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寒内盛是厥阴病正局 (正确认识厥阴病之好文)转

—与王梧川同志商榷

读《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王梧川同志“我对《伤寒论》厥阴病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该文),受益不小。该文明确指出了厥阴病是寒证,并批驳了厥阴病就是大热病的错误主张。对于厥阴篇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启发,兹就该文观点,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对厥热胜复的看法

该文认为:“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下利、手足厥冷加剧、脉微细厥冷与发热交替出现,呈厥热胜复状态”。这是对厥热胜复的曲解。厥热胜复是在厥阴病经过治疗或其他因素(如天气居处饮食等)的影响下,出现向愈时的一种病理机转。厥是阴寒本证。热是阳气来复,厥热胜复就是阳气与阴寒之邪抗争的外在表现。此时疾病的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最后结果。阳气充足,则邪退病愈;阳不胜阴,则厥逆如故,可继续回阳救逆;如果失治误治,病就进一步发展加剧。因此厥热胜复并不是疾病加剧的表现。

二.如何鉴别厥阴寒证

该文认为:厥阴病是寒证是非常明确的,这个结论令人满意。因为它摆脱了寒厥、热厥的框框,提出厥阴病是寒证,不一定非得有寒厥。这一点的确高人一筹,但厥阴病的寒证是什么样的寒证?它与太阴少阴的寒证如何区别?其病理机制及如何治疗等等。该文均未谈及,我认为是一个重大遗漏。厥阴病的寒证以肝寒内盛、阳气衰微为特点,它于太阴、少阴的寒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鉴别之点。三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具备寒证的一般症状,如下利、呕吐、脉沉迟或微细等。三者的鉴别之点在于:太阴病是以脾阳虚衰为主的病变,其寒证以腹满时痛为特点;少阴病是以肾阳虚衰为主的病变,其寒证以小便利色白为特点;厥阴病是以肝阳虚衰为主的病变,其寒证以少腹满、筋脉拘急为特点。

三.肝寒内盛是厥阴病正局

厥阴寒证的主要来路有二:一是肝肾同源,肾阳虚衰可以导致肝阳不足,阴寒内生,因而形成厥阴病。肝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虚则经脉失养,而见腹中拘急,四肢疼或四肢拘急不解。肝主升发,肝阳不足,不能升发条达则全身阳气皆衰而出现一派阴寒之象。若肝寒盛极 ,将虚阳格拒于外(或上),还可以见到内寒外热的格阳(戴阳)证。如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咽痛、躁不得卧等。厥阴病还可以见到脉绝或无脉证,这是由于肝寒内盛,肝血凝滯的缘故。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若肝脏阴寒太盛,可使血液凝滞难运,血液不能运于诸经充盈脉道,故而见到脉细欲绝、脉不至、无脉、甚至脉绝等,这些都属于厥阴病的肝寒内盛。治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温通血脉;或者用灸法来促使阳气恢复。

厥阴寒证的另一种情形就是肝阳素虚或感寒过重,寒邪侵袭直中厥阴,故起病即见脉微而厥(339)、手足厥冷、少腹满痛(340);或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肝阳素虚)寒邪直中厥阴出现痛引少腹,入阴筋等危侯(167)若肝寒上逆,又可见到干呕、吐唾沫、头痛等证(378)。治当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汤等暖肝回阳,祛寒补虚。

上这些病症的种种表现,大多与厥阴肝脏及其所属经络的循行部位有关,因而确定它们是厥阴寒证并不困难。通观厥阴篇,大多数条文是研究厥阴寒证及其兼变证的(除去厥证鉴别之条文),是故肝寒内盛,阳气衰微是厥阴病的正局和主要的病理转机。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从厥阴病主要病理机转和证治上谈了笔者对厥阴病的看法,补充了王梧川同志厥阴病是寒证的观点,但笔者并没有否定厥阴病热证的存在。和少阴病有热化证一样,厥阴病中也有寒邪化热和阴津亏乏的厥阴热证。笔者的主要观点在于说明肝寒内盛、阳气衰微是厥阴病的正局,厥阴热证作为厥阴病的变局,不论是对于厥阴全篇,还是整个《伤寒论》来说,都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切不可把热证当作厥阴病的本质,而忽视了厥阴病的主要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