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娅、庞学勤:《战火中的青春》往事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他与她,有着相似的经历:少年从军志存高远,天南地北瓦解敌匪;荧屏内外大放异彩,流金岁月掌声如雷。不约而同,他与她同时把《战火中的青春》作为自己荧幕生涯最闪亮的那个点。近50年后,两位主演重回战火岁月,再忆青春往昔。
王苏娅:“高山”是我终身的遗憾
一见面,便提到“高山”,提到“高山”的原型郭俊卿。
进门时还满脸愉悦的王苏娅老师立时沉下脸来,“唉,多少年过去了,一提郭俊卿就让我想起一件终身遗憾的事。”
作为《战火中的青春》中“高山”一角的原型,郭俊卿自然深入到王苏娅的心里,王苏娅又何尝不是深深进入到郭俊卿的内心深处?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郭俊卿跑到影院看了一遍又一遍,每看一遍,对她就是一次强烈震撼。她觉得,王苏娅把“高山”演活了。电影里的许多细节,女扮男装了多年的郭俊卿都经历过,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会在她的内心深处掀起波澜。她把这部深深触动她心灵的好电影,视为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
天不随人愿。郭俊卿因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不仅早早得了严重的妇科病,而且之后一连串不如意的打击令她身心倍受摧残,最终多种疾病缠身,于1983年离开这个令她悲喜交加的世界,当时年仅52岁。
临终前,郭俊卿有一件事始终放不下,那就是她一直没有机会见一面成功扮演了“高山”的著名演员王苏娅。于是她千叮咛万嘱咐,托她的侄女把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照片交到王苏娅手里。
王苏娅说,照片顺利到了她手上时,她正和关牧村一起在上海拍摄《海上生明月》。“照片上,郭俊卿穿着军装,戴着军衔,特别精神帅气!”王苏娅细细描述,照片背面还写有珍贵的一行字:“敬爱的王苏娅,我生前未能见到你,只能留张照片做纪念。永存!郭俊卿”
王苏娅
无论是对郭俊卿,还是王苏娅,这都是一张异常珍贵的照片,然而王苏娅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人“夺”走了,而且一去便没了踪影。
“那天拍戏现场突然来了一位上海记者,她看到照片便以记者特有的敏感惊呼:哇!多好的题材啊!王老师一定要先把照片借我用用!”王苏娅清楚地记得当初的细节,也清楚地记得那位女记者的模样。好不容易到手的一张珍贵照片“借”出去,王苏娅还真有些犹豫和不舍得,然而那位记者拍着胸脯请王苏娅“放一百个心,保证用完立即归还!”出于对记者的信任,她甚至连对方的姓名与联系方式都没问便把照片“借”了出去。然而一去再没了踪影,令王苏娅遗憾终身,以至于今天提起,她还不能原谅自己,连连埋怨“那时候真傻!”
此事发生后,她对记者有了深深的戒备。
《战火中的青春》可以说是王苏娅的第三部电影,她出演第一部电影是1953年。那时候,刚刚15岁、毫无表演经验的她被导演选中,拍摄了反映藏族人民新生活的电影《猛河的黎明》。《战火中的青春》拍摄时间是1959年,导演选中她的时候,她正在紧张拍摄《五朵金花》,两部电影可以说是同时拍摄。由于《五朵金花》在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火中的青春》算得上是她的第三部电影。
《战火中的青春》是长影厂为国庆1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中的一部。该片导演王炎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看到身穿一身旧军装的王苏娅,一下子便产生了亲切感。通过交谈,王炎了解到眼前的王苏娅是一个直率、爽朗的女孩子,是那种长得很好看,却没有女孩子“妩媚”气的那一类,与剧中女扮男装的“高山”非常相近。通过试戏,王苏娅顺利入选。然而那个时候,《五朵金花》拍摄也正在关键时期,于是双方导演经过沟通,先将王苏娅“金花”的戏抢拍完,之后全力投入到“战火”的紧张氛围当中。
《战火中的青春》是部队著名作家陆柱国根据自己创作的《踏平东海万顷浪》中一个章节改编的。当时作为国庆献礼片,摄制组争分夺秒日夜抢拍。王苏娅记得,当时第一个镜头拍的是影片的结尾,也就是“赠刀定情”一场戏。这部电影被戏称为“一帮和尚和一个尼姑”。王苏娅说,当时影片并不被人看好,但影片的主创人员却用心十足。对于影片中的“副排长高山”,王苏娅不仅要把握其在战场上的表现,更要演好一个“男孩子”的举止言行和内心活动。好在那时候,王苏娅已经从北京电影学院结业,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表演技巧上“开窍了”,因此她愣是凭着如她自身性格一样的韧劲和灵性,以及部队的生活基础,很自然地赋予了这一人物十分鲜明而生动的个性化色彩,把一个有勇有谋、刚毅坚强、周密细致的“当代花木兰”活脱脱呈现在观众面前。
然而三个月的拍摄时间太辛苦。有一次在摄影棚里拍摄“雷振林”背着“高山”的一场戏,按剧本要求,扮演“雷振林”的庞学勤要一边吃力地背着扮演“高山”的王苏娅下山,一边说出规定的台词。然而到王苏娅接话时,却从庞学勤的肩上传来轻微的鼾声,回头,才发现王苏娅竟然趴在他肩膀上睡着了。于是庞学勤耸耸肩膀摇她:“嗨!嗨!嗨!在拍戏呢!怎么睡的跟死猪似的!”被摇醒的王苏娅立即不示弱地接话,“谁让我骑着一匹死马!”
