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跟萧先生听戏(刘连群)

    对于演员来说,有时一次成功的演出就能改变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那么听戏呢,是否也会有奇迹发生? 
    誉满梨园的一代名净侯喜瑞,始终忘不了年轻时的一次听戏经历,这可以从他暮年口述的回忆录那清晰而生动的记载中品味出来。 
    三庆园后台。年方二十岁出头的侯喜瑞从台上下来,正在默默的卸妆。他身材不高,四方脸盘,面容削瘦。尚未擦净的花脸块使人很难看清他的面部表情,但他的内心很苦,是那种执著而又迷惘的苦闷。他从十一岁入喜连成科班学艺,初学梆子老生,嗓子本来又冲又亮,倒仓后变得低沉沙哑了,改向科班的总教习萧长华先生学生角,后来又学架子花脸。七年坐科期满,嗓音仍未好转,留在科班教戏,也参加演出。他一直没有中断练功、喊嗓,甚至比学艺时还要刻苦,通往城外的那条小路上,寒冬是他第一个在雪地上留下脚印,盛暑又是他的裤脚先被路边草叶的露水打湿,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渐渐意识到那嘹亮的声音或许永远不再回到他的喉咙里来了,即使作为一个以做功为本的架子花脸演员,他的嗓音以及身材也是不合格的——天地很大,前面等待他的路又是什么呢? ……
    “喜瑞,后边没事了吗?”身边响起熟悉而又温和的问话声。
    他抬头一看,是萧长华先生。
    “没事了。”他恭敬的行礼答道。
    “好,你跟我听戏去。”说着,萧先生已经转身走了。他赶紧收拾一下东西,跟了上去。
    走出三庆园,穿过京城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大栅栏,拐进一条比较狭小、僻静的粮食店街,北口路西的中和戏园传来了火爆的演戏锣鼓声。师徒俩进去,台上的《取洛阳》正好刚开演,由著名的花脸老艺人黄润甫和名小生德珺如分别饰演马武、岑彭,两个人旗鼓相当,珠联璧合,戏是极精彩的,台下不时高声喝彩。侯喜瑞入神地看着,不久就把注意力集中到马武身上了,他发现功架威武、做派生动传神的黄先生也是一条沉郁发沙的嗓子,但由于他喷口有力,吐字清晰,能够清楚地把每一句台词送到听者耳中,而且在抑扬顿挫间别具一种独特的韵味,给人以粗犷、苍凉的美,观众照样听得如醉如痴,他的心被触动了……接下来,他又有了惊人的新发现,散戏后随萧先生去后台拜望,只见在台上和德珺如个头不分上下的黄润甫,竟比前者矮着半头,一个瘦高,一个矮胖,演戏时站在一块儿却显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侯喜瑞既吃惊又好奇,一边悄悄打量,一边在心里琢磨,几乎没有注意萧、黄两位在寒喧时说了些什么,只有黄先生呵呵的笑声不时飘入耳中。黄为人风趣,爱讲笑话,在同行中人缘很好,大家都称他为“三大爷”,观众则亲切地直呼“黄三”,对他的演出总是报以热烈的彩声,而他又是个对从艺极为认真的人,一旦台下没有反映,事后就会懊丧得饭都不想吃。这天的戏演得不错,他的心情也就显得格外开朗。
    从中和园回来的路上,侯喜瑞满脑子都是舞台上下的黄三形象,而萧先生却仍旧寡言少语,两手揣在马褂的长袖口里从容地走着,既没有议论黄三什么,更不带询问侯喜瑞听戏后的感受的意思,似乎就是很随意很平常地领学生看了一出戏,完了。这样一来,喜瑞尽管有许多话想跟先生叨念,也只好憋回肚子里去了。
    从此,侯喜瑞就迷上了黄三的戏,只要听说老先生贴出戏码来,不论路途远近,不分刮风下雨,他一定赶去看。一边看,一边在脑子里学、记,回来就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模仿老先生的唱、念、做、打,成天念念叨叨、比比划划,如同走火入魔一般。其实,这时的他是非常清醒的,从黄老先生身上,他终于看到了自己艺途上的一线曙光,老先生的嗓音和身材条件也不好,却能够成为一代名家,自己为什么不行? 事在人为,而黄老先生就是现成的老师! ——可惜的是不能向他请教,因为黄润甫从来不收徒弟,梨园行的人都知道他这条规矩。
    日久天长,功夫不负苦心人,侯喜瑞的观摩和自学,在表演上颇有黄派的味道了。对于矮胖的黄先生上台“长个儿”的原因,他动的脑筋最多,看完戏就冥思苦想,时而若有所悟,时而又觉得仍没有抓住要领,就这么一阵明白一阵糊涂,凭着一股不弄清楚不罢休的犟劲,硬要把自己也变成
舞台上威风凛凛的“巨人”。
    转眼间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那天他又参加科班的演出,演的是《东昌府》的郝世宏,回到后台洗脸的时候,背后传来了熟识的呵呵笑声——咦,这不是黄三爷吗! 他连忙抹去眼睛的水一看,果 真是满面含笑的黄老先生,旁边还站着萧先生。
    “呵呵,嗯,身上、嘴里都不错,不错……”黄先生乐呵呵地点头称赞。
    “不行,”他慌忙躬身施礼,“不对的地方,您给说说! ……”
