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脂肪肝,这方子得认真学!化解上腹胀痛、紫暗舌、黄腻苔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我常常说一句话——如果你想通过我的文章,自己照方子抓药,而拒绝去看中医,接受系统诊疗,那就不要读我的文章。
如果你想通过我的文字,了解疾病的原委,探求中医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和思路,增进中医文化修养,那就可以细致阅读我的内容。
文老师,不想让你变成讳疾忌医的人。文老师,只想让你变成一个明白人,一个在求医问药的路上,少走弯路的人。
好了,现在,我给你聊聊脂肪肝。
脂肪肝,是通病了吧。一个单位去体检,谁要是连脂肪肝都没有,恐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非正常人”。
对脂肪肝,我在解答读者后台提问的时候,也常讲一句话:疏肝行气是治疗的前提。
因为在我眼中,行气——化痰——化瘀,这是三部曲,是一般的治疗规律。这里头,疏肝行气最要紧。
来,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赵,49岁,是某机关的干部。
这人啊,喜欢饮酒,平时应酬很多。再加上49岁的年纪,脂肪肝上身,是在所难免的了。
结果,有这么一阵子,他就感觉自己右上腹部疼痛,满胀,而且乏力。这个现象,持续了能有一个多月。
后来,他到医院做了系统检查,结果确诊为脂肪肝。怎么办?思来想去,患者想要尝试中医汤药。
刻诊,见脉象沉滑有力,舌质紫暗,舌苔黄腻。
了解到这些,方子就开出来了。但见——
柴胡12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香附12克,枳实15克,瓜蒌30克,山楂20克,莱菔子15克,决明子20克,姜黄12克,茵陈15克,栀子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就是用这一个方子,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稍作加减增损,持续投用。到最后,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肝脏没有异常。后来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当然,整个的过程中,离不开患者对饮食的控制。至少说,戒酒,是必须的了。
这是我早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接触到的真实案例。
好,现在,让我们看看这背后的道理。
首先,我们从脉象分析。这个人,舌质紫暗,说明淤血阻于内,气血运行不畅。苔黄腻,说明有痰热。脉象沉滑有力,说明病势在里,为实证,痰瘀热互结,阻于体内。
可见,患者有两个明显问题,也就是痰热和淤血。这是相对容易辨别出来的。
不过,在它俩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深深隐藏着。这就是肝郁气滞。患者发病之处,在于肝。肝主疏泄。脂肪肝的形成,首先是肝气失调、疏泄失常的结果。这是肝的“本性”所决定的。
另外,气为血之帅。淤血的形成,必然离不开气滞。
同时,“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行则痰消,气滞则痰凝。所以,痰浊的背后,一定是气滞不行这个因素。
再有,“气有余便是火”。所以,火热之邪的背后,还是有一个气行不畅的问题在。
因此,这么一看,痰热、淤血的背后,确实隐藏肝郁气滞这个问题。它,才是一切的导火索啊。
好,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分析上头医案里的配伍——
柴胡12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香附12克,枳实15克,瓜蒌30克,山楂20克,莱菔子15克,决明子20克,姜黄12克,茵陈15克,栀子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这里头,柴胡、香附、枳壳、决明子,行气疏肝,是解决肝郁气滞的。
赤芍、红花、桃仁、山楂、姜黄,这些是活血化瘀的,解决淤血的问题。
瓜蒌、茯苓、莱菔子、茵陈是涤痰的,化解体内痰浊的问题。
栀子一味,清三焦之火,用于解一身之热邪。
你看看,这是不是层次清晰啊?
所以说,这个方子和验案,就是用疏肝解郁之法为底,配合清痰热、化瘀血之法,治疗脂肪肝的例子,用意十分明确,十分典型。它其实是古方逍遥散的加减。
我为什么要和大家聊这个呢?
还是那句话,它符合治疗脂肪肝的一般规律。
脂肪肝的形成,用中医的视角看,就是肝郁气滞为本。在肝郁气滞的影响下,日久化生痰热、淤血。这些因素混在一起,令病情纠缠难清。这个时候,谁能理清这里的头绪,谁就能取得疗效。上头医案和配伍,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故而才取效的。
当然了,我不能说,所有脂肪肝的患者,都适合用这个办法。它的适用人群,务必是结合舌脉、症候,可以确定为肝郁气滞、痰热淤血互结的患者。具体辨证要点,我在医案中有所描述,您可以反复体会。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种治疗经验,我对此加以分享而已。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当然了,作为一般人,我们最好不要让脂肪肝发生。这个,虽然很难,但是如果我们能控制好饮食,做充分的体育锻炼,问题也不大。你想啊,少喝点酒,少吃点肉,痰热就少了一点。多运动一些,淤血就少了一点。心情放松一下,避免紧张劳累,气机就顺畅一点。这本来就很简单,就看我们能不能做到,会不会坚持了。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