谈起与庞学勤当初的合作,王苏娅说“很默契”。拍戏间隙,两人频频逗嘴打闹。一次,王苏娅为了角色需要剪掉一头秀发时,禁不住伤心难过得哭了起来,一旁的庞学勤先是“幸灾乐祸”,接着又逗她:“快瞧瞧,女英雄高山竟然哭起鼻子来了!不害羞!”王苏娅立即擦干眼泪回敬:“哼,你别得意!下一场戏你钻磨盘底下,看谁救你!”
还有一段“高山”受伤、“雷振林”背她的镜头。当时为了抓到“高山”把眼泪掉到“雷振林”手背上的镜头,导演提出用特写手法拍摄,于是庞学勤足足背了王苏娅一夜。最后实在背不动了,导演便让王苏娅站在椅子上,双手抱着庞学勤的脖子继续拍。
《战火中的青春》以及《五朵金花》先后上映,这一下,王苏娅火了。问及之前有没有追星现象时,王苏娅说,有一次她被别人拉着去王府井拍照,没想到一走到当时的中国照相馆门前,就被眼前悬挂着自己的大幅照片惊呆了。这时候,路人纷纷认出她,里三层外三层围上来请她签名。最后,是警察前来,才把她“救”出去。全国各地的信件也接连飞来,不断鼓励她、夸奖她。
王苏娅说她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观众这么热爱“高山”。
导演王炎每每谈到选择王苏娅扮演“高山”时,总是得意地说:“看,我这个‘小战友’不错吧?当初就是看准她的爽朗率真,丝毫没有一般女孩子身上的娇气。嘿,我的眼光还是很厉害的!”
《战火中的青春》与《五朵金花》,同一年拍摄、放映的两部重量级电影,足以让王苏娅奠定她在当时中国影坛的地位。果然,第二年的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她的得票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还是遗憾落选。
“无所谓,那时候还很年轻。”王苏娅今天说得依旧淡然。
随后,王苏娅与庞学勤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双双参加了由他与陈毅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罗瑞卿部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领的400人组成的中国艺术团,出访缅甸。那一次,其中的电影代表团由八一厂的陈播带队,参加人员除王苏娅、庞学勤外,还有杨丽坤、秦怡、秦文、王丹凤、张瑞芳、田华、王心刚、崔嵬共十位时下最当红的影星。出访期间,王苏娅还担任了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我美丽的祖国”的独唱,并与团里其它女明星合唱了抒情歌曲“在村外的小河旁”,美妙的歌声让在座的缅甸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那段时间,《战火中的青春》在缅甸的第一大城市曼德勒循环放映,“中国‘花木兰’”受到缅甸人民盛赞。王苏娅与庞学勤,也当之无愧成为连接中缅友谊的特殊“使者”。
在缅甸,王苏娅因一次意外腿部受了伤,周总理得知后不仅当即派人把她送往医院包扎治疗,还时时关心问候。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观众在大赞的同时,对“雷振林”与“高山”最终未能牵手而深表遗憾。王苏娅说,《战火中的青春》隐约透出爱情的味道,但始终没有挑明,这就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遗憾。
作者蒋殊与王苏娅的合影
这么多年过去了,最令王苏娅遗憾的,还是“高山”的原型郭俊卿。一张照片,我们懂得王苏娅一提及此事之后的愤怒。对她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张照片,而是荧幕内外两位“高山”唯一可以相聚的方式。
是啊,郭俊卿走得太早,如果活到今天,她与王苏娅该有多少次见面机会?那样的话,关于照片的遗憾,便一丁点都不存在了。
庞学勤:“雷振林”圆了我一生演艺梦
庞学勤一生演了许多电影,扮演了不少经典角色,然而他最钟情的,还是《战火中的青春》;他最满意的人物,还是“雷振林”。
他说得无比坚决,不是“之一”。
庞学勤喜欢电影,也是演电影的料。然而在拍摄《战火中的青春》之前,却总有领导盯着他,北京电影学院“团委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的“秘书”、电影局的“工会主席”等职务都纷纷瞄上他。次数多了,连他自己也怀疑起自己来,“是我演戏不好吗?”“我的模样像‘领导’?”
