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11
201、玉鹦鹉佩战国中期长7.6厘米 厚0.5厘米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 2 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白色,有墨斑。体扁平。两面透雕做鹦鹉形。此鸟俯首钩喙,圆目、长冠,扬爪垂尾,翅微上扬。鸟身雕琢有云纹、曲线纹、并有镂空。制作精细,形象优美。
202、 包金嵌玉银带钩战国中期长 18.7 厘米 宽 4.9厘米1951 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 5 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琵琶形,底为银托。器表为包金组成的浮雕兽面,两侧蟠绕着两条夔龙,倒向钩端,合为一首,口中衔一雕琢细致的状若鸭头形的白玉弯钩。与两侧夔龙的相反方向,更蟠绕着两个鹦鹉。脊背正中,嵌入三块白玉玦,玦面琢有卧蚕纹,前后两玦的中心,各嵌一个蜻蜓眼玻璃珠。此器纹饰复杂,玲珑剔透,包金镶玉,色调和谐,实可代表战国时代工艺技巧的顶峰。
203、玉鸟战国中期长 3.7厘米 宽1.8 厘米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6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黄褐色,半透明。体扁平,两面雕琢成孔雀形的花纹。圆目向前凝视,尖喙闭嘴,缩首高冠,长尾上扬。腹下有突出的一片,为折断痕,可能系孔雀之足,似备嵌于他器上。因口腹各有一圆形穿孔,可以穿系佩戴。此器磨碾光滑,造型亦佳。
204、玉人骑兽佩战国中期高3.1厘米 长 3.3厘米 宽1.4厘米1957年河南省洛阳市小屯村1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呈灰白色,有黑色微斑,晶莹泛油漆光泽。小儿头梳双髻,短发梳向脑后呈环状。圆脸尖额,鼻梁隆起,小口微张,眉目清秀,双耳拳曲,双手前伸执兽耳。兽似伏虎,头略宽大,昂首,双目前视。身侧雕琢卷云纹,背臀部雕琢有双线斜格云纹,腹下有细如毫发的卷云纹,流畅生动。自小儿头顶至虎腹纵钻一个穿孔,可贯组绶随身佩戴。此器小巧玲珑,造型极精。它出土于洛阳东周王城北墙附近的积石积炭大墓,应是战国时期玉雕中的杰作。
205、玉人骑兽佩战国中期高2.5 厘米 长1.8 厘米 宽0.8 厘米1957年河南省洛阳市小屯村1号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玉料为白色,质地细润,晶莹润泽,细致无瑕。器型作一小童屈膝骑于伏虎之状。头梳单偏髻,微向后扬。大耳,脸形有如鸡蛋,双目前视,眉目厚重,小口。双手前伸执猛虎双耳。虎首宽大,圆眼前视,额中有细线斜格纹。虎四足前伸,尾巴向前卷曲。自小童头顶至虎腹纵钻一孔,供穿系佩戴。此器质地精良,造型优美,雕琢精细,堪称佳作。
206、 玉带钩战国中期长8.3 厘米 宽6.8 厘米1978年山东省曲阜县鲁国故城58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黄色,有褐色浸斑,半透明,有光泽。钩端雕琢成兽头形,眉目清晰;器身雕琢出隐起的兽面形,双角向上卷曲,双目皆作隐起的菱形,兽面外缘雕正反相背的细线勾云纹,再向外是S形的突起边饰,其两端皆向内旋转,镂琢成透雕。由钩端通向器身的钩脊琢有平行中线,其间刻正反纹线作装饰。平行中线两侧,刻正反双勾云纹。带钩背面的圆钮表面雕圆形火焰纹。器身外缘雕琢细线勾云纹,向上内旋的镂空处,雕双阴轮廓线。此钩造型奇特,雕琢工艺极精,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应系他的实用器物。