    这时,一直不动声色的萧先生开腔了: “怎么样,三爷,象你不象? ”
    黄三笑了,连声答应: “象! 象!”
    “真象? ”萧先生又追问了一句,见黄三又高兴地答应,紧跟着说道: “得了,看在这孩子下的这份苦功上,你就开一次山门,收这个徒弟吧!”
    萧先生的建议来得太突然了,侯喜瑞不禁看看他,又紧张地望着黄三,后者正在兴头上,竟破例地点了点头,喜瑞喜出望外,忙扑身在地给师父磕起头来。
    本来认为不可能也就不敢存奢望的事,就这样三言两语轻而易举地变为了现实,侯喜瑞的兴奋、激动和感谢之情就不用提了。
    黄三言而有信,收为弟子就倾囊相授,而喜瑞有了前一段摸索的基础,学起来也领悟得很快。他终于掌握了“长个儿”的技术,原来在台上是用神长、气长、腰长,缩小肚子、缩臀部肌肉这“三长两缩”来使形体增高和增大的。这类属于独家的表演上的绝活,有时象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可是如果没有明师毫无保留地指点,往往就不知还要糊涂、苦思多少年! 
    与此同样重要的是,喜瑞在学艺中对师父演戏的注重刻划人物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架子花脸以念、做为主,在表演上比其它行当更需生动传神,突出人物性格。黄老先生饰演的角色不仅个性鲜明,而是在一个人物的不同时期也各有不同的处理,如他擅演曹操,但对《捉放曹》、《战宛城》、《阳平关》三出戏的曹操,根据年龄、身份和处境的变化均有区别,故而形神兼备,翎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被观众誉为“活曹操”。据说,他有一次演《逍遥津》中的曹操,把一个仗势欺君的奸雄演得活灵活现,令观者义愤填膺,转天去一家熟识的店铺买茶叶,竟遭到掌柜的严词拒绝,说他头天在台上“太可气了! ”他分辩那是演戏呀,掌柜怒气不休地回答: “演戏也不行!”弄得他哭笑不得,一时传为美谈。侯喜瑞后来继承、发扬了他“装龙象龙”的创作原则,并且总结出表现人物“发于内而形于外”的讲究心理刻划的表演要点,也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继黄师之后又赢得了“活曹操”之称。
    基于同一创作精神,侯喜瑞还演“活”了许多不起眼的小角色,不论多么无足轻重,也不计较有几句台词,要演就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要演就象那个人物,演出特色来,于是产生了点石成金的功效,原本不被人注意的一些小角色经他一演就有份量、有名气了。
    天赋条件存在严重缺憾的侯喜瑞终于闯出了自己的路,与声若洪钟的金少山、势如雷电的郝寿臣鼎足而立,并称三杰,创立了魅力独具、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侯派表演艺术。他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卓绝的路,为弥补条件上的缺陷,并且把缺陷的条件转化为独特的风格,没有极高的悟性不行,没有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恒心也不行。这样就不难理解萧先生领他“听戏”的良苦用心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让他看黄润甫的戏,是“领”到“门”口,回来的路上不多说什么,则因为他若有悟性自会心有所想,若到了“门”口仍不能心有灵犀,也就不必多费口舌,连这点悟性都没有还能克己之短追人之长吗!那不是一条庸才能走的路。也不用叮嘱勤学苦练什么的,因为那也不是懦夫懒汉所能追求的目标。过后,萧先生又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暗地观测,所以才有后来非常适时而及时地陪同黄润甫看他的戏,并且凭着老面子顺水推舟,硬是巧妙地叩开了后者的山门,破例收下了平生唯一的一个弟子。
    谁说“听戏”不能产生奇迹呢,这奇迹是当年相携去“听戏”的师生两代人(也应该包括被 
“听”的黄老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
(0)

相关推荐

  • 高彤:怀念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

    先生作梁柱  堂陛方崔嵬 --怀念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 作者:高  彤 今年是我的姥爷梁连柱先生诞辰120周年,他已离开我们整整4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京剧人,在舞台上他没有留下太多辉煌,但梨园界只要提 ...

