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夫子辨证论治要领系列谈专辑---第一讲之略论名医成才之道
略论名医成才之道
导读
“名医”是中医成才的特色性标志,大凡成才皆有其一般规律,如勤奋好学、博学广识和勇于实践等。中医成才有其自身规律,这是一种怎样的规律呢?本世纪初党和政府从国家层面,实施群体科技攻关研究。江西中医药大学有幸先后两次作为中医行业横向联合课题的牵头单位,参加有关名医成才问题的专项研究,举全国之力取得一些可靠成果。研究中提取出关于名医成才的六大关键要素:信中医,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讲悟性,善总结。前三者称老三段,后三者为系统研究的新成果,称新三段。
夫子授课要点
一、信中医
二、读经典
三、做临床
四、跟名师
五、讲悟性
六、善总结
七、小结
(依据讲课录音,参考刘夫子传承工作室公众号原稿,择要整理而成)
课后思考问题
思考题一:你认为成才六要素中哪项对你最重要,为什么?
思考题二:名医成才的六大要素各有何作用,彼此是何关系?
同仁探讨交流
思考题一之探讨交流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跟明师(名)。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因为老师能正确指导方向。
贺兰山上一棵松: 不一定。
贺兰山上一棵松: 老师万一错了呢?
刘夫子: 学中医是否还存在学习方向问题,能举例吗?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名(明)师一定是正确的。
贺兰山上一棵松: 对经典解析不尽人意,需要领路人带一带。
王言嘉: 如果没有天赋怎么办?古往今来成大家的医生并不多。
刘夫子: 难道说,学中医只能是少数人的事吗?
贺兰山上一棵松: 道不远人,人自远,中医存在大众之间医学。
远志: 学习方法非常重要,方法错了再好的天赋也难成才,这就需要好的老师。江南七怪,邱处机,洪七公三人都教过郭靖,最能让郭靖受益的是洪七公。
明允: 报告老师,就我个人现阶段而言是跟明师,“信中医、读经典、多临床”这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或者是目前已经具备的,而“明师”可遇不可求,明师就是指路明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遇到疑问有人指导,跟明师可以让学医事半功倍。而“有悟性、善总结”那是有一定基础以后的事了。
远志: 中医有上工,中工,下工,不同天赋的教不同的东西,所谓因才施教。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以前学中医会几个方套用,病看好了就好了,不好,也不知道为啥不好,通过学经典领悟较肤浅,如果有名师正确指导,一定进步很大。
远志: 郭靖与杨康两人,郭靖最笨但也最有成就,老师最为关键,好的老师是不怕笨学生的,但如果天赋好如杨过那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贺兰山上一棵松: 明师让后学者少走弯路。
贺兰山上一棵松: 有好老师一定有好弟子吗,不一定吧!
贺兰山上一棵松: 谚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贺兰山上一棵松: 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了,太聪明了,诱惑太多,静不下心的。
远志: 成才有外因,内因,不内不外因,三种不同的因素,条件都具备才有可能成才。
远志: 那是小聪明跟天赋不一样。
贺兰山上一棵松: 伤仲永,仲永够厉害的吧。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成名医者,一定是大德之人,大德之人,一定会因才施教。
刘夫子: 名医可分小、中、大,标准不全同。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如果能解众生的疾苦,视患者如亲人,医道高超,就是大医。
Ryan: 我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信中医,正是因为相信中医,你会选择去读经典,会去探查,会去研究,会去想上临床一探究竟,当然我认为这个信也包括理性看待中医,而不是迷信,要通过辩证法的思想看待中医,取名医大家之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中医才能进步。
刘夫子: 小名医:信中医,重临床!中名医:通经典,跟明师!大名医:有悟性,善总结!
杜占彬: 跟其它传统的东西如书法武术围棋等一样,中医更多是一种技能。技能只能先得之于手才能应之于心,所以临床实践第一重要。
远志: 我认为中医跟武术书画一样是门艺术。
刘夫子: @Fred 杜占彬@远志那只要重临证,不必读经典了吧?
