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US-TVNA,风险 VS 获益

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                                               ——贝尔

支气管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术(EBUS-TBNA)是一种诊断纵隔及肺门病变和肺癌分期的成熟技术。通过EBUS-TBNA可轻松的对纵隔淋巴结(包括2、3p、4、7、10、11、部分12)和邻近气管的肿块进行穿刺活检,联合EUS-FNA或EBUS-TENA这些经食管穿刺技术可对部分5、6、8、9组淋巴结进行穿刺。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也常会碰到一些淋巴结由于位置原因无法进行常规穿刺,比如位于AP窗的LNs,因为这通常需要贯穿大血管进行穿刺。部分肺实质病变有时位于EBUS可见的区域,但也需要穿过较大的血管插入活检针才能进行取样。
在一些文献报道中,对靠近AP窗的LNs和实质病变,使用EBUS-TBNA穿过肺动脉进行活检取样,未发生明显不良后果。对于存在支气管镜和纵隔镜无法触及的实质或纵隔病变的患者,支气管超声引导下经血管针吸活检术(EBUS-TVNA) 看起来是一项同时具有风险和吸引力的技术。
Tanmay S等回顾性分析了1年多的10例EBUS-TVNA病例,这些病例行标准支气管镜和EBUS-TBNA无法进行活检,而采用了EBUS-TVNA技术进行了穿刺活检。收集适应症、位置、大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经血管穿刺的针数、EBUS-TVNA的诊断、最终诊断、手术图像和并发症等资料。回顾患者术后6个月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情况。
这10例均为穿过肺动脉或其分支。9例为左侧病变,其中3例为肺门实质结节,6例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还有1例为右侧肿块。结果显示,5例为NSCLC,1例SCLC,1例转移性结肠癌,2例为正常淋巴结组织;还有1例为坏死组织,行VATS术后病理证实为组织胞浆菌病。出血不明显,未发现短期和长期并发症。作者结论,对于经验丰富的气管镜医师,EBUS-TVNA是可行的,诊断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因病例较少,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试验来探索其诊断潜力。
经血管通路的EBUS-TBNA,即EBUS-TVNA一般来说是不鼓励进行的,主要是在理论上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或肿瘤性疾病的播散,这导致大部分医师不敢于进行这样看起来似乎风险巨大的操作。然而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从早期的cTBNA到现在普遍进行的EBUS-TBNA,常常会有不小心穿刺到较粗的血管的情况,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机率极低。EBUS-TVNA有散在的个案报道,有个别医生除穿过肺动脉外,还对上腔静脉甚至主动脉进行过穿刺,穿刺主动脉的病例在术后出现了纵隔血肿,但并未行手术处理而自愈。对于EBUS-TVNA的并发症风险,虽然仍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实,但看起来似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么严重。
下面是我们近期所做的一个病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查体发现右肺门结节影,与右中叶支气管邻近。在没有病理证据的情况下,患者并不想直接行外科手术治疗。由于病灶在右肺门处,且靠近肺动静脉,经胸壁穿刺显然并不是合适的选择。我们选择了超声支气管镜方式进行诊断。在术前,我们认为这个病例的诊断非常简单,可以将CP-EBUS超声镜插入到中下叶分嵴处或中叶内进行穿刺活检。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却与术前的规划并不相符,由于患者支气管管径及角度原因,超声镜反复尝试无法插入中叶管腔,在常规的中下叶分嵴处进行探测,病灶的被右下肺动脉挡住无法进行正常的穿刺。在反复尝试确认无法避开血管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贯穿右下肺动脉进行EBUS-TVNA,共穿刺2针,标本满意,术后未见明显出血。最终结果很满意,诊断为肺Ca,患者进一步转到胸外科进行手术。

右肺门肿物,边界清晰,邻近右中叶支气管和肺动脉静脉。

白光支气管镜下,右中下叶管腔通畅,粘膜光滑,中下叶分嵴清晰锐利。

EBUS显示右肺门低回声结节,穿刺点近端为右下肺动脉,反复调整位置及角度,均无法避开血管。

最后经右下肺动脉行EBUS-TVNA,穿刺2针,标本满意。

本例EBUS-TVNA操作视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