207、组玉佩战国中期玉环径5.2 厘米 龙形饰长 10.7 厘米 通长31 厘米1978年山东省曲阜县鲁国故城乙组58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由茶褐色玉环、玉鼓形管、玉扁圆形珠、玉圆柱形管和玉夔龙形饰等共11件玉饰组成。半透明,有光泽。最上方以一枚玉环为挈领,此环顶部琢出方形齿突,中央钻一穿,用于系佩。玉环下方外缘左右各雕有夔凤纹透雕装饰。环的表面满饰卧蚕纹。环下的管珠分两行串系,最上是玉鼓形管、其次是玉扁圆形珠,再下是玉圆柱形管,它们的表面皆雕琢卧蚕纹。上述两行玉管珠贯串入一件稍长的表面雕琢卧蚕纹的玉管。此管左右各透雕两龙,头上尾下,附丽于管壁。上述各种管珠皆纵钻透穿,以绳贯连。再下垂系一件横向蜷曲的玉龙。龙独角张口,头部向后回转,身体向上屈曲,尾部向后上方旋回。龙身下方和近尾端处各见一足。龙的躯体表面满饰涡纹,靠近中腰上方钻一透孔,用于贯线垂坠于组佩最下端。此器雕琢精致,结构巧妙、合理。随葬时置于墓主人的棺底。当为墓主人生前心爱的佩饰。
208、玛瑙环战国中期直径10.6 厘米 孔径6.6厘米1978 年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 58 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此器系以蓝绿色玛瑙制作。半透明。内壁较厚,有双层抹角,外壁扁平,环肉剖面呈棱锥状。纹理如海草缠绕,有人称其为杂草玛瑙环。
209、玉龙形佩战国中期长 15.4厘米 宽5.8厘米1978年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58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青黑色,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器形作蜷曲的龙形。龙有独角。回首,曲身,尾部向后延伸、旋转。足作伏卧状。尾巴后端下曲,岐分为二,并向左右旋卷。沿着龙的躯体刻有阴线轮廓线。龙身两面琢有卧蚕纹。这种玉佩共二件,出于墓室北部。
210、鎏金嵌玉铜带钩战国中期长11厘米1978年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 58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钩端作兽首形。全器如带翅的飞兽,通体鎏金。钩身中部嵌玉鸟和绿松石圆泡。玉鸟的下边有鎏金的鸟翅,它于带钩前端的兽头合成一体。带钩的背面有圆钮。此器系用多种材料合成,通过鎏金、镶嵌技术组成一体。整个器形色彩富丽,工艺难度颇大,堪称战国时代创新的艺术佳作,值得予以珍视。
211、玉镂空双鸟纹佩战国中期外径4.4 厘米 孔径1.5厘米1978年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 58 号墓出土山东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玉料呈棕青色,质地细润,半透明,有光泽。主体结构是一件玉璧。沿着玉壁边缘雕琢阴线轮廓线,肉面琢有疏朗的卧蚕纹。玉璧上方突出一小齿脊,中央钻一透孔,以备系佩。玉璧两侧偏下的外缘透雕双鸟(鹦鹉?),相背而立,背部与玉璧相连接。鸟的姿态是鸟冠修长,圆目尖喙,身体作S形的蜷曲,鸟翼下垂,尾翎蜷曲,形象非常生动。根据此墓墓主人胸腹间出土的由玉环、玉扁圆形珠、玉长鼓形管、玉圆柱形管和玉夔龙形饰等11件玉器组成玉佩,可知此器应是此墓出土的另一组玉佩中作为挈领的一件。它在组玉佩所处的位置应与上述组玉佩中的玉环相当,且其形制大同小异。
212、玉璧战国中期径13.9厘米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l号墓陪葬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青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扁平体,正圆形。肉宽大于好。两面都雕卧蚕纹。内外边缘都琢有弦纹轮廓线。外缘略有残损。