  •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章幼年学艺的过程(一)开蒙老师吴菱仙(二)开始了舞台生活

    开蒙老师吴菱仙 过了几天,梅先生又开始述说他在幼年学戏的过程了. "我家在庚子年,已经把李铁拐斜街的老屋卖掉了,搬到百顺胡同居住.隔壁住的是杨小楼.徐宝芳两家(宝芳是徐兰沅的父亲,兰沅是梅先 ...

  • 梅兰芳回忆录:第五章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三)叶春善的办学精神(下)

    梅兰芳回忆录(1)远东饭店的谈话 (2)梅家旧事 (一)会见了秦家姑母(1) 梅兰芳回忆录(2)梅家旧事 (一)会见了秦家姑母(2) 梅兰芳回忆录(2)梅家旧事 (二)祖母的回忆 梅兰芳回忆录(2)梅 ...

  •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六章新武汉(三)汉剧(2)

    汉剧(2) "汉剧的十种角色,"梅先生听完了说:"您把它分门别类,举例解释,讲得太清楚了.这里面,末生外三种角色,在京戏统名老生,可是有文武的区别的.同时京戏的武生一门, ...

  • 孙盛云:富连成科班的“打戏”

    科班学生练功 俗话说"打戏.打戏",那年头学戏没有不挨打的.打人成了施教的唯一或主要的方法. 挨打,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家常便饭:练功稍不恰当要打,学戏略慢一点儿要打,舞台上没要下&q ...

  • 丁秉鐩:程砚秋与侯喜瑞合作的戏

    程砚秋.侯喜瑞.俞振飞<红拂传> 四大名旦里与侯喜瑞合作最久的是程砚秋,而程砚秋不论新戏老戏,对侯也颇为倚仗.因为从民国十年(1921),他们两人就在时慧宝的裕群社,和俞振庭办的双庆社同事 ...

  • 这是《程砚秋与侯喜瑞》合作的戏

    程砚秋.侯喜瑞.俞振飞<红拂传> 四大名旦里与侯喜瑞合作最久的是程砚秋,而程砚秋不论新戏老戏,对侯也颇为倚仗.因为从民国十年(1921),他们两人就在时慧宝的裕群社,和俞振庭办的双庆社同事 ...

  • 旧戏新谈:怀侯喜瑞(黄裳)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汉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 怀侯喜瑞 谈<法门寺>时,想起了刘瑾.从刘瑾又想起了侯喜瑞,引起了我 ...

  • 【往事】沈玉斌眼中的侯喜瑞

    侯喜瑞先生(1892-1983) 已故的沈玉斌先生是"八大拿"等武戏的编创者沈小庆的后人,祖父沈三元是谭小培的老师,其父沈福山唱花脸,曾经在各班社当"管事",郝 ...

  • 侯喜瑞:讲解《马踏青苗》的表演

    侯喜瑞<马踏青苗> 侯喜瑞 讲解<马踏青苗>的表演 <战宛城>中"马踏青苗"这折戏是表现曹操先传令不许部下马踏青苗,而他自己的战马受惊,踏坏了青 ...

  • 侯喜瑞:惊才绝艺几人如

    1926年,程砚秋在上海演出时与候喜瑞.贯大元.郭仲衡等合影 砚秋先生是一位富有天才.肯下苦功.技艺惊绝.有独创精神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不幸早逝,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他的追怀,与日俱深,他政治上 ...

  • 戏里戏外侯喜瑞

    <盗御马>侯喜瑞饰窦尔敦     侯门学艺     自1962年正月十六起,我开始了"侯门学艺"的历程.     侯老在哪里教戏?      您可能和我一样没想到:天坛 ...

  • 【文摘】《梨园忆旧》侯喜瑞:科班的生活

    侯喜瑞(1892年2月23日-1983年2月22日),京剧净角.幼入喜连成科班(后来改为富连成)喜字科,先学梆子老生,又从萧长华.韩乐卿学架子花脸.他出科后拜黄润甫为师,都得实授,颇能再现黄派的神韵. ...

  • 侯喜瑞所说的“八大拿”

    关于"八大拿"戏之说法,的确非常多,最早乃嵩祝班所创编,据著名京剧评论家张永和先生考证,目前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说法,其一者乃是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的记录. 包括 <八蜡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