水邪为患,本方独治热盛津伤,有是理吗?
④吴鞠通《温病条辨》说:“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吴氏是一代温病学家,津液盈虚自能辨识,若将津伤辨为热饮,岂非徒有虚名。
2.本方原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从此条方证和所用药物观之,需要弄清另一疑点,即麻黄为发汗药物,石膏为清热之品,何以汗出仍用麻黄?无大热仍用石膏?麻黄与石膏同用的意义何在?都须弄个明白。
考仲景诸方,麻黄与石膏同用者,除本方外,尚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方。这些方剂,或用麻黄发汘解表作用以宣发表邪;或用麻黄宣肺降逆之功以平喘咳;或用麻黄宣肺行水之效以治饮邪、水肿。
麻黄、石膏同用则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既要充分发挥麻黄宣肺降逆或宣肺行水作用,而又无需发汗者,则配石膏以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如本方和越婢汤都有出汗症状,热势又不盛,两药同用,说明方中麻黄的主要用途不是发汗,而是宣肺降逆,行水涤饮;石膏则发挥了清热和制约麻黄发汗的双重作用。另种情况是既要用麻黄发表、又要用石膏清热者,则减少石膏用量,或再配桂枝增强发汗力量,使其不受石膏制约。如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方即是此意。由此可知,麻黄与石膏同用,不能看作仅适用于肺热气逆之证,还应从两者间的关系认识,才更全面和深入。
【应用】
1.气喘兼见苔黄有津,脉象滑数,即可使用本方。
2.小儿小便频数失调,兼见肺气不宣之喘咳证象者,投以此方可望获效。这是根据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的理论施治,充分利用了麻黄宣肺和利水两大作用。也是下病治上的典型例子。可与甘草干姜汤、春泽汤等治小便失调的机理合参。
3.哮喘久不止,不拘老小,均可使用,并治小儿奶哮。本方加半夏、瓜蒌、陈皮、枳实、生姜。水煎热服。
4.本方有显著的解热定喘作用,可用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等。如喘甚者,可与泻白散合用。热盛者,加金银花、连翘、栀子、黄芩、黄连、七叶一枝花、鱼腥草等,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歌括】
仲景麻杏甘石汤,药仅四味效佳良,
饮热壅肺气喘急,宣肺清热法彰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