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土葬?到底怎么葬?

我一直以为国家提倡的火葬,是烧后的骨灰撒入江河山谷间,然后,立一个牌位,供后代子孙逢年过节祭拜一下。最近真实经历了一场葬礼,我才发现,火葬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死者躺在冰棺内,丧事还如从前,木鱼声和哭喊声交杂在一块儿,三天后,殡仪馆上门,死者被抬上车,到了殡仪馆,又举行了追悼和告别仪式,结束后,终于到了火化这一步,火化结束,家属去拾骨灰,装进骨灰盒,带回墓地,入殓,唢呐再次响起,叩拜和哭喊声再次响起,拱起土丘,放串鞭炮,一把大火,为亡者添了物件,也燃尽了俗世间的一切纠葛。

我悄悄问我姐,这跟土葬没区别啊。

我姐说,火葬是硬性要求。

啊?原来如此!

这个火葬,搞得阵仗比土葬还大。意义何在?我告诉我姐我设想的火葬,一种与田野山花作伴的美好意境呼之欲出。

我姐狠翻了我一眼,活着也没见你活跃过,倒是把死后设想得挺花哨。

我对我姐重复到,这不是火葬。

施行火葬的原因

早在解放前,中央领导就提出简化丧葬仪式,大力推行火葬。当时,有151位主要领导都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死后采用火葬。那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破除迷信,反封建;节约丧葬成本;防止瘟疫。

解放后,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土地,尤其是耕地愈发稀缺,逐渐成为禁止土葬的最主要原因。但是,推行火葬一直到1985年,效果都不太好。

1995年,国家发布执行的《殡葬管理条例》要求推行火葬,该条例规定:
1)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2)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3)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

目前火葬主要在汉族和城市地区开展,以海南为例,直到今天,火葬率都不到8%,而全国的平均标准也只有50%。

按理说,火葬应该规避了土葬的缺点,最起码应该做到节俭简约。可是现在很多地方规定的火化和殡葬,根据金额,各种规格倒是不少。

这种硬性要求的火葬,成为了榨取人一生中最后一道油的手段。

现实的火葬既不环保也不节约

火化环保这个说法,其实立不住。

一般火化一具尸体,必须耗费柴油15KG,电25度,还会排放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液态水银蒸汽等有害气体,人工成本就更别说了,火化必须专业的工作员,现阶段全国约8万人从业火葬行业,每一年须耗费几亿元的经费。

节约更加立不住。

火葬必须出的费用=接运车费(一般市区内XX公里以内免费)+尸袋费+消毒费+火化费+骨灰盒+墓地费(或寄存费)。

很少有哪个殡仪馆只收这几个费用的,多少都会增加:穿脱衣、化妆、冷冻、守灵厅、告别厅、告别仪式、殡葬用品(香、烛、纸钱、遗像、灵位牌、挽联、花圈、火化石棉垫、骨灰盒红盖布、落葬用的铺金盖银)、鲜花等等。

看到没?

火化后,墓地照买,骨灰照埋。

只规定了强制火化,但是火葬整个流程,还有骨灰怎么安置,没有说明。

这就导致了火葬的流程反倒比土葬还繁琐。

原本土葬的流程:死亡——装棺材——办丧事——下葬。地点是家里——墓地。

现在火葬的流程:死亡——装冰棺——办丧事——送殡仪馆火化——装骨灰盒——装棺材(部分地区禁止)——下葬。地点是家里——殡仪馆——墓地。

这一波操作真的很迷。如果是节约的目的,那就应该全国统一,火葬程序一切从简,火化之后骨灰不能再埋葬,只能供在家里或者洒了。不准任何人搞特殊化。这样才做到真正的节约土地,移风易俗。

当然,也可以选择一切从简,直接进殡仪馆,一切仪式都不需要,简单告别,然后火化,骨灰撒入大海。

但是,从联系殡仪馆开始,隐形收费就没有停过。

殡仪馆背后的隐形收费

一年前,王海的父亲病故,父亲生前交代,身后事一切从简。在医院,他就联系殡仪馆,表弟有“经验”,赶紧吩咐家里人准备1000多元的“利市”,按50元、100元不等金额封装好,一股脑塞在王海的皮包里。

王海一时没明白。

殡仪馆的人到医院后,两个工作人员手脚麻利地将遗体封装进一个黄色的口袋里,然后坐在病床上闲聊。王海正在难过中,催促工作人员赶紧将遗体抬上车。那两个人听了,一人一只手“像拖垃圾一样”把父亲的遗体拉上车,然后“砰”地一声重重“扔”在运尸车上。

“你们能不能轻点啊?”王海发起了火。表弟赶紧制止,让王海从包里掏出6个“利市”,给司机一个,抬遗体的每人两个。

这三个人先是拆开看了一眼金额。看到是红版,态度立马改变。到了殡仪馆,三个人安稳地将父亲的遗体抬下来。进入殡仪馆后,表弟私下告诉他,为了让老人走好,遇到有相关服务的工作人员,都得奉上一个“利市”。

到火化环节时,表弟又提醒,要给负责焚烧的师傅多点“利市”,这样他们才会将尸体焚烧的彻底,否则,很多大骨都没有焚烧,也不会教到家人手中,而是直接摘出来移到别处,再卖给饲料厂。最后,连个全尸都落不着。

王海听完,立马包了两个2000元的“利市”,一个给负责焚烧的师傅,一个给负责收骨灰的师傅。

最后这么一套整体算下来,连带买骨灰盒和发“利市”的这些钱,总共花了一万五千多,再加上火化后买墓地,入殓的一些花费。

这次火葬,一点儿也没节省出来。

“到了殡仪馆,真的是花钱给死者买尊严。”王海无奈地说。他现在对火葬,没有一点儿好感。

关于殡仪馆隐形收费,一位行内人也揭露过。徐来是南宁一郊县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他说,殡仪馆里有些明示上墙的费用,其实里面玄机很多。就拿骨灰盒来说,一个中号的骨灰盒,市场的出厂价是65元/个,但殡仪馆负责进货的工作人员报到单位的进货价是125元/个,而殡仪馆报给当地物价部门的进货价,又加码变成220元/个,最后,这个仅65元的骨灰盒,卖到死者家属手上,价格会高到300一个。这还是普通骨灰盒的价格,动辄上千上万的骨灰盒,中间差价会更大。

另外,在殡仪馆开一场追悼会,物价部门核准500元/次,但额外的各种花销是弹性的,并不在物价部门核准的价格之内。

其实不论是土葬亦或者是火葬,都算是为一个人的一生画上了最后的句号。祭奠的目的,是让活着的人,明白何为敬畏。

大搞一刀切,却一点都不人性化,任谁都不愿意去遵守。

鲁西北的一座县城,针对火葬的一系列措施,做了很好的示范。整个火葬流程,全部免费。再后来,为了鼓励大家葬在公墓,不占用耕地,市里又出台措施,第一就是对于农村居民,公墓费用予以酌情减免,第二就是凡同意葬在公墓的,殡仪馆派车把骨灰送到公墓,请专业人士主持下葬仪式。

政策实施固然是强制的、规范的,但是实施的细则,也应该是弹性的,通人性的。现在时代发展如此迅速,很多老人也紧跟时代,接受现代的许多理念。对于国家提倡的,他们大多都是愿意去做。但是,政府不能只顾着强硬实施,却不管不顾大家的经济能力。

最后,我觉得,无论是何种葬法,别折腾活人,让死者有尊严地走就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