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南京都市圈”融合疾进
“南京都市圈”融合疾进
半月谈记者沈汝发
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产学研创新融合加速推进;城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南京都市圈正加速融合发展,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探路。
厚积薄发,南京都市圈先声夺人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联系紧密的苏皖部分城市组成。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4月16日,江苏、安徽两省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要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为何能先声夺人,率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这得益于南京都市圈良好的基础条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高。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运物流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以南京为中心、沿江和京沪两大通道为主干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2020年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4.1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1%,人均GDP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
科创优势不断彰显。普通高等院校达100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达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增加,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及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苏南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优势明显,G312产业创新走廊启动实施,区域性创新高地加快建设。
发展格局不断优化。以南京为中心的通勤圈、产业圈、生活圈正在形成,产业人口梯度分布、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更加清晰,城乡发展协调性稳步提高。
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织密基础设施“一张网”,主要节点城市“一日工作圈”和“半日生活圈”基本形成;共治共保“一江水”,加快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长江十年禁渔合作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一卡通”,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都市圈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协调机制稳定运行,综合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城乡规划和跨界地区协调等5大类17个专业委员会持续加强多领域合作。
“从2000年江苏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南京都市圈概念,到2021年2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南京都市圈正式和大家见面历时20余年。”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蒯旭光说。
高位跃升,城市高质量融合疾进
集聚轨道交通相关企业132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96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这是南京江北新区与安徽滁州市共同打造的顶山—汊河一体化示范区交出的亮丽答卷。
南京、滁州、马鞍山三市在2019年签约联手打造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三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滁州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王宪亮说,滁州全力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把这两个示范区打造成为助推滁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除了政府层面的合作,企业之间的融合也在加速。2020年7月10日,国网南京江北新区供电公司与国网安徽滁州城郊、天长、来安和全椒等四家供电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升南京都市圈城市供电企业共享互联水平。不久之前,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在安徽宣城市顺利完成国网系统内首次跨省综合不停电作业,大大提升了区域供电可靠性。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战略定位。规划明确提出“共建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和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
“我们积极引导南京科创资源向都市圈各城市辐射。”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瑕说,科技部门发挥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优势,持续推动东南大学科技园扬州园区和技术转移分中心、南京大学句容创新创业示范园和南京师范大学镇江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同时加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初步形成了“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周边”的产业格局。
在政务服务方面,南京都市圈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南京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牵手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等地,率先试点自助终端跨省通办。“人在南京,需要开办马鞍山企业,只要到雨花台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专窗,提交一次材料,一般1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理完所有事项。”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介绍说。
不可否认的是,南京都市圈还存在不少短板需要补强。据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分析,南京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效率、同城化水平等与发达国家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城市间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南京都市圈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全面深化改革还没有形成系统集成效应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加强系统研究和攻坚突破。
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认为,如何打破区划壁垒、创新体制机制,确保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为国内其他地区跨界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是国家放在南京都市圈面前的考题。“这道题,我们一定要答好。”
2021 年3 月6 日,南京至马鞍山城际铁路主体工程建设正式启动 刘军喜/ 摄
融入长三角,打造强劲增长引擎
南京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辐射苏北、带动皖东、全面融入长三角的重要平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定位为建设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打造长三角向内辐射中西部、向外连接全世界的枢纽型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
“南京都市圈位于长三角区域中心地带,是长三角一盘棋的棋眼位置。”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顾巍巍说,“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作用。”
据南京市发展改革委介绍,南京都市圈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共同支撑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对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金融、研发设计、高端中介服务等外溢功能,提升南京都市圈在区域及全球体系中的地位。深化对接上交所等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推动都市圈内国家级新区与浦东新区联动发展。强化南京港作为上海港最大长江中转口岸地位,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造沪宁合产业创新带,推进沪宁合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联合组织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共性技术攻关,打造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综合性平台。
同时,推动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着力发展文旅健康、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专业会展等生态经济,建立健全绿色技术研究应用与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协同机制,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轴和跨省合作示范新样本。
另外,还将推动培育宁淮宣黄成长带建设。围绕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旅游装备制造、农业科技研发、观光农业等产业分工融合,试点实施区域水源共保、河流综合整治、跨区生态补偿等机制。深化拓展与杭州市、黄山市的文旅产业合作,共筑宁杭黄“魅力发展绿三角”。
(完)