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发表者:赵东奇
小儿过敏性紫癜是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为主症的出血性疾患。以3岁以上小儿较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机体对某种过敏因素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毛细血管,使血管壁的渗透性加强所致,可能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西医对本病以对症处理、抗过敏治疗等为主,但尚无特殊疗法。而祖国医学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辨证用药,疗效较为满意。吾师董廷瑶教授强调治病必须辨证求因、灵活机变,治疗小儿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莫不效如桴鼓。董师对该病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其辨证论治治疗本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风邪挟湿,法当疏风利湿董师认为,此种过敏性紫癜临床上最为多见。由于风邪挟湿,郁于肌表,气机不宣,郁而化热,灼伤血络,血不循经而溢于肌肤。这类患儿大都在发病前1~2周有呼吸道感染病史,其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要症状。此时应“急则治其标”,宜清热疏风,化湿解郁,通脉和营,董师善用经验方“金蝉脱衣汤”加减主治。方中以连翘、银花、防风、蝉衣清热疏风;以茵陈、苡仁、猪苓、苍术清化湿浊;赤芍、红枣和其血脉;桂枝性温,力善宣通而散其邪气,但用量不宜重;郁金既能解郁理气以助化湿,与桂枝、赤芍、红枣合用又能调和营卫。诸药配伍,使热清湿化,血归经脉,则紫癜自退。
病例一:林××,男,7岁。1978年12月12日初诊。臀部及两下肢出现紫班,大小不等,已有10余天。验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曾用强的松治疗1周,因未见效,转来中医门诊。
刻诊:患儿发病已旬余,体温37.7℃,见两下肢及臀部有紫斑,纳谷尚可,二便均调,舌质淡红,苔薄稍腻,两脉带浮,证属风邪郁于肌肤,化热伤络,治拟散风凉血。
处方:桂枝1.8g,苡仁12g,连翘12g,银花12g,防风4.5g,茵陈12g,郁金4.5g,蝉衣3g,猪苓6g,苍术9g,赤芍4.5g,红枣3枚。服4剂后,臀部紫癜渐隐,舌苔薄净,再予原方加墨旱莲12g,冬青子12g,服4剂后紫癜基本退净。待症状完全消失,以归芍六君汤合二至丸调治收功。(治疗中停服西药)
2.热伤阴络,治宜清热凉血董师认为,紫癜在中医辨证有表里不同,热伤阴络所致的紫癜多见于患儿素体阴虚里热,发病较急,邪热内盛,灼伤血络而致皮肤瘀斑,且常伴有发热、腹痛,或鼻衄、齿龈出血等症状。此时应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先,后以滋阴凉血收功。
病例二:胡××,男,9岁,住院号8527。1962年1月9日初诊。患儿高热紫癜3天,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入院,西医已用抗生素及止血剂等药,热已下降,紫癜不退,故请中医会诊。
中医诊治:患儿因紫斑高热而入院,症见面黄略浮,身热不清,体温37.7℃,精神萎倦,口唇红而干裂,舌红苔黄腻,两下肢小腿处有紫斑,纳呆泛恶,两脉细软带数,便通色黑,小便通赤,检大便隐血(+),尿中红血球15-20/HP,证属邪热伤络,阴液受耗,治拟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处方:黑山栀9g,连翘9g,银花9g,丹皮9g,赤芍6g,小生地9g,黄芩6g,藕节炭9g,茜草炭9g,仙鹤草9g,百草霜3g,芦根15g,茅根15g。
药服3剂后,热度渐退,舌质稍淡红,苔光,面部肿平,口唇亦滋,便血已和,脉象弦数,原方去芦茅根,加侧柏炭、墨旱莲、冬青子,5剂后,热度退净,紫癜渐隐,胃纳稍动,再加凉血养胃滋阴之剂而愈。
