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蜗牛、掌阅、微读以及各电子书平台的一封公开信
给蜗牛、掌阅、微读以及各电子书平台的一封公开信
目前个人用得比较多依然的是掌阅、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这三家阅读软件。一年多前,我写过三个软件的用户体验,而今再来做一番简单的对比以及个人看法的阐述。
前段时间掌阅负责虚构书店栏目的一位朋友来与我面聊,我对于他们平台的个人体验也作了一个简单的回复。开始,我坦诚的跟他说,前几天给网易蜗牛读书阅读软件关于个人的一个电子书分类看法的个人建议。蜗牛给我的回复是:你所说的很多建议,我们一直在努力做,我们做得太慢了。我的理解,他们只是现阶段技术与人力投入不够,以后他们也会系统性的完善。
我想说的,大体上为两点三个关键词。
两点∶为了人与书(书与人)的相遇和为了人与人(灵魂的)的相遇。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仓库、橱窗、线下。
其一:仓库
蜗牛阅读上的所有书,本身就是一个电子书仓库,仓库的功能并非藏书而是为了方便使用者快速找到(检索)自己想要看的书。
所以,期待蜗牛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检索功能:
1.通过输入出版社可以检索该出版社出的书(目前尚未达到)或者比如通过输入法国两字便能一浏览法国的所有作家学者乃至中国人写的关于法国的书。
2.通过输入丛书书系可以检索该丛书的所有在库书(目前有些书系可以检索,有些不可以)我大致浏览标记蜗牛目前有:牛津通识读本,理想国纪念碑,理想国M译丛,理想国电影馆,六点评论,凤凰文库,译文名著,译文纪实,译文精选,译文睿文馆,译文20世纪哲学,译林名著,人民文学名著译丛,西方传统经典与解析,大学译丛,海洋文化译丛,后浪汗青唐,世纪文库,第一推动丛书,后现代丛书,外研社双语读库,见识丛书,百读文库,西方现代经典批评译丛,西方政治思想译丛,经典诗歌译丛,讲学社丛书,日知古典,…单读丛刊,正午丛刊,东方历史评论丛刊……
可以检索的有牛津通识读本,人文与社会丛书,大学译丛,译文纪实(除了新上架的货币战争&鱼翅与花椒可以通过丛书名搜到,其他尚未可以),外研社双语读库,西方现代经典批评译丛,经典诗歌译丛,讲学社丛书,日知古典……
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能够完善,方便用户通过输入丛书便捷检索自己想要找到的该丛书所有在库书。
3.通过输入关键词便能检索类书的方式,此处的关键词指的是所有图书能否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书库中的所有书,目前倘若不行的话,以后技术是否能够达到,或者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
纸质本图书在版权页的第四项便是图书馆分类中的分类代码,能否在电子书版权页保留图书分类代码,作为搜索索引链接。比如用户输入“文学”或“哲学”两个的任意关键词中的一个,便能检索出文学(I)或哲学(B)类书。
倘若此类功能可以实现,是否可以借鉴网易云音乐的搜索,在不占用现有界面的情况下,安置在搜索处即可。
以上为期待检索方面的完善。
其二:橱窗
书籍或艺术品倘若束之高阁无人观看(赏),如同黄金藏于宝库而无法实现在商品交易中的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功能。而书籍或者艺术品便是人类大脑中析出的可以使用(阅读或观赏)无限次的脑黄金。既然我们作为阅读推广人,是否可以通过设置橱窗的方法,把库里的书如烤鸭店的烤鸭一样像流水一样移动呈现。因为库存书成千成万本,所有都呈现肯定浪费用户时间,是否可以通过用户观看某类书作为特定推荐在其界面上,以便达到用户的内心需求。
目前大多数的阅读榜上前面书阅读几百万分钟,而有些书可能就没有这个荣幸为人阅读,而那些阅读十多分钟或几分钟的书,是否有书上架一直停留在阅读总时间未十分钟以下,倘若有这类书,是否可以通过设置在书得多人阅读出标记,该书多少天未被人阅读,以此来吸引好奇读者打开并阅读这本书。
总之,图书或知识不应该成为闲置藏品,而应该成为阅读人的生活日用品。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是藏书家,好像会莫名的心生敬佩。然而,在电子书共产主义时代的现实状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藏书家。然而这个拥有百万图书的藏书家有毛用呢,也只不过是个装逼的玩笑话而已。所以,我敬佩的是那些所谓的读书人,读书家。
我之所以跟掌阅人说这些信息,也是期待他们完善他们的电子书检索系统,同样,哪天我遇见了微信读书的人或者任何一家做电子书平台的人,我都会如实的告诉他们,期待他们能够试着完善他们的检索方式。毕竟,这个检索方式又不是什么秘密,用中图法也好,或者用杜威图书分类法也好,总之,更好的分类是为了更好的节约用户时间成本,也是自我品牌的一个提升,并且也是每个人阅读者的希望看到的,节约了检索或者寻找书的时间,也就为读书增加了时间。
掌阅人说,他只负责虚拟书店这一小界面。我说,那好,你负责这一块,然而我想说的是,你们这个虚拟书店现在的推送只不过也就是蜗牛领读人的模式而已,只不过是虚拟书店是你们自己在做,而蜗牛领读人是每个读者都可以上传自己的文章或书评并在其中插入相关类书。你们每天出的内容量不过是蜗牛出的内容量的1%都不到,唯一的区别是掌阅自己这个初衷是为了买书,而蜗牛的初心是为了有人去读这本书,两者好像就不在一个纬度的较量。
我说,我已经很久没怎么用掌阅了,看到我会直接在蜗牛读书、微信读书和掌阅读书三个平台上找书。一个大的系统,哪怕都一丁点微小的改变都很困难,毕竟你所负责的这一项目只是一个小窗口,以一个小小窗口试图左右整个检索界面似乎难上加难。所以,我说,你们不如往这方面想想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
