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释义:
(1)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庭,堂阶前的院子。
(2)是,代词。这。忍,能也——《说文》。
(3)孰,疑问代词。什么。
(4)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5)《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6)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7)奚,什么。
(8)堂:接客祭祖的地方。这里代指祖宗。
(9)如,从随也——《说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庭院中上演天子规格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能做,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人在祭祖完毕时,让乐工唱着《雍》诗来撤掉祭器。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庄严静穆的在那里主祭。’三家想从祖宗那里的得到什么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遵守礼又怎么样呢?一个人没有仁,演奏乐又怎么样呢?”
解析:
这里要谈的是僭越,指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低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三家乐舞和祭祀都僭越了。摆的是事实,重点在后面的议论。
第一句议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已经突破了底线,那么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呢?所以守住底线很重要,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如此。
第二句议论,“奚取于三家之堂?”做了这些事想得到什么呢?总之就是非分之想。那么能得到吗?如果只是在庭院里演天子舞,祭祀的时候用天子的规格,什么非分之想都是得不到的。
所以才有了第三句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乐是配合礼来使用的。)第三句话是总结和回答。底线就是仁,做人必须要仁,想要达到理想也要仁。光是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是没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礼是有目的的。“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目的是为了和。和,发号出令而民说(yue)谓之和(《礼记·经解》),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所以,礼不是摆设,不是用来耍的。但是,如果你缺乏了底线“仁”,那么礼在你那里用起来就是摆设,就是耍的,就会被人问:“如礼何?如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