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的传奇人生12:煮字疗饥多辛苦
次日早晨,王恢找到流香园三号。一座三开间三房两厅,线装书摆满了厅房,南西面邻大观园,竹木浓荫。后面另有一书房,专藏两广艺文。黄华表时年六十二三,任珠海书院教授兼教务长。先生热情爽朗,欣然以新著《离骚四释》手稿,嘱王恢依样纸试写几页。
王恢回到山谷道木屋,取下门板架作写字台,抄了几页拿去见黄。黄华表甚为欣赏,嘱为抄完,并问起王恢的家世和生活近况,听后愕然,戚然,即给王恢抄写费20 元,并允许每月给予20 元生活津贴。此后,王恢得他多方面的帮助。王恢《思斋集》中的多篇文章,都是他提供的资料。黄华表并介绍王恢投稿《自由人》,经常为王恢拉讲义来誊写(一元一张),又介绍抄了一本王震先生的《读易论辩证法》。
插叙一笔。王恢1962 年2 月由南洋回到香港,住在嘉华台,时黄华表移席新亚书院,比较近便,常去请教。王恢想专治文学,黄以为“年过五十赶热门,最多只能赶上人;不如专攻冷门别开蹊径。”王恢退而思之,想起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而小挫难免转业,“乐”则愈挫愈奋也。王恢自幼乐于史地,至今不改。王恢购回一套武英殿本《史记》,潜心研究,又多得黄华表耳提面命,果成大器。这是后话。
当时王恢的处境还很艰难。虽同是难胞,但是良莠不齐,也有害群之马。在那三五年里,几百万的难胞,其中的达官贵人和有钱人,有的“炒金”富了,有的远走高飞;绝大多数的穷难胞,熟悉了环境,学会了讲白话,找到了工作,开水塘,修马路,移山填海,什么苦活都干,街头的流浪汉日渐稀少。只有极少数懒散惯了的人,仍“逐臭”过活。王恢有一只金链挂表,平日挨饿都舍不得变卖,却被灌阳××× 偷去赌博输掉了。为避免这些困扰,王恢决定搬回调景岭住,到山里抄书写稿,倒也清静自在。王恢收了黄华表给的抄书费20 元,又收到《人生》杂志社稿费15 元,辞别陈谋煊等友人,挑了行李,从清水湾上岭。胡疑(全州庙头人),为王恢找得就在他住的碉堡西边一间茅屋。当晚明月当头,海阔天空,王恢立在茅屋下感慨万千,文兴大发,挥毫写就《月夜》一文(发表于《人生》杂志第五期,后收入《敝帚集》)。但是好景不长,不久茅屋即为台风所破,他只差没有写《茅屋为台风所破歌》(杜甫曾写过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恢只好在第四区的海边平好一块地基,承友人请得西河湾建筑公司慨赠的大批旧建材,又求得一位舟子驾舟帮助,王恢独力装、卸,一日一运。7月10 日午后,王恢和舟子刚运一批旧建材出鲤鱼门,突然海浪大作,小舟差点被颠覆,幸亏水警快艇驰至相救,才拖至岸边,化险为夷。
本文选自蒋钦挥主编;宾恩信,王文胜,王清荣副主编,全州民国人物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 。版权所有。别的媒体采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作者简介:
蒋咸美,全州县大西江乡大石江村人,生于1949 年7 月,1970 年参加工作,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曾任全州县党史办征编股长10 多年,多年坚持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广西文学》等报刊、出版社发表作品20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