他一遍又一遍推辞,只缘于心底那一团不灭的电影梦。
庞学勤
出演《战火中的青春》之前,在长影厂工作的庞学勤已经参加了《边寨烽火》、《古刹钟声》、《心连心》、《党的女儿》等多部影片的拍摄,或许是受那个年代思潮的影响,影片大多在不同程度上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而庞学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演完这些戏之后还“不红啊!”
或许有庞学勤“不红”的因素在内,才总有人打他的主意让他弃演从官。
就在庞学勤无比忐忑之际,机会来了。有一天,正在紧锣密鼓拍摄影片《朝霞》的庞学勤正在长影的大食堂吃饭,导演王炎走过来递给他一样东西:“给你看个本子。”庞学勤一看,剧名正是《战火中的青春》。庞学勤利用拍戏间隙很快看完这个本子,并深深喜欢上这部电影。对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也在心里有了很深的了解。
两三天之后,再遇王炎。问他:“你喜欢哪个角色?”庞学勤想了想说,“连长!给了我一定把他演好!”
“这是真话?”王炎盯了他问,“那个排长,你不喜欢?”王炎说的排长,就是“雷振林”,也是《战火中的青春》男主角。王炎追问:“你想不想演?”
“当然想演!”庞学勤毫不犹豫回答,“而且自信能演好!”其实,这个角色庞学勤早已做了了解,只是他不好意思直接跟导演讲,怕万一被拒绝,面子上下不来。现在导演主动提出让他演,让他发自内心欢喜。
就在庞学勤信心满满做准备时,却出现了麻烦。当时,长影厂厂长亚马不同意导演报上来的名单,说白了是不同意庞学勤演“雷振林”。
“亚马厂长,是你们山西人!”今天,庞学勤的语气里仍带有一丝丝不服。
为什么?亚马厂长的理由是,庞学勤给人的感觉是一副知识分子形象,像之前演“指导员”、“侦察科长”类的没有问题,而“雷振林”却虎里虎气、猛打猛冲、歪戴帽子、不系扣子,还挂着个大洋刀,个人英雄主义十足。让庞学勤扮演“雷振林”,用亚马厂长的话就是“糟蹋了庞学勤”。
原来,厂长也是好意。然而王炎也是倔脾气:“我就觉得庞学勤好!‘雷振林’非他莫属!”
“好在哪里?”厂长逼问。
“一是他当过后兵,当过文工团员、文化教员,还当过野战部队指导员,有生活;二是庞学勤平时就有些清高、自大,符合角色;三是‘雷振林’与‘高山’还有一点爱情戏,影片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不找个长得帅得怎么行?”尽管王炎把三点理由铿锵有力地说出来,厂长还是不太同意。最后,众人劝说,“也就是个黑白片,不是彩色片,就让他演去吧。”亚马厂长才放下此事不提。
“一部无所谓的黑白片”,王炎与庞学勤可不这么看。尽管拍摄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他们可是下足了功夫。尤其是庞学勤,他一定要改变人们心中他温文儒雅的形象,一定要塑造一位敢打、敢拼、傲气、倔强,有火一般激情的基层指挥员形象。为此庞学勤一方面苦练体魄,一方面琢磨人物性格。他几乎翻动了脑子里的全部记忆,调出一切他多年积累的全部生活素材,精挑细选,把最精华的东西毫不吝舍全部用在“雷振林”身上。而且,为了更好地找准感觉,他还剃成光头,希望突出“兵”的气质。那段时间,雷振林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角色当中,完全忘了自己。一次在拍“高山”第一次下排的戏,他们按导演的要求先进行“试演”,然而当“雷振林”向全排战士“神气活现”地介绍完“高山”时,导演却喊了一声“停!”这时他才发现,刚才“试戏”的一幕,导演已悄悄让摄像师全部拍了下来,并且非常成功。
为了“雷振林”,庞学勤确实是太投入了,只要进了《战火中的青春》摄影棚,他每时每刻都是“雷振林”。当时,他在《朝霞》与《战火中的青春》两个剧组间往来穿梭,白天是“林校长”,晚上是战场上的“雷排长”。然而,就在这么忙碌的关键时候,却传来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的消息。当领导征求他意见时,他为了不影响两部影片的进度,强忍着悲痛没有回家送父亲最后一程,把眼泪咽进肚里继续拍戏。
日夜连轴转,庞学勤终于扛不住了。一天,《朝霞》剧组一直等不到他,便发动全组70多号人四处寻找,他家的门快敲烂了还是不见人影。就在全组上下焦急万分、全厂都炸开锅之际,有人无意间在服装道具库发现了呼呼大睡的庞学勤。原来,他拍完《战火中的青春》后去换服装时,看看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便想先休息一会儿,没想到这一睡就过头了。
庞学勤与王苏娅在影片《战火中的青春》中
《战火中的青春》上映后,很快成为“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中的优秀影片。有人评价,那年展出的35部新片中,《战火中的青春》是1959年中国电影鲜花中开得尤为艳丽的一朵。影片公映后,庞学勤一下子便火起来,全国观众对他的喜爱如潮水般涌来,许多年轻人更是因此燃起想去当兵的念头与激情。庞学勤的名字随着“雷振林”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电影画廊中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男子汉形象。庞学勤,这个英俊潇洒的“硬派小生”在角色塑造上也成功实现了华丽转型,成为影迷们心中狂热崇拜的偶像。
之后,再无人提及让庞学勤放弃表演去做管理一事。庞学勤一直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来。对酷爱表演的他来说,“雷振林”是他一生要感谢的角色,也是奠定了他在演艺界重要地位的人!