213、 玉透雕三龙环形饰战国中期径 6.4厘米1974 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黄褐色,半透明。体扁圆,镂雕而成。两面纹饰相同。中央一环,内外边缘雕琢突弦纹轮廓周线。环的表面刻细密的约索纹。环外雕镂三条姿态相同的龙,皆作顺时针方向爬行状,颇富动态感。龙独角,圆眼,回首,张口,屈身翘尾,前后足作蜷曲状。躯体表面雕琢有鳞甲纹和云纹。此环制作工艺的难度颇大,雕镂琢磨极精,堪称战国玉器一绝。
214、玉虎形佩战国中期长 1.1 厘米 宽 4.8厘米1974 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黄褐色。表面有黑斑。且有光泽。体扁平。虎张口圆目,屈身卷尾,作伏卧状。虎身雕琢编索纹边线,并以阴刻细线和隐起的蟠虺纹雕饰虎身斑纹。虎的口、须、耳、足、尾皆镂雕成齿脊状。虎背及尾部各钻一孔,用于佩系。
215、玉龙佩战国中期长 23.2 厘米 宽 11.4 厘米1974 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陪葬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黄褐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体扁平。通体雕镂而成。两面纹饰相同。龙作回首、独角、张口、身体蜷曲,尾端作下垂状。龙足作伏卧状,足端尖细,向左、右旋。龙体周边雕琢阴线轮廓。通体雕隐起虺纹。此器上方钻一孔,可以系佩。由于其形体较大,镂雕较精,在战国玉器中应属精品。它出土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国王臀之陪葬坑,可见应是非常珍贵的工艺品。
216、玉龙佩战国中期长8.8 厘米 宽2.2厘米 厚0.5厘米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质呈青灰色,器表光素无纹饰。体扁平。玉龙呈S形。俯首,前身上拱,后身下曲,尾端上卷。此龙上唇圆长,下唇向内勾,口微张。尾部内外侧各有尖状突起。中腰处钻有孔一,可供佩系。器表有墨书"它玉珩"三字。此器及其他二器墨书文字的出现,使我们确知这些玉器的名称。《史记·陆贾传》中有"橐中装",《集解》张宴曰∶"珠玉之宝也"。"它"与"橐"音同可通,是否有"橐中装"之意,需进一步研究。"玉珩",珩也作衡,如《毛诗·小雅·采芭》云∶"葱衡"。《说文》云∶"珩,佩上玉也。"说明玉珩在佩玉的组合连缀中位在上面。《礼记·玉藻》云∶"佩玉之制,上曰珩,下系三绶,贯以嫔珠。"从这件带字的玉珩中,应是垂于组玉佩下端之饰物。
217、 玉双龙佩战国中期长6.6厘米 宽3.6厘米 厚0.2 厘米1974年至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淡青灰色,半透明,有光泽。器形为两只呈弧形的龙,从中腰处作斜向交叉。龙尾皆向上旋卷,尾端与龙身连接。此二龙皆独角,张口,沿着龙身的周边雕琢单阴线。两龙相交的背部各有一小足相连接,中央镂空,构成系鼻,以供系佩。另有二小龙身躯被透雕作X状,首尾倒置,尾端与上述两龙尾部连接成一体。龙首向下并分别向外作对称旋回。二小龙头上有角,尖嘴弯成钩状。龙身雕琢鳞纹。器表的一面有墨书文字∶"公全一吉玉"。公,当为诸侯及国君的通称。全,《周礼·冬官·玉人》云;"天子用全。""郑玄注云∶"郑司农云,全,纯色也。……玄谓全,纯玉也。"吉,《逸周书·武顺》云∶"礼义顺祥曰吉。"
218、219、 玉虎战国中期长9.9厘米 宽4.4 厘米 厚0.7厘米1974 年至1978 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中山国1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玉料呈绿色,半透明,有光泽。整个器形作伏虎形。虎头上琢椭圆形眼睛,闭口,下颚上卷。虎背雕琢有较宽的绳索纹带,其下雕琢勾云纹。采用单阴线勾云纹雕出前足和短粗的后足。虎尾向上旋卷,中镂一空。虎背顶端钻一穿,用于系佩。虎口与尾和后足间各钻一较大的圆孔,可用于垂缀饰物。此器一面琢有纹饰,另一面平素无纹,但有墨书"集玉"二字。集,当为搜集或聚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