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毁誉参半,于正的爆款法则扑街了吗?

撰 文丨邱   祎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创作出《宫锁心玉》《陆贞传奇》《延禧攻略》等高收视作品的于正,始终活跃在影视圈话题中心,自从深陷抄袭风波后,于正低调了不少,近一年来,似乎甚少听到关于于正的消息了。
这次,新剧《玉楼春》并未像之前那样病毒式宣传营销,默默上线了,虽然空降开播一开始并没有热度,但上线首日就冲上了全网热度榜第13名的位置,随后又夺得猫眼日热度亚军宝座,讨论度飞速上升,被部分网友预定为能够超越《延禧攻略》的“国产爆款”。于正本人对该剧也有颇高期待,称之为里程碑式作品,直言“它播不好,我就退圈”。
《玉楼春》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述了林少春与孙玉楼的爱情故事以及孙家起落史,目前该剧已播出近三分之一,评论也开始呈现两极分化,争议极大,有称赞“服化道精致、古风浓郁”的,也有吐槽“于正爽剧套路万年不变,剧情东拼西凑”的。
毁誉参半的《玉楼春》,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于正曾经百试不爽的爆款剧法则,在观众口味变化、同类剧进阶升级等因素叠加下,并不能以不变应变。 
成也模仿,败也模仿
于正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这里的才华除了文笔流畅之外,还包含了胆大心黑情商高等传统编剧所不具备也不齿的品格,这也是于正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2002年,在香港TVB监制李惠民的工作室学习了三年多的于正,写出了人生第一部完整的电视剧剧本——《荆轲传奇》,该剧由新晋金像奖影帝刘烨坐镇,但最后收视却惨不忍睹,于正后来总结该剧扑街教训时说,“失败在太深刻,让观众费脑子。”
2004年,《荆轲传奇》失利后又蛰伏两年之久的于正,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高光时刻。那一年,TVB宫斗戏《金枝欲孽》爆火,拿到了年度收视冠军,在内陆也聚拢了大量粉丝。循着《金枝欲孽》的成功经验,又借鉴了其他热剧的精华,于正拿出了一部“集大成”之作——《大清后宫》。
《大清后宫》的很多台词和桥段,都有《金枝欲孽》的影子,此外,更是囊括了《大长今》、《冬季恋歌》等经典剧的成功之处。借着《金枝欲孽》开启的宫斗剧热潮,《大清后宫》最终收获了不错的收视率,于正第一次尝到了名利双收的甜头。
随后,于正在借鉴与模仿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观众喜欢什么,他马上就弄一个,哪部剧火了,他马上就写一部类似的。2010年,穿越剧《神话》走红,于正不到一年就拍完了《宫锁心玉》,一炮而红,还捧红了杨幂、冯绍峰和何晟铭。再然后,《宫锁珠帘》“借鉴”了《甄嬛传》,《宫锁连城》“借鉴”了《梅花烙》,都收割了不少流量,找到创作的“捷径”之后,于正开始无往不利,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2014年,于正《宫锁连城》因抄袭《梅花烙》被琼瑶起诉,历经繁琐的取证,2014年12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琼瑶诉于正案”进行宣判。一审法院认定五名被告构成共同侵权,要求被告立即停止电视剧《宫锁连城》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赔偿原告人民币500万元,于正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一审判决后,被告均表示不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015年12月16日,“琼瑶诉于正案”二审维持原判,琼瑶胜诉,然而直到2018年,败诉后的于正也未履行判决结果。同年4月26日,由于于正败诉后并未按要求公开道歉,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强制执行,在《法制日报》上刊登了判决的主要内容。
2020年12月21日,编剧余飞、宋方金等人在微博上发布了111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的联名公开信,联合抵制于正和郭敬明并强烈呼吁“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当时郭敬明、于正分别参加了表演类综艺《演员请就位2》和《我就是演员3》,随着联名信的发酵,两人被迫中途退出节目,从屏幕上销声匿迹了。
2020年的最后一天,面对各种压力,于正终于紧随郭敬明发文致歉,就《宫锁连城》侵犯《梅花烙》版权一事向琼瑶道歉。在道歉信中,他表示自己并非不愿意承认错误,而是缺乏足够的勇气。时隔六年,为官司心力交瘁的琼瑶,终于等到了这句迟来但可能并非是发自肺腑的对不起。
可以说,于正的起家得益于快速的模仿与借鉴,但最终成也模仿败也模仿,当所谓的模仿与借鉴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变成了抄袭。秉持自己那一套“只要借鉴内容不超过20%,就不算抄袭”的理论,于正曾经横行无忌,但在舆论和法律的围剿下,最终还是栽了大跟头。

服化道能遮百丑吗?

