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史话】之二十四:淅川盛湾马岭发现4000年前的“城镇”

马岭遗址位于淅川县盛湾乡贾湾村马岭自然村,2007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武汉大学等单位发掘。遗址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东周、汉、晋直至清等不同时期的遗迹遗物。
但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仰韶文化时期聚落。与聚落相关的遗迹包括房基55座、灰坑400余座、土坑墓8座、瓮棺墓8座。完整动物骨架,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房子均为先挖基槽、再立柱起建,房屋有一定布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骨器等。陶器以红陶为主,泥质红陶占较大比例,夹砂黑陶和褐陶次之;素面陶占绝大多数,纹饰以凸弦纹和附加堆纹较多见;器物多为手制,有些有捏制痕迹,少量轮制,如盆钵内壁能看到较明显的轮制痕迹。陶器器类有鼎、折沿罐、高领罐、瓮、盆、红顶钵、器盖、杯、缸、器座等,其中红顶钵、折沿罐、叠唇盆、高领罐、器盖数量最多。
马岭遗址文化面貌与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遗存接近。遗存可分为三期,绝对年代约为5000——4300BC。居址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夹砂棕陶、泥质红陶、泥质黑陶等。器型主要有鼎、釜、假圈足碗、钵、折沿盆及小口瓮等。墓葬发现于第二、三期。根据葬俗和随葬品差异可分为两类。甲类墓以黑陶钵覆面,几乎没有其他陶器随葬品。乙类墓部分墓葬随葬陶鼎、弦纹罐、蒜头壶、敞口壶等,器型较小,应为“冥器”。其中陶鼎、弦纹罐一般为夹砂棕陶,壶类一般为泥质红陶。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属于典型的非分层社会。没有大型的公共建筑,房屋面积普遍较小,仅能容纳一个核心家庭。没有发现大型墓葬,少量墓葬随葬几件小型陶器、骨器等,大部分墓葬没有随葬品,无玉石等高等级和长距离运输的物品随葬。农业生产和采集经济并存,没有发现个人或家户控制资源生产和分配的现象。发现了2座陶窑,表明遗址这个时期确实进行了陶器生产。(摘自武汉大学考古系余西云教授以及考古学者李默然老师的文章)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