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随风起舞 ----我对天人合一的思考

【青海湖亲子游学全体合影】

大家好,很高兴有缘和大家共聚在地球第三极,蓝色的青海湖。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在学习中的思考和理解。

天人合一,这个词好大气。天之浩瀚宽广,人的个体之渺小,两者的体积上差异极大;但是当我们写出天人合一时,竟完全没有那种差异感。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可以和天地并列为天地人三才,怎样才是天人合一呢?

【天人合一摩崖】

平时生活中有什么现象是天人合一的?天下雨,人撑伞。天凉人添衣。这些都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外面自然风光很美,游客吃完零食手里还有包装袋,觉得要自己拿着好烦,随手丢掉,垃圾落地,大地也不会抗议,这样还是天人合一吗?(这就是只顾人自己的意愿,忽视了天的愿望了。)

听着好大气,好像遥不可及的词,其实就来源于生活。天有天道,比如天体运动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为天地间性最贵者,在宇宙中的地球上生活,有主观能动性,靠双手双脚可以创造和改变环境。

古人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篆刻,道法自然】

下面我们看看人和天字的甲骨文写法和文字演变。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人通仁,仁爱仁义的意思。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有仁爱精神,懂得互相尊重。君子有三畏:(畏惧)畏天畏地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心有敬畏人有福气。

我们再来看看天的甲骨文写法。

【天,甲骨文】
【子,甲骨文】

天:顚(dian 颠)也。象形字,囗像是人头,子的上半部分也是方块,表示头。这个头在文献中叫颠顶,即为头顶。人之上及所带之天。头顶三尺有神明,头顶是天。

什么是天?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易经里乾卦是天。

看一下汉典对天字的解释:

天的意思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天上,天空,天气,季节,一天,自然界(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风声,下雨声,鸟鸣声,流水声,浪涛的声音叫天籁)。第二种是:人们思想上讲的:神仙,上天,老天,天命。

有一个初中学过的文言文句子: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天,是天命的意思。

【聖,甲骨文】

聖(圣)贤的聖,就是善于听天接地而且还能把学习到的或者听到的天道传播给大众的,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能懂天命。

至圣先师是指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至圣的“至”字有最高的,顶端的,完美的,不可逾越的意思。至圣——简单来说,就是最高的圣人的意思。孔子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到: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五十知天命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二十年的状态是前后不同方向的变化吗?怎么一会儿说听天命,二十年后又从心所欲了?难道是中间改变了目标?我们一个个阶段来了解一下。

【志,战国金文】

孔子十有五志于学,听从自己内心之意愿志于学,就从十五岁开始迈开腿,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事业。(知止)

三十而立,开始收学生,确定以专注于教学为目标。(专注于目标有定力,知止而后能定。

四十不惑,尽管有些外界的事情和自己的志向有相逆相异的,也能对外界的事情明到深处相互汇通,不惑不轻易改变目标。(心不妄动,定而后能静。)

五十岁孔子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道义与职责。虽然知天命,但在守道义尽职责过程中,路上也经常有阻碍不可通的。就算不可通,前面的道义和职责却又是当然的,自然的。尽管事情困难,孔子明白此为天命,是命中自己要完成的事业。所以再难也能自带发动机般地坚持,相信能见到曙光。同时也带有些乐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因为看到希望,能做出他人所不能的坚持程度。既然这是天命,自然会有神助攻吧?(这里我想起愚公移山,愚公大概也是觉得移开大山就是他们一家人的天命吧。)

因为知道自己的志向已经由一己的志向升华为天命了,再难的逆境也能安然处之,安于天命。(静而后能安。)

六十耳顺,经过五十岁知道天命是己任后,看待一切违逆不顺都明其所以然,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对相异不顺者也能明其为天意也。

一切不感有不顺,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

天命之终极,也是顺天道而行。故人道之端,要在能反求诸己。忠恕之极,即为明诚之极。天人一贯,而弘道则在己。

常常反求诸己,达到明诚之极,不觉又什么不顺之事了。(安而后能虑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耳顺状态下,总是反求诸己,遵循天道,自身内心已经养成在规矩法度范围内自由思考,所行一切也都在道之内。(联想一下行和道的古文字写法)

【甲骨文,行】
【道,散氏盘金文】

这个状态下,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而圣人此时的心也即为道义。圣人的心也是不受任何约束而又不逾矩。(表面看似矛盾,实质上内在却是统一的。)此时内外合一,天人合一也。

由于高度自律于天道人道之内,看一下金文天的写法,犹如内心绽开自由之花而随心起舞之人。此时,天意即人意,天也是人了。

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世界高度协调统一,也是指圣人认识到天命即己任并高度自律达到内心高度自由,自己的意愿也升华到与天道高度一致的程度。(虑而后能得,得到升华。)

《大学》第一篇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每一个阶段层层递进与孔子的一生达到天人合一的过程是很相像的。

《道德经》中道经部分是自然之道与天道,德经部分是人对自然之道的适应而发展出来的人道。也是告诉人们要做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人生活在地球上,宇宙中的各大天体和地球的运动就产生了天的概念。人要认识天道遵循规则,才能在自然中舒服地生活。这是普通人的天人合一。有思想追求的人可以考虑自己的天命是什么,有限的生命如果能以天命为己任,会得天助,纵有困难,内心也能经历过定静安虑的阶段,最终升华为得,达成天人合一的美好状态。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祝大家在青海湖游学有乐,随风起舞。

【作者吴雅在青海湖小泊湖写甲骨文】

另外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学习甲骨文对于理解古代经典的帮助。我刚刚列的好几个字都是在经典里很重要的关键字,其中“天人合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因为这些上古经典都是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编写记录下来的。有些甲骨文的意思有正有反,比今天的白话文丰富立体。要真正立体透彻地理解这些经典中的语句,就要明白这些字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人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载体,传统文化都记载在经典中,所以读经典是中国人回归传统文化的道路。文以载道,学习甲骨文能更好地理解道,理解规则,找到回归经典的路,早日实现生命意义层面的天人合一。

阅读更多:

青海湖的CAS。青海湖亲子游学之——凌梓安日记

笃行真知而得天人合一,青海湖亲子游学之—吴雅日记

小泊湖拾慧。青海湖亲子游学之——凌哥笔记

青海湖亲子游学之——书法和甲骨文学习

青海湖亲子游学之——南加老师

【甲骨文和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含义

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开启甲骨文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