《玉楼春》是于正深陷“抵制门”后上线的第一部新剧,经历了种种风波,这一次于正应该比较小心了,虽然不会再陷入深度抄袭危机,但追完几集后发现,这部剧依然像一个“大拼盘”,融梗颇多。
《玉楼春》讲述了当朝宰辅之子孙玉楼与戏班顶梁柱林少春的传奇恋爱,主要人设和《红楼梦》对应得几乎严丝合缝。大姐孙有贞入宫为妃,对应的贾元春。二姐三姐远嫁,对应的是迎春和探春。三嫂的表妹姚滴珠,则用一句“我就剪了头发做姑子去”,坐实惜春之名。二嫂人微言轻,分明就是李纨。三嫂持家能干、八面玲珑,明显是王熙凤。玉楼之母为一家主母,自然对应王夫人。男主孙玉楼,则活脱脱是一个贾宝玉。
当然,数百年来《红楼梦》养活了多少小说和影视剧,借鉴一些精华也无可厚非,但当人物性格和身份与大观园对应得如此整齐,换个马甲讲一出低配版落难千金与富家子弟的烂俗故事,就有点过于刻意了。
因为生搬硬套《红楼梦》的人设与架构,《玉楼春》部分剧情过于刻意,人物行为不合常理,逻辑不通。以孙玉楼的家境,是不可能娶到林少春的,而为了营造林少春独立女性的人格,又给她安排了个替父伸冤又流落百戏班的官家小姐背景,然后上山下海无所不能,爱情线和故事都缺乏创新。价值官追剧时常常有一种割裂感,好像是先仿照《红楼梦》定好了骨架,然后再照猫画虎往里硬塞内容。
台词方面,《玉楼春》也附着了扑鼻而来的红楼气息,但像模像样学着《红楼梦》里的人说一句“仔细你的皮”,转眼又是无厘头的现代大白话,跳跃性太大,感觉很突兀。
比起《宫锁连城》的“拿来主义”,《玉楼春》将目光对准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借鉴一下没什么不好,毕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致敬《红楼梦》总比模仿《小时代》好,但处处生硬模仿,融梗不加克制,掺杂的元素又过多,最终反而拉低了整部剧的水准。
这应该是目前该剧口碑两极分化的核心原因,不过,在质感方面,《玉楼春》维持了于正剧的一贯水准。无论是孙阁老做寿时的戏台铺陈,还是姚滴珠和三奶奶游湖的大片荷花,都能看出剧组真金白银砸了钱,在美学方面是花了心思的。和《延禧攻略》一样,《玉楼春》在有限且克制的滤镜运用下,始终给人一种朦胧诗意的画面,镜头构图与美术置景都处理得赏心悦目,在国产剧中相当亮眼。
总之,这部剧服化道还是不错的,但一部剧服化道有质感并不能掩盖其他问题,一部优秀影视剧的“本”是什么?是剧本,是情节,是演员演技,而“末”才是是服化道,只有“本”做好了,“末”才能锦上添花,一味追求服化道而忽略情节,其实有点舍本逐末。
没有永远万能的爆款公式
每一部“爆款剧”的诞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但遵循规律的后继者并不总能尝到甜头,生搬硬套的复制者更是难以维系长期的热度。
曾几何时,于正开启的“扁平化爽剧”套路成就了好几部爆款,《宫锁心玉》、《延禧攻略》都曾是市场热捧的宠儿,但这么多年核心架构不变,融梗能力又越来越生硬,在市场不断迭代,优质现实剧不断推陈出新的挤压下,于正的那些套路越来越不灵了。
熟悉于正剧的观众不难发现,于正剧的主角设定清一色扁平化,喜怒皆形于色,非常好记,在反套路的女主之外,女二一般都是白月光般存在,如《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骊歌行》中的太子妃。随着剧情展开,白月光般的女二几乎都会迅速黑化,在衬托女主“伟光正”的同时,也能推动矛盾不断膨胀。
故事架构方面,于正剧的核心基本上都围绕“复仇”展开,如《宫锁连城》中的“换脸复仇”、《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为姐姐报仇入宫选秀,都与《玉楼春》中的故事主线如出一撤,这样可以虚化森严的阶层壁垒,通过运气和梦幻让小人物打开跃升通道,从剧情上去触发观众的爽点,调动他们内心的酣畅情绪。
然而,在现实题材不断迭代持续给观众制造惊喜的当下,于正剧的这些套路显然落伍了,因复仇走上“大女主”路线的《玉楼春》,也不再具备新鲜感。市场环境和观众口味都在变化,固守这套爆款公式,希望以不变应万变的于正,过分讨巧也过于天真了。

结语

影视剧的生产犹如一个巨大的当代工厂,成熟的创作套路意味着高效与标准,这有助于确保内容的效率与品质,但艺术创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的生产,完全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并不能保证优质内容的稳定输出,在爆款公式的基础上,跟紧主流方向、树立精品化意识,按照内容创作的规律不断创新,才能永远走在市场前列。在影视剧市场,没有永远万能的爆款公式,也不存在一直躺赢的创作法则。
【原创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