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东:让世界充满爱——京剧文化散谈三则(之二)
《四郎探母》杨宝森饰杨延辉
提到雁门关,许多人会想到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书中的主角萧峰在这里得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立功,在这里殒命。以至今天的雁门关旅游区“萧峰坠崖处”成了著名景点,坐实了金大侠对萧大侠的描写了。 雁门关坐落在山西忻州代县城北 20 公里处的雁门山上。这里,两山东西并峙,其形如门,时有飞雁出于其间,故得名雁门关。雁门关扼守山西南北通道,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这里,雄关铁寨,易守难攻。据统计,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大小 2000 多次战斗纷争。 登上山顶,瞻仰威震三关的杨六郎雕像,看着延昭元帅怒目圆睁,认真地观察敌情的严肃表情,让人对这位历史上的忠勇将军肃然起敬。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很广,有很大的演义成分,但杨延昭却是史有其人,当地的杨家后人说,杨延昭在此镇守有 26 年之久。 步入明月楼,石板路上,是一条不太宽阔的“边贸街”。原来,打仗归打仗,平时还是要生活的。关里关外,还要物资交换,而这条边贸街,就成了双方人员互通有无的缓冲之地。边贸街上,很多木制品都标以“降龙木”字样。按照戏曲《天门阵》的说法,降龙木是山东穆柯寨独有的。当年,穆桂英凭借献出降龙木,才当上了杨六郎的儿媳妇。再一想,穆桂英有降龙木,她老公公驻扎在这里,这里有降龙木也就不足为奇了。 拾级而上,瓮城门首,有联云“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傅山的手笔。 雁门关的敌楼不少,最大的是“地利门”“天险门”。天险门上,是梁思成入室弟子罗哲文题写的“中华第一关” 5 个大字,蓝底金字的匾额,庄重大方。尤为珍贵的是,关城内外还有保存完好的青石古道。尽管由于车辙碾轧,道路不平,但走在上面,想着当年这里曾是杨家将出入的关口,脚下曾是宋辽兵将踏过的石头,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四郎探母》
汪正华 李炳淑 夏慧华 关怀等演出
雁门关的故事很多。像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在此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骑兵;汉朝卫青、霍去病先后出兵雁门关北讨匈奴;王昭君远嫁异邦,由此出关;隋炀帝被困雁门,李世民献策破敌,等等。在雁门关不胜枚举的故事中,我最f喜欢的是《l四郎探母》。 《四郎探母》的故事就发生在雁门关两侧,剧中的主要人物都多次提及雁门关。宋时,雁门关就是宋辽双方的分界线。京剧《四郎探母》差不多与京剧本身同龄。我们从梅兰芳的爷爷以擅演萧太后享名可以推算,这个戏差不多也有近 200 年的历史了。200 年来,《四郎探母》常演不衰,即使是在文艺政策比较严格的年代,《四郎探母》也是几演几禁,几禁几演。究其根源就是这个戏的魅力太大了。 《四郎探母》集京剧【西皮】唱腔的大成,举凡【西皮】板式它全部使用。最精妙的是,所有唱段曲尽其妙,绝不雷同。仅以剧中使用的【西皮导板】为例,公主在“坐宫”一折中唱“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的【西皮导板】后,用【西皮慢板】接唱;杨四郎唱“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的【西皮导板】后,用【西皮快原板】接唱;杨宗保在“巡营”一折中唱“杨保在马上忙传一令”的【西皮导板】后,用【娃娃调】接唱;杨六郎在“见弟”一折中唱“一封战表到东京”的【西皮导板】后,用【西皮原板】接唱;同一折中,杨四郎在“大吼一声如雷震”的【西皮导板】后,用【西皮快板】接唱;佘太君在“见娘”一折中唱“一见娇儿泪满腮”的【西皮导板】后,用【流水板】接唱。可以看看,这是一幅多么精美、和谐、多变、完整的音乐布局,这是一套多么抒情、表意、悦耳、动听的板式组合。我一直觉得,这么美好的唱腔不会是某位名家灵感一来、一蹴而就的,它应该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在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的不断摸索、改进、创造、提高的过程中,最终定型为现在这个样子。 绝对的大手笔!绝对的一个大手笔群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