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记忆消失前》:死亡将我们分开时 我陪你
最近无意间看到一部电影《爱在记忆消失前》,平淡的情节但最后特别入心动容。或许对于生死这个终极议题,总是每个灵魂要独自面对的。
Chapter 1
影片开始儿子威尔来准备带老妈去医院时,却发现父母不告而别,并且是开走了家里的老式房车。镜头切换到白发苍苍的老两口决定一路南行,在美国公路上开始回顾的旅程,目的地是说了半辈子也没去的海明威故居,只因约翰是文学教师,也是海明威的铁粉,
再往下,才发现这一趟老年人的公路之旅并不普通,身患癌症爱美的妻子艾拉和得阿兹海默症失忆却喜欢掉书袋的丈夫约翰即将面临着分离,艾拉确诊要去化疗,丈夫则因此只能去养老院,这才有了疯狂的离家出走。
夫妻俩一路南下,找回了很多记忆,海伦米伦与唐纳德萨瑟兰两位老戏骨尬戏,为这部特殊的公路片贡献了不少火花。丈夫的失忆症,妻子的碎嘴,夫妻俩吃的飞醋,碰撞出啼笑皆非的旅途。里面让人感触的,应该是生命本身的琐碎但又蕴含深意。
Chapter 2
艾拉是一位母亲,也是妻子,但得知患癌后要面对和约翰的分开,她选择在病痛难忍的间隙,去完成最后对约翰的承诺,哪怕他已经不记得,那就是答应过约翰去海明威故居。这是她的选择,我相信这也是她宁愿冒着死在路上的风险,也想要完成的愿望。
路上有一个情节,失忆的约翰把艾拉误认为曾经出轨两年的情人,妻子的闺蜜莉莲,还上演了分手桥段,跟对方说老婆怀孕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艾拉听完怒不可竭,一顿发飙把丈夫丢弃到附近的养老院,然后自己回到房车痛哭,对女儿也痛斥自己的闺蜜,抹干眼泪,艾拉又接回约翰,嘴里气呼呼地自言自语道:当年我怀孕时感觉到有一刻,你的心彻底回归了,不管发生什么我原谅你了,这次我再原谅你一次。
爱情,许是看到你的不足,我可以有情绪,可以崩溃,但余生还是愿意和你一起走下去。
她是如此爱着这个男人。有打闹,有情绪失控,有指责,但即使他失忆了,尿床了,出轨了,她还是选择陪在他身边。爱是对方爱自己的时候在一起,更是看到对方的不堪还能生发的情感,超越背叛,超越占有。
感情也并不会随着记忆而消失,它超越了这一切,是承诺与相守,这也许就是我们愿意来这世间走一遭的眷恋吧。
影片的最终,夫妻俩终于到了海明威故居,却发现满是婚礼现场和人潮,妻子在口中默默地道歉没有更早陪老爷子来这里,但约翰却因为失忆症丝毫不在意,在故居外面的婚礼上跳起舞来。
我们往往以为对方会在意的,其实对方在乎的却早已不在这个维度。
Chapter 3
很多人说并不害怕死亡,但却害怕孤单一个人上路。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在这未知的路上彼此相伴,那将会将这上路前的恐惧大大减少吧。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约翰即使失忆症,也将妻子带出医院,这也是为何艾拉宁愿,两人喝下过量的安眠水,安静地相拥而眠,在两人的房车里去迎接死亡的来临,如此从容,安详,与幸福...
如果死亡是必经之路,那么让我们相伴而眠,这也是我对你最后的爱。
至少,在归途中,你还有我。我死都不怕,但我却害怕,当我走了,留下你一个人孤单单在陌生的养老院。
可幸的是,面对父母这样的选择,他们的儿子和女儿,读了母亲最后留下的信,在葬礼上相拥安慰。
儿女到最后可以做的,也无非是放手,就好像父母,在孩子慢慢长大之后,选择得体地退出。
爱,本身就是自由,不捆绑,不束缚,让对方能够自主选择自己要去的方向,哪怕伴随着离别的不舍与悲伤。
Chapter 4
写到这里,仿佛又一次回到电影,我依然很感触到流泪,我想,疾病,死亡,是我们每个人最终得去面对的,才会如此震撼人心。艾拉和约翰,选择用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做出了抉择。公路旅行,看大海,吃着巧克力冰淇淋,拿枪赶走路上的年轻劫匪,还不忘让对方上夜校正语法。
也许,正是这种面临死亡的恐惧不忘调侃的幽默与豁达,让生命最后一程得以升华。无论他俩选择什么方式面对死亡,至少是自己想要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终结一生,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度。
我在想,如果我是他们,也许我会想要见到孩子们最后一面,给到他们告别的时间,毕竟走向死亡只在一瞬间,而孩子们的路还很长,一旦不理解,也许会让他们内疚一辈子。
记得有一次,刘丰老师在问道学堂,回答到有关生死的问题,谈及在医院的母亲最后的时刻的心愿是:想要回家。他当即下定决定,安排车辆送回家里,最后老人在自己的臂弯里永远地离开,母亲亲近的亲人也能来家中送别,让老人没有遗憾地走完最后的路。回想至此,刘老师表示对于母亲的离开,便没有再多遗憾,只有平静。
回想起曾经很多人找到我咨询,在回顾往事中,常常因为父母至亲在最后一刻并非自己所愿,想圆梦却在子女不愿放手害怕失去的执念中,受着疾病衰老与抢救的痛苦,抱憾而终,这之后便成了儿女的噩梦与一生的歉疚。每每看到这一刻,很是惋惜。
在传统认知上,我们总想着能有一线生机,把亲人抢救回来自己身边,殊不知这样的代价可能是亲人身心遭受巨大创伤,自己也会抱憾终身。而很多人的遗憾,却发现当事人不见得在意,只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罢了,然后又无从得知对方心意了。
Chapter 5
为人子女,真正的大孝实则尊重到父母的意愿,遂顺让父母自己来选择,尤其在父母尚且清醒自主的时候,将生命的主动权交由到他们自己手中,尤其是关于死亡。
就好像约翰告诉艾拉,在实在无药可治自己又时常不清醒的状态之下,请为他把手放在叩响手枪的地方,他也不想这样没质量的活下去,这样才促成了夫妻俩最后的选择吧。
对我们,如何去面对死亡,尤其是日渐老去的家人,也是有方法的,在先行者纪慈恩的临终关怀专业课里,分享了一些十年来她在社工第一线的一些专业经验,也分享给大家:
1.承认接受死亡会来临的现实,对自己对彼此坦诚相待,不必羞耻或避讳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当我们内心越坦荡,面对死亡的成本越低,只有这样,才能与死亡有健康的关系。
2.与老人,爱人,孩子谈论死亡可以严肃,可以有情绪,悲伤,难过,不需要隐藏,大可以提前低成本去预演与了解对方心意。
3.如果想尊重家人亲友的意愿前提是对于他们的态度先有一个估算,即先看看其对于死亡的态度如何:找机会和父母参加心灵活动,社区活动,一起观生死主题的电影等机会探讨,进而可以一起聊聊生前预嘱五个愿望(见备注),临终关怀等话题。
End
生命本就是一趟旅程,何不轻松笑对,认真体验每一个时刻,但又知道这是一场戏,而不执着,由此,便不必抱憾剧终。
注:《生前预嘱》“我的五个愿望”,即:一、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二、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三、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四、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五、我希望谁帮助我。
作者简介:Kala洁熙,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情感咨询师,瑜伽之心认证老师,从业逾九年,数年实修深度探索,致力于协助个人突破自身局限性,找到身心健康与幸福关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