《战火中的青春》这部影片,著名歌唱家马玉涛一连看了三遍,还不愿离开;当时的电影局长陈荒煤看后,高声叫好;著名电影评论家袁文殊感慨地说:“剧中的年轻人多么可敬可亲,多么健康,多么让人回味呀”;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看完后特意推荐给著名剧作家田汉,田汉看完又介绍给著名话剧艺术家金山;金山看了一遍不过瘾又看第二遍,之后还特意在一个会议期间把庞学勤找来,请他吃饭,和他谈对影片的感受:“我们这些人一生追求的是人物性格化,实际上拍出来的都是剧情化。你们这部影片都是展现两个年轻人的性格和命运过程,这是我苦苦追求的啊!”
一番话让庞学勤明白,“雷振林”真正的成功之处,在于性格塑造上,他的成功,在于“雷振林”这个经典人物。
蜚声影坛的庞学勤成了电影界的宠儿。1961年6月中旬,文化部要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被电影界史称为“新侨会议”的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周扬与陈荒煤联合点名,要求庞学勤必须参加这一会议。当时,庞学勤正在厂里拍摄影片《炉火正红》。领导解释,整个剧组80个人,他一个人去参加会议,影片就等于停产。然而周扬与陈荒煤的答复是:“即便停产,庞学勤也必须参加!”于是,庞学勤顺利参加了会议,不仅聆听了周总理的重要讲话,而且与周总理同游了香山。
也是在这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为什么影院悬挂的都是苏联明星的照片?为什么不能挂我们自己的明星照?不久,周扬、夏衍、陈荒煤等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通过向电影局及电影发行公司征求意见,最终拟定并上报了一份名单,经总理同意,确定了新中国的22个电影明星,史称“22大明星”。
庞学勤,当之无愧位列其中!
听说《映像》杂志在太原找到了“雷振林”的原型,庞学勤极其感兴趣,催着看了陈永庆的照片,一边看一边连连惊叹:“哇哇哇,好精神!”
今年已经88岁高龄、与“高山”的原型郭俊卿谈了两年恋爱的这个“雷振林”的原型陈永庆并不清楚,是他在冥冥之中改变了庞学勤一生的命运。
若不是因为两位老人都已经接近90岁高龄且都有伤病,若不是他们一南一北相距遥远,真想让他们来一次跨世纪会面,坐下来,面对面谈谈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聊聊“雷振林”,说说心目中的“高山”。
《战火中的青春》是庞学勤与王苏娅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唯一的一次合作,这也让不少观众深感遗憾。在庞学勤心中,王苏娅或许永远是55年前那个小姑娘。此次看到记者时,他关切地问到“王苏娅好不好?”“我认得她先生,人很好!”“她小我9岁嘛,一个小妹妹!”
作者蒋殊与庞学勤的合影
当年豆蔻年华的小妹妹,今天已经76岁了。当庞学勤看到记者手机里王苏娅的照片时,笑着说:“挺好,稍有些胖了。”
2005年10月份,庞学勤和王苏娅同时参加了在云南举办的中国电影百岁生日活动,这也是他们最近的一次会面。
“雷振林”与“高山”,或许永远要定格在那个“赠刀定情”的朦胧画面上了:“留个纪念。我们越打离得越远了。看见它,你就会想起我们的排,我们一起的战斗生活。”
“我忘得了吗?常写信,我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不会辜负你的好意,你等着吧!”
“我一定等着!”
蒋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选刊》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百年长川》《重回1937》。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阳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分别进入2016、2019年全国农家书屋。有作品分别收入中国散文、随笔年选及散文年度排行榜;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读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