远志: 比如现代的西医就是一门技能,他们不从事理论研究。中医不同几乎每一个学中医的都会去研究理论,学的深的更是相当于科学家了。
贺兰山上一棵松: @刘夫子经典第一。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成大名医者都是从小名医做起,也是有一段过程的。
贺兰山上一棵松: 学好经典,临床起来才能游刃有余,不至于乱了方寸。
远志: 没有理论根本无法把临床做好。
贺兰山上一棵松: 比如最近一个水肿患者,吃了真武汤后,5天,泄泻不止。仲师不是说,脾家实,腐秽当自去。
贺兰山上一棵松: 不然,还以为药吃坏了。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方向对了头,一步一层楼。
刘夫子: @远志作艺术,要学理论吗?
远志: @刘夫子需要的。
远志: 没有深厚的理论就无法创造出好的作品。
黄双辉: 可要达到,难上加难。刘老师慈善。有大毅力。为了中华,为了中国中医,为了经典传承继承。为了后辈中医人的成长。给自己套了一个这么大的“架锁”。令我敬佩与尊重!
金川郭氏中医: 我认为要想成为名医,最重要的是勤学和悟性还有务实的实战,经验的积累!
代号: 我认为最重要是跟明(名)师,信中医的很多,是个前提没错,但是怎么学经典,自己琢磨走很多的弯路还不一定能摸到门,明师不仅能指导你,还能让你见识到各种有效案例,让你更有信心,有成就感。名师就是一个指向标,像灯塔一样!
刘夫子: @远志那中医也是必须有理论的艺术?
远志: @刘夫子是的,艺术是理论加练习加灵感创造的结合体。
黄双辉: 刘老师的六点,高度概括,画龙点睛,我对照一下自己。也自评了一下。想老师慈怀,指点迷津。令我早上步入堂门。
远志: 我开始学美术,后学武术,后再学的中医,对艺术有深的理解,经历不同认识就会有差别。
刘夫子: 总结古今共性所得,非只个人之识。
刘夫子: @远志经历如同临证。
远志: @刘夫子是的。
杜占彬: 刘老师,当然要读经典。我是针对我自己的学习历程经验教训来说的:一开始时总想走捷径,以为读几本书或者背几本书就能得之于心了,就会中医了。 可实际情况是缺少了得之于手的实践,即使能背诵书本了,也不能真正领会书本里的精神,也不能真正得之于心。
刘夫子: @Fred 杜占彬为何临证为第一要义?
黄双辉: 刘老师:我是八二年入的华南农业大兽医专业(有中兽医课)。毕业后从事兽医行业,也用现代医学手段和中医手段,医了一些“猪·鸡·鸭·犬·鱼”。兽医临床经验丰富(少有名气)。在工作中,自感西兽医的肤浅与中兽医的贫乏(困惑多多)。也因为亲朋戚友在医治过程的无奈。发愤忘食,自学中医,从道经·佛经·尚书·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本经·难经·本草崇原·本经疏证·四圣心源·紫薇斗数等入手。一字一字读,一句一句读,一段一段读,一篇一篇的撞。目前,“对读经典”这一项,自评70分(100分)。
远志: 不读经典就不能辨证规正化,读了经典不临证就无法知道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正确与否,再反反复复的读经典做临床才能逐步的把经典的东西学到手。
黄双辉: 刘老师:在“信中医”这一项,我今年五十七。我自评九十八分。
黄双辉: 在“临诊”这项。自我医案有七百多(留底)。满意度大约是六十分(病人大约六成五吧)。
黄双辉: 在悟性这块,我感觉很多医书都是为解我平时的胡思乱想而编写的一样。而且,一些医书里“不如然”部分,我也多有直感。这一条,我自评八十分。 远志: 在没学中医之前我是非常相信西医的也相信中医,后来看到西医的弱点只信中医了,经过中医的学习临证又发现中医不足的地方西医又能很好的补充,我现在相信中医也相信西医,两种医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黄双辉: 在善总结这块,我“日与病谋·夜与心谋”。自评七十分。
黄双辉: 在“跟明师”这块,我没有,零分。完全自学死碰。
黄双辉: @刘夫子:老师慈悲·念我读坏了心脉。帮帮我,引导我,规正我经典辨证之门。
黄双辉: 刘老师,我后面的路,如何走,应该???望老师指点迷津。