虚拟书店这个格局看起来似乎很庞大,不如我们退一步来做,掌阅上不是有很多出版社都不再出版的书吗,而这些书又是大学高校课程相关书&文献资料书。比如北大出版社出的张静《实用英语词汇书》&安娜·丹尼丝-唐妮丝《思想的躁动:论索莱尔斯》。所以,我们是不是试着把定位缩小到服务国内高校课程的电子书学术书店,只要平台可以完善这方面,就会吸引全国高校的学生来用这个平台,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品牌。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很小众的市场,将来科技进步了。电子书阅读成为常态,电子教科书进入学生的课堂,纸质书成为一个过去式的时候,这是不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空间。
我所说的这个模式,微信读书也一样可以做,任何一家电子书平台都可以做,只要他们愿意来找我聊,我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到微信读书,微信在互动模式上来说,做得相当可以,不论是之前就有的赠一得一还是现在的阅读无限卡&书中自有黄金屋拆红包的模式,都是在提升自我的品牌价值。
微信阅读的好友读书排名榜、掌阅群雄逐鹿英雄榜、网易蜗牛读书七日在读榜/上升榜,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呢,前两者的模式只不过是在刺激不理性阅读者的自我攀比之心而已。一个理性的阅读者不会在意自己一天读了一页书,还是一天读了二十本书(二十本这个数据适合吹牛逼)。一个理性的读书人,他们会随着自己的节奏系统性的去看一本书或者长年累月地去了解某方面的相关书。而蜗牛读书的七日在读榜/上升榜,侧重的是现阶段平台个人阅读量的总阅读时间,数据也就相当于各大图书电商售书排行榜。说实在的,这些书我很少看,要么就是之前多多少少看过了。为什么很少看,理由是你现在去各大图书电商网看排行榜,能够找到你自己要买的书吗?如果说,你能找到,我只能说,你看书还没上道。
从蜗牛读书的每天八点上书模式来看,为什么掌阅&微读都做得不够呢?每天八点上书,使用者就会每天都点开来看,而掌阅似乎没有这个模式,微读有这个模式,做得及极其不走心。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电子书在阅读平台上就相对于一个电子仓库。掌阅偷偷摸摸地拉一卡车书来,也懒得告诉用户,而微读每天也拉一卡车书来,装卸工随手扔出一本书来告诉用户今天上新了这本,而蜗牛也是拉一大卡车书来,摆在大家面前,让大家随意挑选,你觉得哪个你更喜欢。而蜗牛还更进一步的通过自家号蜗牛小编&蜗牛书单来推送最近上新的书。领读人模式还邀请了各大出版社平台&自媒体来撰写书评以及推送书籍。用户境界分达到也可以600分以上才可以申请,并且申请需要符合相关标准。
在这里说一点关于书单的题外话,有些人很鄙视书单,打个简单的比喻,书单就像个菜单,请问你上饭馆吃饭你讨厌菜单吗?如果说你讨厌,那么你不看菜单,那敢情好,你只好问,你问的话,饭馆又不止你一个矫情人,谁浪费得起一个菜名一个菜名的跟你说呢,你以为人家是单口相声吗。我承认书单,是各种装逼人士用来装逼或者相关从业者们做一种新书营销模式。如果你是一位理性的阅读者,你也会成为一个理性的选书人。
古代的学人或现代的研究者通过目录学去了解某领域或者研究某领域的书,现在的阅读者通过书单去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或者系统性地去研究自己相关兴趣领域的书,这两者本身就是一种异曲同工之学。
以上是所谓仓库、橱窗的两个关键词在三个平台的简单对比。
现在,我来说线下模式,其三:线下下面所要说的是为了人与人的相遇,也就灵魂的面对面交流。1.可否探讨在现有资源下开拓线下阅读会,比如几百个人或千人在同一城市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个作家的情况下,而阅读者乐意这种线上共读线下分享的方式,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或者说可以实现,我们电子书平台是否考虑这方面的发展。2.为了阅读推广,是否组建一个团队,参与出版社新书发布活动,达到双方共赢的模式。比如出版社新书有新书发布活动,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报名参加,而新书发布活动的内容整理也可以作为平台推广作品的内容素材。3.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和线下书店合作,我们的电子书平台线下活动与书店合作的共赢模式。这样子便可以省去平台投入的成本。4.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和类似吴晓波读书会或者拆书帮合作的模式,拓展线下活动。诚然,我们都向往着最美好的生活建构所谓的蓝图,而现实中往往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测的因素。线上分享,线下谈论,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真心就是一场很好的读书会。或许,哪一天,像我一样喜欢阅读的人,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相遇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想,会有平台往这方面走吧。如果哪天,在哪个偏远城市,或者小山村里面,想要参加一场线下的作品谈论会。第一个就想到某某平台,下载一个软件,加入一个附近的作家作品阅读小组,互相吹水,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为了书与人的相遇,也为了人与人的相遇,倘若真心有这样子的平台,生活或许可以变得更加美好。阅读本身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定会在阅读中遇见更多美好的生活,也是余生的荣幸。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有的是需要做事的人儿而已。
撰稿人阿威
微信:15510357301
喜欢阅读的朋友或者相关从业电子书平台的朋友欢迎来找我聊这个话题,本人十分乐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