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些童谣吗?

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童谣:“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爸爸睡在摇篮里,没有奶吃向我哭;记得外公娶外婆,我在轿前放爆竹。”读起来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童谣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一般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创造出来的,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俗文化。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童谣的语言平实易懂,句式短小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算作儿童接触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另外,童谣在我国历史上还被认为具有预言作用,“阿房,阿房,亡秦皇”,就被看作是秦朝灭亡的先兆。

这样写下去,恐怕要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了,还是言归正传吧!

在我们老家并没有“童谣”这个词,童谣和一些打油诗一并被称作“顺口溜儿”。爱说顺口溜儿的人被称为“油滑嘴”,这个词很中性,被称为“油滑嘴”的人既给人可爱的感觉,又有不务正业的嫌疑。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童谣,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以前张口就来的童谣已经记不起来了。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把脑海中留存的童谣记下来。由于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童谣必然会受到方言的影响,因此在记录时存在一些语言问题。我在尽量保留童谣原文的基础上,稍加调整吧。目前,我记得的童谣主要分以下几类:

最常见的一类,是儿童游戏中用的类似儿歌的童谣:

1、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采棉花。姐姐采了一大把,我才采了一小把。姐姐得了个大红花,我才得了个洋娃娃。洋娃娃哭,洋娃娃笑,洋娃娃闹着去学校。老师嫌他年龄小,背起书包往家跑。跑,跑不了;了,了不起;起,起不来;来,来上学;学,学文化;画,画图画;图,图书馆;管,管理员。

 这个童谣利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2、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儿;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去爬山;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敲锣鼓;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捡豆豆;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穿新衣;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吃西瓜;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齐步走;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在学习。

这个童谣很注意押韵,还具有教孩子学数数的作用。

3、炒茄子,炒茄子,切三切;包饺子,包饺子,捏三捏;你给奶奶丢了脸,打你屁股,一二三。

这个童谣主要用在游戏结束后,惩罚输的一方时。

4、一不许动,二不许笑,三不许露出大门牙。

这个童谣类似木头人的游戏,前面应该还有几句,但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5、麦子黄,点儿郎,儿郎鸡,鸡不算,点着燕,燕不理,点着你。

 孩子们在游戏中无法作出选择时,会用这个童谣来决定,一个字点一个人,最后“你”落在谁身上,谁就承担特定的任务。选择恐惧症的我,现在有时候还会用这个作决定,此处有笑哭的表情。

第二类是哄睡童谣,一般用来哄小婴儿睡觉,更加短小活泼:

6、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急得咋呼老奶奶。

咋呼,“喊”的方言。

7、小宝宝睡了觉了,老鼠跳了囤了;小宝宝醒了,老鼠跳了井了。

小宝宝,在我们方言里念作“小mama”,是“小婴儿”的意思。

第三类跟影视作品相关,我们小时候流行下面两个童谣:

8、1997年,我学会了太极拳,打死了霍元甲,气死了赵倩男。霍东阁来反抗,被我打得直尿炕;陈真来报仇,我吓得爬墙头。

这个童谣好像还有一句:“某某来报恩,我恣儿得满天飞。”

9、小燕子飞,五阿哥追,尔康爱上了夏紫薇,皇阿玛骑马追香妃,气得皇后歪了嘴,气得容嬷嬷变成了老乌龟。

 容嬷嬷是不是属于乱入?

第四类童谣与风俗人情相关:

10、南瓜秧,扑棱棱,在俺姥娘家待一冬。姥娘喜俺舅喜俺,妗子瞅俺就瞅俺。妗子妗子你别瞅,麦子开花俺就走。

这个童谣我几乎忘了,前两天才又记起来,感谢母亲大人的友情赞助。解释一下为什么麦子开花就走,麦子开花说明麦子要熟了,要吃新面饺子了,怕妗子不舍得给做,所以要走。

11、拉大锯,扯大锯,姥娘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就是不让外甥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

 这一个童谣流行的地域应该比较广,只是版本不同。

还有一类不是十分文雅,但也记下来吧,应该不在“三俗”系列:

12、肚子疼,找老营,老营没在家,找老八。老八在门后磨刀子,嘚儿一下,好了。

因为小孩子经常假装肚子疼逃避一些事,大人就用这个童谣来吓唬小孩,神奇的是通常会有效。

13、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捡垃圾的老头儿排成行,老头儿不注意,放了一个屁。老头儿这个屁,飘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在看戏。国王闻了这个屁,非常不满意,下令查清楚是谁放了这个屁。

 这个童谣结束后,可能会有石头剪刀布的比赛,也可能是相互嬉笑打闹着散开。

本人记忆力有限,能记起的就这么几个了,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让童谣带我们一起年轻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