刘长清: 感觉信中医是起点,只有相信了,坚定了中医的战斗意志,才能去认真的学习,才能有刘老师说的重临床等等,才能有以后的这些。(小名医:信中医,重临床!中名医,+通经典,跟明师!大名医,+有悟性,善总结!)才能慢慢走向高峰,以后的按个人接触社会的不同可能在某个点上有不同造诣。觉得相信中医占第一位。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总之,学中医的六大要素缺一不可。是成为名医的阶梯。
耿保绪: 就是跟明师难。
王金民~包头(中医传承研究院): 感谢刘师的精彩讲解,中医博大精深,世人没有治不好病,只是医者无能不会而己……这就需要我们中医人跟明师去正规系统学习,并不断的去探索,对古上医经典的研究去融会贯通,结合临床,不断感悟,如此反复 并诊病四诊合参,以患者为师,临床不断提升良好沟通能力…… 今听明师一言,有所感悟,学中医的六大要素缺一不可。是成为名医的阶梯。
黄双辉: 今晚听完了老师的课与录音。我好像寻找到了“跟明师”的一点感觉。
绿园汪晓堂中医内科诊所: 名师可遇不可求,今天在中传院有幸遇见刘师,亲听刘师教诲,真是三生有幸。
王秀清: 听罢刘师讲解学中医的六大要素,好象心中点燃明灯一盏,顿时觉得有了方向,然中医路漫长,经典该怎么读,怎么临证?怎么总结?有待明师解惑,感恩刘师!
杜占彬: 刘老师,我正是因为对经典敬若神明,才发现经典不是仅仅靠熟读或看注解就能学得的。以前读书时好多自我感觉良好的“悟了”,其实只是种错觉。或者说只有自己手上真正能做到第一步了,才能真正读懂第二步的文字后面的精神。隔了层次,好多自以为是的“领悟”,其实都是臆想,不是“神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道心: 刘老师的指引,为我们学习中医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打开了智慧之门。
思考题二之探讨交流
刘夫子: 请大家平时思考一下,不学经典为何就难以成才?
黄双辉: 辨证是最关键的,读经典才能学会精准细腻辨证。
道心: 因为经典为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而且最具有这个中医的思维范式。
黄双辉: 学现代课本,辨证易混淆和模糊。
道心: 经典和临证是学习中医的二个车轮。
万医师: 因为经典是成才的第一扇门,加上名医的指点临床的检验,总结自己不足。
刘夫子: 辨证精准性,何以正规教材不如经典原著呢?
黄双辉: 正规教材没有抓住根本。
道心: 正规教材未能深得经典之义,未能尽得其全。
远志: 现代教材相当于科普杂志,就是概论性的东西,便于普及知识,对从未接触中医的有个概念性的知识积累。
王金民~包头(中医传承研究院): 当然刘教授编著教材一定有独到之处!
远志: 教材面对的是高升专升本的学生,主要是方便普及中医知识,并不是不好而是相当不错。
远志: 为什么要学经典?经过中医的全面普及学习掌握了初步概念有一定基础后就可以研究学习经典了,研究生的课本就很多经典研究,而且是讲应用的。
远志: 古代学习三年学文,三年学医,三年临证,后才能开业,九年义务教育。
远志: 现代专科三年,本科五年没有临证就走向工作了肯定达不到开业标准。
远志: 我读专科教材方剂学看到一句话非常好,方之精变也,医之成悟也。只要在悟与变二字上下功夫在医学上也会有成就的。
远志: 所有的教材都是源于经典,但只是选择性的择录没有完整性,学习教材很难窥得中医全貌,也很难得其精髓,只能做为经典学习前的铺垫。
夫子答疑总结
信中医,是中医成才的前提条件。
读经典,保证中医思维的正宗与规整。
做临床,求真求实的真谛,中医是临证第一的医学。
跟名师,必将少走许多弯路,缩减大量时间。
讲悟性,修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康庄大道。
善总结,拓宽见识、归纳总结是重要素质。
小中大名医,标准不全同。
小名医:信中医,重临床!
中名医:通经典,跟明师!
大名医:有悟性,善总结!
(此图源于刘夫子传承工作室公众号文章)
辑录 员肆多 江威
编排 汪晓堂
审核 王仕奇
指导 刘英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