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李亨登基为帝,是否算是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看到“篡夺”这个词,估计肺都气炸了:明明是我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拯救了大唐,怎么成为篡夺了?
李亨说得没错,确实是唐玄宗要撂挑子了。
你想,唐玄宗连自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他还有什么威望?还怎么带领大唐人民平定安禄山叛乱?
李亨到底是不是篡位,必须弄清楚马嵬坡兵变是如何发生的。
有人说,太子李亨是马嵬坡兵变幕后策划人,目的就是趁乱打倒唐玄宗的得力助杨国忠,逼迫李隆基交出政权。
如果这样,李亨就是赤裸裸的篡位,罪名洗刷不掉。
可是只要仔细翻阅史料,就会得出相反结论:李亨不是马嵬坡兵变主角,主角另有其人。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陈玄礼。
李亨跟杨国忠有过节不错,两人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谎称宫里进了贼,让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抄家伙进宫。
三兄弟与薛锈披甲入宫时,武惠妃随向玄宗揭发说三兄弟兵变,玄宗大怒废掉太子,并将三皇子赐死。
武慧妃阴谋得逞,进一步想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宰相李林甫是主要推手。
但是唐玄宗却立了李亨为太子,李林甫非常恐慌,怕李亨日后报复自己,就跟死党杨国忠一起构陷李亨。
太子李亨多次被陷害,差点中招,幸亏李隆基没有再犯错,李亨才没有倒下。
“国忠依赖贵妃之家,胡作非为,但害怕太子英武,暗中图谋对太子不利,杨国忠作为祸患,对太子李亨为害很久。”——《旧唐书·肃宗本纪》
所以说,李亨跟杨国忠是有深仇大恨的,而马嵬坡兵变的结果就是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
但是马嵬坡兵变的主要执行人是陈玄礼,陈玄礼发动兵变李亨充其量只是配角,不是主角。
主角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得力干将陈玄礼。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密谋策划了一场政变,除掉了政敌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唐中宗李显第四子、李重茂退位,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
政变的最大受益人是李隆基父子,父亲李旦复辟为唐睿宗,儿子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
这次政变被称为唐隆政变,政变的主要功臣,正是禁军统领陈玄礼。
正因为如此,李隆基登基后,任命陈玄礼为禁军龙武大将军,
陈玄礼备受恩宠,“在位四十五年内皆受亲信”。
陈玄礼和李隆基是主仆关系,怎么会听从太子李亨的命令,背叛李隆基。
假设陈玄礼良心被狗吃了,卖主求荣,那么他会死得很惨,因为疏不间亲,李隆基毕竟是禅让,李亨达到目的后不会给陈玄礼好果子吃。
就像神龙政变中张柬之等几名宰相逼迫武则天下台让李显上台,最后却被李显一个个除掉一样。
再说,如果陈玄礼被爱子李亨利用,坑了主子李隆基,李隆基一定会跟他势同水火,见面恨不得杀了他。
可是马嵬坡政变后,李隆基还让陈玄礼跟着自己继续逃往四川。
如果陈玄礼是受李亨指使,杀了李隆基的得力助手杨国忠和爱妃杨玉环,他怎么还敢跟着李隆基往四川去?
玄礼始终跟着唐玄宗,不离左右;唐玄宗自巴蜀回京师长安后,陈玄礼如影随形,居兴庆宫(南内),被封做蔡国公,封三百户。
这个级别非常高,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有功之臣,也不过封了汉阳郡公,但不久被杀。)封三百户。
我们可以认为李亨让陈玄礼留在太上皇李隆基身边是为了监视他,但是别忘了,李隆基回到长安之后,陈玄礼一直陪在他身边。
上元元年八月,陈玄礼致仕(退休)之后,还和太上皇在一起,直到太上皇迁至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时病重去世。
由此可见,陈玄礼发动马嵬坡兵变,李亨没有参与,因为政变的最大受害者李隆基根本就不怨恨陈玄礼。
那么,既然陈玄礼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为什么还要发动兵变?
安禄山十二月二十二日,攻陷东都。
十六日,皇上有诏令太子代行国政,仍然派遣太子李亨亲自统率各军进讨。
当时军民已经把安禄山之乱算在了杨贵妃头上,对杨刻骨仇恨。
李隆基下令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为皇太子前锋兵马元帅,令率领二十万军队扼守潼关。
请注意,这时候李隆基已经想撂挑子了;因为他老人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真的心有余力不足了。
可是在第二年六月,哥舒翰被叛军打败,潼关失守,作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决心前往四川。
“哥舒翰被贼人所打败,潼关不守,国忠委婉劝说玄宗驾往四川。二十五日,到了马嵬顿,六军不进,都请求诛杀杨氏。于是杀杨国忠,赐贵妃自尽。”
士兵们有怨言,处于逃跑中的士兵缺吃少穿、疲惫不堪,自然把一肚子气朝杨国忠撒。
“皇上车驾将出发,留太子在后面抚慰百姓,众关中百姓流泪说道:“叛乱的胡人背恩,皇上流亡,臣等生在圣朝,世世代代是唐朝民众,愿合力一心,为国讨贼,请求跟从太子讨伐贼人收复长安。”
玄宗听后道“:这是上天启发我啊!”
李隆基失去了得力干将,自己没有了权威,颜面尽失,已经心力交瘁,真想交权。
“于是命令高力士与寿王李瑁送给太子宫人及衣物用具等,只留后军马匹跟从皇上。”
接着,李隆基又令高力士口头对太子宣告旨意“:你好好去讨贼,百姓对你热切期望,千万不要违背百姓之意,不要以我为念。再说西戎、北狄两个少数民族,我曾经厚待他们,现在国家的命运艰难,必将会得到他们的帮助,你好自为之吧!”
看看,李隆基不想掌舵了,危难之时,李亨接过的担子千斤重。
无论如何,李亨临危受命挽救了大唐,尽管他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功不可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