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唤醒学习的本能
某高校近日试行“刷卡考勤”制度,要求学生刷卡上课,不刷卡即认定为缺课。这个试行政策一出来,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人认为这样做与大学的自由精神相悖;有人认为,学生不愿意进课堂,是老师讲课不生动,在上课听讲的问题上,最应该反省的,是教师本人。
又是一个悖论。什么时候,学生不愿意上课的根源归结到老师身上来了?
不可否认,教师上课生动风趣,课堂设计丰富多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但是,这难道就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吗?把学生不愿意进课堂听课,归罪为教师的课堂不生动,又是多么的荒唐。
总能够听到一些所谓的专家对教育指手画脚,把学生不愿意学习、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定位为教师的教学不利,进而对学校教育说三道四,认为现在的教师教育思想落后,都是在误人子弟,大有要把天下教师除之而后快之心。殊不知,他们只看到了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面,也就是受教育的主体——学生本人。
有人说,教育的实质,不管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唤起受教育者本身自我成长的力量。话虽然有道理,但是,更多地强调了客观原因,那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呢?如果没有了外力的唤醒,就要一直沉睡下去?即使你是变成青蛙的王子,又哪有那么多的公主来给你深情的一吻!
现在很多人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把矛头指向了老师和学校,这是不公平的。一个人的学习品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家庭、社会都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有些孩子从小受到家庭的骄纵,没有吃苦精神,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里也很难有大的改变。如果家长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老师和学校,当然是欠妥的。有些专家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说法,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也只有七十二,照此推理,孔子也会有失天下先师之名。
学习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要求,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必然过程。学习者应该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如果,没有了这种主动性,那就变成被动的塑造,而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了。而教育者的引导,是一种辅助力量,这种辅助力量能更好地体现在自觉性强的人身上。一些学生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对自己要求不严,放纵任性,过惯了散漫的生活,对学习根本没有什么兴趣,即使老师的课堂再生动,恐怕也难以吸引到他,因为他的目标不在于学习,更多地在于玩乐了。
当然,现在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学校和教师也不是没有责任。现在的教育受到升学率的绑架,教学的主要成绩体现在升学率上,老师的评价,学校的评价都要与此挂钩。于是,教育者的成绩就由学生的成绩决定,在学习方面,教师和学校比学生本人还急,而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是他人价值的体现,自己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受那么多的累。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倒挂现象,老师着急,学生不急,没有了学习主体主动参与的学习哪里有好的成绩。于是,社会、家长的矛头就指向了学校和老师。
很多人都有学习驾驶的经历,教驾驶的教练动辄打骂,学员们也不敢表示不满,甚至有些人为了多学一点,会主动和教练商议要求加加班。有了这样的主动性,当然就能学得又快又好。可学校里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主动性,相反的,倒是整天被老师和家长逼着,天天过得痛苦,被动应付,既不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难以取得到时候的成绩。
教育是一种双向的行为,但更多地还是取决于受教育者本身,人心向善,也向上,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承受一些压力,受一些苦累,这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经历。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享乐,只知道等、靠,只是被动地接受,是不会有好的发展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外部因素,而不多从自身找原因,更是难以突破自身的弱点,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真正的成功者从来都是积极主动地学习,“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会深入到各个领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对不会把成功寄托在客观条件上。那些以“自由”为幌子不愿意进课堂的人是对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并不是真正的学习者。
唤醒学习的本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谁也不是谁的救世主,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地学习,还学习一个更加清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