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游惠山古镇
游惠山古镇
惠山古镇,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苏轼在《惠山烹小龙团》中写道:“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我对此地向往已久。前两天,大东、晓红和我去无锡参加课题立项签约活动,我们来得早,报到后,还有时间去附近走走,我们立即搜索高德地图,在查找地点中输入“惠山古镇”,距离很近,就在不远处,我们欣然起行。
我们初到惠山古镇,穿过检票口,沿着路向前,两边树荫下,有人卖水果,特别是那水蜜桃,我们怎能放过那又红又大的水蜜桃,那个买东西的应该是本地人,特价卖给我们远路而来的外地人,六个大桃子,每个足有一斤重,收我们12元,旁边的一个摊位还为我们提供水,让我们洗洗桃子,晓红蹲下来为我们各削一个桃子。
在另外一个卖银器的摊点,我精心为女儿挑选一个挂件,我喜欢上面的字“聪明伶俐”,我先把挂件套子自己脖子上,显得那么幼稚,要不是在这外地,没有多少人认识,我也不敢挂呀。就这样,一路悬于我的胸前,陪我漫步于古镇。
走着走着,向左有一条小河,河的两边尽是高大的树,树下藤桌藤椅,供游客品茶看鱼歇脚。我们沿着右边河岸向里漫步,似乎穿越在旧时光里,我们踏着古老的地砖,光滑且平整,眼光扫向那古老的木门,细瞧长年经水洗过的陈旧的纹理,一块块牌匾依然镶于门头,还有空阶、空门、空廊,空空的殿堂任你随意浏览,不必拘束,没有人会另外收费,好一个舒适的心情。
我们穿过水漾,进入一家后园,里面有池塘,有假山,假山上还有一小亭,掩映在石榴树下,古老干净。我和大东边聊天边爬上小亭坐下,小亭的一角还放着一只垃圾桶,来此就座的人应该不会少。上小亭得要踩过几块石头,有点高,晓红不想爬上来,大东招呼她:“小亭特别舒服,赶快上来凉快凉快。”汗珠挂在额头,坐在小亭里,微风轻过,汗干人爽,真觉得这儿便是休闲的最佳去处。肯定比在小河两边白伞下面喝茶舒服。上来的晓红递给我们菱角,弯牛角形,紫黑色,肉却米白,味道可口,刹那间,一袋菱角就这么消灭在小亭中。
我们沿原路返回,停足光霁祠,首先看到的是乾隆御题“光霁祠”原碑。额碑长1.5米,宽0.8米,青石材质。额碑正中刻有“光霁祠”三个大字,上侧刻有方形篆体“乾隆御笔”完好印章一枚,额碑的左右两侧分别刻有小字,右侧为“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左侧为“赐宋先贤周敦颐给后裔周汝远 惠山祖祠悬挂”。光霁祠又称为“濂溪周夫子祠”“周氏宗祠”。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熟知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也赫然在墙,文中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直记忆犹新。天井中间有一个石缸,四面皆雕有精美图案。正面是松树寿星和鹿,寓意长寿吉祥。现在里面是一方清水,足以见底,几枚硬币沉于缸底,有时与日月相视,也并不寂寞。
我们停足的地方还有李公祠、陶文宪公祠……这些祠堂群密集分布,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试想当年此地人杰地灵,好想停留更多时间去读懂惠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失,物质的富饶,我们始终保持着欣赏的态度,现在我们仿佛置身于40年代的江南小镇,有些景止于眼前,有些人止于心里,有些话止于口中。
图片/陈颖
作者简介
郑冬前,男,1977.9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响水县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响水县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初中语文教坛新秀,《人民币-中国国家名片》综合实践课获响水县一等奖,盐城市二等奖。参与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课时提优计划》系列丛书。发表论文20余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