3.气营两燔,清气凉血为先:董师认为,此类紫癜较为少见,多见于形体壮实的小儿,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皮肤瘀斑密集,甚则融合成片,色深紫红,常伴高热,大便干结,此乃热毒炽盛、邪火内实,由气分直迫血分。阳明热结,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此应急用清瘟败毒饮加减主治,以清泻邪热、凉血解毒。
病例三:郑××,女,8岁,住院号1063。1966年4月18日,发热2天,全身出血点,鼻衄收治入院。患儿在发病前曾外出游玩,回家后即发热,服药1天热退,第3天又出现高热。症见高热面容,体温39.5℃,全身皮肤紫癜,以下肢较多,鼻衄频频,咽红疼痛,舌质红绛,苔黄略干,两脉数实,便下干结3天未行,此乃阳明实热,已由气分入营,营血热炽,迫血妄行,故拟通腑泄热,解毒凉血。
处方:生石膏30g(先煎),黄连4.5g,犀角6g(如无,水牛角15g代),淡竹叶9g,赤芍6g,丹皮6g,连翘9g,黄芩6g,生甘草3g,生大黄6g(后下)。
服药2剂后,便通2次,体温即降至37.2℃,鼻衄减少,未有新紫斑出现,再以原方去犀角、大黄、黄连,加仙鹤草12g,银花9g,再服3剂,热净,紫斑渐退,鼻衄亦止,遂以清热凉血养阴之剂10余帖而愈。
4.寒湿内滞,通阳化湿着手董师认为,此类患儿不同于上述3种,因寒湿阻滞,血瘀气阻而引起的紫癜,临床上虽不多见,但不可不辨之。这也是董师经常叮嘱的儿科医者必须“观察周详,见微知过,方能无误”。由于邪湿缠绵不化,气机不宣,气滞则血亦滞,而引发紫癜。这一类紫癜常有两膝关节痛、腹痛,而紫斑出现则不多。
病例四:张××,男,10岁,住院号:11171。1962年3月19日,患儿体质较差,遇饮食不当或受寒时常有腹泻的症状。症见面色较苍白,舌苔白腻,腹部时时阵痛、紫斑全身均有、但稀疏不多,两膝关节周围见出血点较多,且关节亦略肿作痛,脉濡滑,胃口不开,便下散泄,日1~2次,舌苔白厚腻,此为寒湿内阻,先拟通阳化湿为主。
处方:川朴4.5g,赤苓9g,桂枝3g,赤白芍各6g,姜炭3g,陈皮3g,姜半夏9g,佩兰叶9g,炙甘草3g,
2剂后舌苔厚白腻已松化,腹前停止,胃纳已动,便不成条,小便清长,其紫斑渐退,乃是寒湿渐化,气疏血畅也。仍以前法加炒米仁12g,服3剂后,苔化纳和便调,未见新的紫斑出现,再以六君子汤加炒丹皮、炒当归、广木香健脾化湿,调和气血而愈。
5.小儿患过敏性紫癜以3岁以上者较为多见,西药治疗疗程较长,愈后又常复发,中药如单从凉血着手,疗效也不理想。董师善于辨证用药,在临床上虽有上述四种类型,但以风邪挟湿之类多见,故董师认为小儿紫癜的形成与成人有所区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癍者有触目之色,而无碍手之质”,“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盖有诸内而形于外”,“邪蕴于胃腑,而走入营中”。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而统血。运化失健,则致水谷精微化湿而为滞,故本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脾。如复感风热之邪或湿热郁结,则化火动血,均可灼伤脉络而使血液外渗。如溢于内,则见便血、尿血;发于肌表,则为紫癜。脾为湿困,故紫癜多发于四肢,初发者舌苔多见薄腻或厚腻,亦为湿滞的明证。小儿脏腑嫩弱,脾常不足,故更易致病。
董师还认为本病常见于继发症状,这是标证虽去而内脏功能尚未复健之故。因此治标之余尚应治本。迨紫癜退后,续予调补,以期巩固。董师常用的治本法有:如脾气虚弱者用归脾汤之类,使气壮能摄血,血自归经;肝脾不和者用归芍六君汤或柴芍六君汤,以调和肝脾;肝肾阴虚者则用六味地黄汤之类,以滋水制阳,润筋养血。
以上几点充分体现了董师在治病过程中,严守辨证论治的法则,以“伤寒”、“温病”及各家学说融会贯通、不囿成法、随机应变,也使我们后学者免于迷津、渡而有楫矣。
本文转载自https://blog.sina.com.cn/u/185446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